霍加军
摘要:在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模式下,高三选修化学的学生急剧减少,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一化学“学困生”的产生。本文从成因角度对高一化学“学困生”的产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一学生;化学;学困生;成因与对策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5-001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5.004
在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模式下,选修化学的学生急剧减少。以句容市为例,实施新课程前,一般选修化学的人数在60%左右,而近年来,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急剧下降,仅占20%左右。作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星级高中,2010年高一选科时共分出18个班级,物化班级只有3个(其中2个班级是为了“逃避学业水平测试”而产生的)。出现以上现象,高一化学“学困生”的产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高一化学“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1. 初、高中阶段学习中学生认知的差异
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Encoding & Coding)、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知识的展现是“生活实际—化学—社会实际”的模式。内容少,知识形象、简单、易记、易懂,就事论事,所解决的问题基本不跳出课本的范畴。教材对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广阔,基本上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次,这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事实性知识,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但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较低。高中化学教材较初中知识量剧增,知识难度加大,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注重抽象思维,注重从微观定量的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质,注重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推导过程、产生条件,有了更多知识迁移内容,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则较注重理论的指导和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特点为: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
例如,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的教学要求学生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发展到由事物的本质来认识物质性质的变化规律;从简单的描述提升到用推理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来掌握物质性质的共性、递变性和特殊性;从机械的识记过渡到能用归纳、概括及联系的方式来找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相互关系;从解决问题的直观、形象思维发展到用综合、比较、分析的抽象思维来研究问题。可见高中化学对学生的认知要求显著高于初中化学对学生的认知要求。两个级别的认知差异,导致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高一学生多数停留在过去的学习方法,在潜意识里普遍乐观估计高中阶段的学习,把初三化学学习的一整套方法照搬到高一化学学习上来,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体现,过多地依赖于教师,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可见,认知过程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墨守成规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学生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2.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
一是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问题。初中新教材对化学概念采用描述性定义,对一些原理、定律没有较完整的论证,知识坡度较小,直观性较强,每一种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贴近,比较形象,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整体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降低,相当一部分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被删减。例如,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的内容有:(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3)化合价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4)正盐和酸式盐,多元酸和多元碱。此部分内容集中在高一年教材的第一章。由于知识内容在衔接上的脱节,知识出现断层,不少学生难以适应这种知识的突跃,以致知识思维的连贯性上出现了“断路”,能力要求的提高发生了“断层”,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难以“并轨”。这种知识链和能力层次要求的脱节,使学生一开始便很难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是初、高中化学的教学定位问题。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产、生活和国防中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定性分析,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低,很大程度上是记忆型,较少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高中化学教学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既与义务教育衔接,为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又为学生的分流打好较高层次的基础。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大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这样由于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差异,致使高一新生普遍感到初中到高中化学学习台阶较高、难度较大。
三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上的问题。初三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于对考点知识的灌输和热点知识的强化。复习时一套套的模拟试题练了又练、评了又评,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可以说是“熟透了”。但这种被动接受的过程,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导致学生思维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没有养成,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方式。同时这种被动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初中教师将初中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或部分选学的知识因不作考试要求而忽视了,导致知识体系“断层”的出现。而大多数高中的化学教师多数不教初中,因而对初中化学的整个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了解不详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往往被忽略了,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应在初中应全都掌握的了,但这正是学生困惑的所在,以致学生一开始时便出现了“不适应高中教师的教法”而叫苦不迭。
3. 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要求理解把握不准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是新课程中学化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新标准认为,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但一方面,配套的练习、阶段的检测没有能跟上新课程知识的层级要求,产生了“配套习题不配套”的现象,学生上课学习的内容不能有效的帮助解决练习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化学学习难以把握。另一方面,部分“老教师”熟悉老教材的知识体系,对新教材内容编排的不适应,对知识点落实的不放心,使得他们在教学时往往把握不住知识的梯度,忽视教学的要求,忽略了学生认识的发展规律,把高一教学的内容过度地拓展和加深,知识的讲授面面俱到,即所谓的“一步到位”,这种做法往往使化学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这不仅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会使学生认为高中化学知识乱、杂、碎、难,从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逐渐地失去了学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高一化学“学困生”的产生,是由学生认知的差异、教材的衔接问题和高中教师对教学要求的把握不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预防高一化学“学困生”的产生,就要确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抓好基础、引导入门,注意能力的培养。
二、预防高一化学“学困生”产生的对策
1. 激发学生兴趣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它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杨振宁先生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学生一旦对化学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高一化学老师,更应该通过实验教学、化学史话、化学课外书籍、丰富多彩的研究性课题活动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因其与学习掌握知识的效率有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化学是一门以理科的逻辑思维为主导,以文科的记忆为重要辅助的科学。因此,有人说“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化学学习=60%记忆+40%理解”。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碎”之称,如果不把它进行有序的排列和系统的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增添困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有的知识先“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像基本概念、物质性质、实验现象、化学用语等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中,可用联想、类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表面杂乱无章的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由点连线、由线串成面、织成网,以便进行有序的贮存,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物质性质的内在规律性。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与自己的贮存知识发生共鸣,大脑便能迅速地将知识块分解选择、迁移、转换、重组,使问题得以解决。
3.注重初、高中化学衔接内容的教学
高一化学教学的伊始,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节奏,不要急于讲授新知识,更不能开快车。教师要做好初三、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要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和研究、加强对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初中化学老师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特别是对初三化学与高一化学知识点“断层”的复习、巩固、深化、提高。作为高一化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初三化学安排了什么知识、哪些内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何、学生学到了何种程度等。明确哪些知识内容在初中已基本解决,哪些知识在初中出现而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或被忽略了,哪些知识与高中化学是紧密相关的或应在高中阶段拓宽和加深的等等,应做到心中有数。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教师要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重点复习初中化学中的酸、碱、盐的知识、溶解度的相关计算等内容以及初中化学教学中不作要求,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又未提及和深化的内容,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教学过程中多使用“直观性”的实验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多设计问题小台阶,通过小组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及时归纳总结评价,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4.加强教学“纲要”的研究,把握高中化学教材的整体安排,合理做好教学定位
作为高一化学教师要认真研究高中化学教材体系,搞清楚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认真研究江苏省化学教学要求、课程标准、高考说明等内容,不随意增加教学难度。高一化学必修1和必修2在各方面的知识都作“蜻蜓点水”似的介绍,为高二各选修模块留下许多知识和能力的“接口”,那么,选修模块中安排了哪些知识,难度有多大,也是教师必需了解的。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必修1专题1中只要求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区别初中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在大量的元素化合物学习完成后,在专题4才对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还原剂的还原能力的比较,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有关复杂计算等内容有所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系统则是在高三一轮复习后归纳整理出来。如果教学过程“一杠子插到底”,由于学生缺乏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基础,故脱离基础的理论势必成为“空中楼阁”,加重了学生负担,同时也抹杀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由于必修1中对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等内容没有涉及,所以要求也是较低的。只要求强酸与强碱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较难的也就是硫酸与氢氧化钡的反应。如果把以往很复杂的离子反应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只有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做好教学定位,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让学生在逐步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5.注重基础,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比如实验法、调查法、分组讨论法以及资料的收集、归类、对比等,在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分工协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初步具备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教师牵着走,不但教师感到心力疲惫,学生也失去获取知识过程的“切实体验”和“成功的快感”,而且培养出来的人很可能就是“高分低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逐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高一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衔接、注意知识的梯度、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预防化学“学困生”产生的必由之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一化学的教学中只有对“渠”——学生基础、教材的“断层”了如指掌,才能注入“活水”——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的学生才能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 李志强.博士与中学生谈化学学习方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4] 何春梅.高一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