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链和领域分析的情报学概念模型

2011-05-03 08:31王知津范淑杰王春燕
图书馆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情报学概念模型情报

王知津 范淑杰 王春燕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 300071)

情报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同时,情报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信息”一词逐渐取代了情报,情报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在情报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中,学科定位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情报学的一个元概念,情报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情报学的其他所有研究都要围绕情报这个概念而展开和延伸。笔者试图从信息链和领域分析的概念、要素入手,阐明它们在情报学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构建情报学概念模型,并对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进行讨论,以期引起情报学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和参与。

1 信息链及其在情报学理论中的应用

1.1 信息链及其要素关系

有的学者指出,“英语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由事实(Fact)、数据(Date)、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或智能(Intelligence)5个要素构成信息链(Information Chain)。信息的上游面向物理属性,信息的下游面向认知属性”[5]。从这个信息链可以看出,后3个要素即面向认知属性的信息、知识和情报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因此,可以认为,情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条信息链:信息-知识-情报。

在静态意义上,信息、知识、情报这3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包含关系,也就是说,信息是知识和情报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转化而来,是信息的下位概念;情报是从对知识的汇总、总结中得来的。因此,信息包含知识,而知识又涵盖了情报。同时,这3个要素在横向上还具有递进关系,即对于一定的个体,信息经过个体的整合,结合自身的原有知识,可以成为个体所掌握的知识,而知识对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而言,则可能是有用的情报。在这一系列的转化过程中,都离不开主体,即人。只有作为主体的人结合自己的情况和所处的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产生由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再到情报的转化。因此,对于信息链的所有研究都离不开对处于信息链不同环节的人的研究。信息、知识、情报以及主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所展示的关系将信息、知识、情报置于静态环境中加以研究,但在现实中,信息、知识和情报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静态研究显然并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可用图2表示信息链三要素在动态环境下的关系。

在图2中,主体是对信息、知识、情报实施作用的人,由信息到知识以及由知识到情报的主体可以是相同的主体,也可以是不同的主体。在动态环境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的转换更加多样化,信息可以直接转化为情报,知识、情报也可以转变成信息。

1.2 情报学研究中的信息链

情报在产生和收集之初是一个一个单独的事实或数据,这些事实或数据经过组织、加工后才能成为信息,而信息经过人脑的处理又可以成为知识并加以利用,同时知识又是汇总为情报的原材料。信息链包含了情报从产生到收集、组织、存储、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链代表了情报的生命周期,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情报学研究信息链,并不仅仅是从表面研究信息链的每个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将信息链的低端节点转化为高端节点,从而促进数据向知识、情报的转变,以提高数据和信息的利用率,促进受众智能的增长,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7]。

正是由于需要对信息链的每个环节以及环节之间的转换进行研究,才出现了数据挖掘、信息检索、知识挖掘等一系列相关子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些子学科的出现以及不断壮大,才丰富了情报学的学科体系,使得情报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

有的学者以信息链为出发点,研究了信息-情报、知识-情报、智能-情报的深化发展,并分别研究了以信息、知识和智能为导向的情报学研究路径[5]。可见,情报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信息链的研究,而对信息链的研究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情报学更好地发展。

然而,信息链作为情报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对于它的研究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脱离了人的作用,仅关注信息链中的几个要素,这就使得相关研究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而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另一种情况是关注人的作用,这虽然解决了第一种情况存在的缺陷,但也出现了其他问题,即仅仅关注个体的作用,并没有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对信息链进行研究,使得有关信息链的研究缺乏社会维度,从而导致整个情报学的发展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尽管对信息链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信息链研究对情报学发展的作用。因此,应该寻找更好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研究目的。

2 领域分析及其在情报学理论中的应用

2.1 领域分析的概念

领域分析(Domain Analysis)一词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是Neighors于1981年在其博士论文《使用部件的软件构筑》中提出的。它的含意是指“标识一个特定领域中一类相似系统中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目的是支持软件的重用[8]。

1995年,丹麦情报学家Birger H jørland和Hanne Albrechtsen在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会刊》上合作发表了题为《Toward a New Horiz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Domain Analysis》的文章,首次在情报学领域提出了领域分析的概念[11]。他们在文章中指出,在情报学中最好的理解信息的方式是将知识领域看作思想或话语社区。领域分析作为一种知识理解领域的新观点,强调知识社会的、生态的和面向内容的本质[10]。由于与以往知识理解领域的观点截然不同,领域分析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它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科学哲学等学科之间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趋势,而上述学科都是与情报学关系极为密切的相关学科,因此,领域分析作为情报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1]。

2.2 情报学中的领域分析

2.2.1 传统情报学认知观的缺陷

情报学研究范式经历了机构范式——交流范式——系统范式——认知范式的转变。1977年,M.Demey提出了情报学认知观,自此,情报学研究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关注对情报需求主体的研究[12]。B.C.Brookes关于情报作用于知识结构的基本方程式:K[S]+△I=K[S+△S];Ingwersen在这一基础上引入“潜在情报”而得出的pl→K[S]+△I→K[S+△S]→pl’;以及Belkin的“知识非常态”(Anormal State of Knowledge,ASK)等都是情报学中基于认知观点进行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在1995年Birger Hjørland将领域分析的概念引入情报学之前,情报学已有认知观存在许多缺陷。当时情报学传统的认知观如激进的个体主义和精神论方法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缺陷。Frohmann曾经猛烈抨击了认知观的方法、观点和假设,他认为,认知方法将实践、行为、信息检索的成果和方式、信息利用以及社会中的信息处理等因素组成的复杂整体简化为一种对心理活动的描述,这种简化在很大程度上将图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关注点转移到在个体内部构造人的个性[13]。可见,当时传统情报学认知观更为关注的是个体认知,而忽视了社会层面的认知,是在社会维度上的一种缺失。

认知又与历史主义相关。知识是由历史、社会和文化决定的。这个概念不是从个人感觉角度确定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来源于文化学习和影响。然而,情报学传统认知观在很多方面都带有浓厚的用户研究色彩,缺乏范式理论需要具备的完整的范式特征[13]。

情报学传统认知观的这两个缺陷,尤其是第一个在社会维度上的缺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情报学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更为完善的认知观的指导,以引导情报学研究走出先前研究的困境,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2.2.2 情报学研究中领域分析的含义

对于情报学来说,重要的不是为领域分析建立一个明确而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而在于为情报学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运用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促进情报科学的发展[14]。领域分析提供了一种理论发展前景,它可以满足情报学在理论上的广泛需求[15]。它的重点是从社会角度理解情报需求以及情报系统等,它关注于某一知识领域或不同知识领域间的关系以及比较研究,从学科的角度理解用户行为。解决了传统情报学认知观在社会维度上的缺失,从社会整体和用户个体两个方面来研究情报学相关问题,使得情报学研究可以更加全面、更加客观。

Hjørland除了在情报学中引入领域分析的概念之外,还详细描述了情报学研究者应用领域分析的11种方法:

● 制定文献导读和学科导航

● 制定专业分类法和叙词表

● 在专业领域中研究索引和检索

● 主题领域的经验用户研究

● 文献计量学研究

● 领域内信息结构和服务的历史研究

● 领域的文献和流派研究

● 认识论和批判性研究

● 专业术语、专业语言的研究

● 关于信息交流的结构、组织的研究

● 从领域分析角度研究认知、计算方法和人工智能

这些方法是情报学研究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运用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对一个领域进行分析研究。运用这11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对情报学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可行的研究。

2.2.3 领域分析方法的扩展

领域分析的概念及方法在Hjørland的基础上已经被许多学者进行了扩展和补充,2003年,J.T.Tennis发表文章《Two Axes of Domains for Domain Analysis》,他在文中提出了领域分析的两个“轴”的概念,以帮助定义领域。其中,第一个轴是调节区域(Areas of Modulation)[16],用于在领域的名称和延伸上设置参数,用它可以回答领域的范围有多深多远。调节区域的设置可以解决领域包括什么和不包括什么以及领域的名称是什么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举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和宗教学的例子来说明确定一个领域包含什么、不包含什么,即确定领域的外延。在汉语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非中国国籍的人统称为“外国人”,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生活、工作,他们和我们一起生活,成为工作伙伴甚至朋友。这时,当我们的交谈对象扩展了而不仅仅是中国人时,在交谈中继续使用“外国人”这一说法就有可能产生歧义,由于每个个体的不同,他理解的外国人在范围上就有所不同。这表明,对于一个领域,不仅要知道这个领域是什么,叫什么,还要清晰地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不包括哪些内容。

Tennis提出的第二个“轴”是专业程度(Degrees of Specialization)[16],用于设置领域的强度,也就是它的专业重心。用来定义领域的专业程度,即它的深度。以宗教为例,毋庸置疑,佛教是一种宗教,道教是一种宗教……那么,当我们说佛教和道教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它们只是两种不同宗教的名字而没有其他的区别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宗教有很多类型,当我们说某一特定宗教时,我们要说的是这一门宗教特有的东西,是它独特的理念、独特的信仰,等等。所以,在研究一个领域时,要详细了解其专业重心及其内涵。

因此,当我们为领域分析设置两个维度时,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每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和重心。如图3所示,佛教和宗教在领域分析的两个轴上表示为两个区域,阴影为其重叠部分。可以看出,就其涵盖范围即广度而言,宗教的范围要明显大于佛教,但就其专业程度即深度而言,佛教较宗教更为专业,研究更加深入。

用调节区域和专业程度两个轴分别定义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明确表示一个领域的内涵和外延,清晰地界定领域的界限。这样,一个领域和另一个领域就可以明确地划分开。

在情报学中,应用领域分析方法可以对情报学中的问题首先划分出相应的领域,然后分析用户需求、用户活动、用户角色等,最后形成用户领域。这样,就可以对一个一个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一一加以解决。

3 基于信息链和领域分析的情报学概念模型构建

3.1 构成因素分析

3.1.1 内容

情报学概念模型的内容因素,就是情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即信息链。如上所述,信息链是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或智能这5个要素组成的;而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则认为,信息链包含了情报的创造、传播、组织、索引、储存以及应用6个过程。前者是根据信息链各个不同环节的具体表现形式或作用进行划分的,比较容易区分信息链上的各个不同环节;但这种划分不能描述信息链的动态运动过程。后者根据信息链上的活动过程加以划分,能够更好地表现信息链的动态过程,但划分较为抽象,不易于区分信息链的发展环节。笔者借鉴两种划分方法,将信息、知识、情报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并认为信息链是一条动态循环的链接,在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情报的主线下,还有从知识到信息、从情报到知识以及从情报到信息的过程。

3.1.2 方法

情报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基于信息链与领域分析的概念模型,主要采用领域分析的方法。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领域分析方法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在情报学中引入领域分析的方法,为情报学划分研究领域,将情报学置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中加以研究,这样,就可以为情报学引入社会维度,将情报学置于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能够使情报学研究与社会现实更好地联系起来,也使情报学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发展。

3.1.3 环境

进行任何具体的研究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并依据一定的背景来进行。当然,情报学作为一个整体,是不需要受到任何形式的环境限制的。然而,运用领域分析方法增加了情报学研究的社会维度后,对于情报学的研究就需要考虑环境的因素,研究特定环境中特定的情报学问题。环境可以分为个人环境、团体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个人环境主要研究独立个体的信息环境和行为;团体环境主要研究组织、企业的信息环境以及信息需求、信息检索等信息行为;而社会环境则要将焦点转移到更大的范围,比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研究其不同范围的信息环境、信息行为。

同时,还要考虑到媒介因素,媒介可以是任何一般的或特殊的承载信息的实体类型,如图书、音频、视频、数字信息等,它们都是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对于情报学研究而言,因为情报学主要研究情报活动的生命过程,而对于情报活动,其中很重要的活动就是情报的传播、交流。因此,在使用领域分析方法进行情报学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媒介的作用。

3.2 模型构建

通过对概念模型构成因素的分析,情报学概念模型的轮廓就逐渐清晰了。情报学的内容因素、方法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就可以构建情报学的概念模型。

根据以上研究,情报学就是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下,使用领域分析的方法,研究信息链及其相关问题。据此,我们可以为情报学构建一个包括环境(环境/媒介)、方法(领域分析)和内容(信息链)这3个要素在内的概念模型,如图4所示。

方法和内容的对应要受环境要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其对应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有所差别。这个模型中的环境或背景可以是一定的社会环境、学科环境,也可以是在情报学研究中使用的媒介,如纸质媒介、视频、网络等;在该模型中,使用的方法特指领域分析的方法,可以是Hjørland的11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也可以是任意种方法的组合;模型中的研究内容就是信息链的各个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的关系。在这一模型里,情报学可以是一个系列的研究学科,环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将环境置于医学领域,情报学研究为医学情报;在军事背景下,是军事情报;而在商业环境中,则是竞争情报……同样,媒介的不同也会影响研究内容,对纸质媒介的研究接近于图书馆学或档案学的研究;网络媒介的研究则衍生出数据库、数据挖掘等技术……

在这个概念模型中,领域分析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同信息链的每一个要素相对应,也就是说,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解决任意一个要素的问题。当然,有些方法可以明确地对应一个信息链的组成部分,比如,专业分类法与索引的对应较为直观、简单、可行。

对于情报学概念模型来说,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图5所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信息、知识、情报这些信息链的组成要素都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通过不同的媒介,使用领域分析的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这样,将信息链放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以及个体环境的背景中加以研究,就使得这个情报学概念模型更加合理、实际,更有助于对情报学进行客观的研究。

3.3 模型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

3.3.1 模型的适用范围

情报学作为一个被普遍认可的交叉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上文提到的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等。此外,与情报学关系密切的学科还有通信科学、系统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对于这些相关学科,笔者所设计的概念模型提供了一种方法来表示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且只需在特定的环境下将一个合适的领域分析方法与一个或多个信息链的组成部分相连接就能完成。

举例来说,计算机科学首先通过索引和检索的方式与情报学建立联系,这是由可能被认为是属于两者共同的学科重复领域——信息检索连接起来的。它的人工智能方面通过“专业认知和人工智能”的方式可以与情报学建立联系。同样,通过环境的转变,也可以将情报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例如,在个体环境下,用户研究可以将情报学与心理学、个人认知等学科联系起来;而在社会环境下,情报学的用户研究可以与社会学建立起联系。

可见,通过这一模型,不仅可以研究情报学的中心问题,还可以将情报学与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建立联系,从而进行扩展的、深入的研究。

3.3.2 模型的局限性

当然,这一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之一便是该模型主要涵盖了情报的生命发展周期,而对于情报学基础、情报学的历史演进、情报学代表人物及流派等情报学理论则没有明确地显示。由于这些也都是情报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因此,在描述概念模型时,可以把这些理论作为概念模型的背景知识加以标识。

另外,对于情报学一些已有的定量方法,在该模型中则不太适用。如申农的信息论,尽管已被证实对情报学的研究和发展有很大价值,但由于信息论缺少在人类特定生活环境中处理信息的部分,则并不能在模型中体现出来。

通过上述分析,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情报学概念模型,可以将情报学理解为这样的一门学科:在特定的学科环境中,使用领域分析的方法,对信息、知识、情报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将信息链这一情报学中较为成熟的研究内容与领域分析这一较新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来研究情报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较为可行且新颖的概念模型。当然,该模型尚不成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对于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王知津,宋正凯.论情报学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2):145-148.

[2] 吴景素.对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11.7(6):826-827.

[3] 黄鹏.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微观深化[J].图书情报工作.1999(12):16-18.

[4] 许久龄,李新峰.21世纪情报学研究的一些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4):300-302.

[5] 张勤.信息链与我国情报学研究路径探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5(4):23-27.

[6] 宋炜峰.基于运动过程对信息、知识和情报关系的再认识[J].情报探索,2010(3):7-8.

[7] 孙金力,孙薇.信息链结构之探讨[J].中国索引,2008(3):158-161.

[8] 卞雷,吴江.领域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5(6):1-3.

[9] Birger Hjørland,Hanne Albrechtsen.Toward a New Horizon in Information Science:Domain Analysis[J].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5(6):400-425.

[10] 王知津.域分析与情报检索理论[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5):18-23.

[11] 王知津,佟桂芳.域分析与情报科学范式[J].国外情报工作,1997(2):9-14.

[12]甄桂英.“领域分析”的方法与情报学研究[J].情报杂志,2004(10):68-70.

[13] 杨韬,邹永利.领域分析方法在竞争情报工作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8(5):67-69.

[14] 王知津.域分析及其对情报检索的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3):151-155.

[15]王知津,孙立武.情报学的人性化趋势——认知、领域分析与社会认知[J].图书情报知识,2006(1):62-65.

[16] Tennis,J.T..Two axes of domains for domain analysis[J].Knowledge Organisation,2003(3/4):191-195.

[17] Lyn Robinson.Information Science:communication chain and domain analysi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9(4):578-591.

猜你喜欢
情报学概念模型情报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情报
情报
情报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构建中国特色的情报学
基于“认知提升”的体系作战指挥概念模型及装备发展需求
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
卷首语
西藏强降温时空分布特征与天气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