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
假日闲暇,翻检书架,见到一本小册子。那是20多年前出版的赵朴初老人编写的《佛教知识问答》。
灯下再读,对老人家谈及佛门的“五戒”,我不觉有一番感触。
五戒是佛门弟子的根本戒。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戒是禁止,是有所不为。这五戒内,前四戒很容易理解。饮酒戒似乎不那么想得通: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何罪之有?为啥也列为戒条?
几千年来,酒作为人类的饮品,颇多乐事、趣事,更被称作“酒文化”。比如,我们熟悉的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既是诗圣又是酒仙的李白,还有一段“太白醉写”的传说,为了他,“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奥地利的“圆舞曲之王”斯特劳施,就有一首著名的曲子名叫《音乐、醇酒和女人》。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常常回旋着它的妙曼旋律。
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过错、罪恶,多有以酒为媒介。此外,俗语也有“以酒撒疯”、“借酒遮羞”之说。
释迦牟尼以为,失掉了“酒戒”,那么“杀”、“盗”、“淫”、“妄”四戒都可能失掉!佛家的《四分律》载,饮酒有数种过失,如坏颜色(面红耳赤)、无威仪(仪态反常)、失智慧(丧失理智)、致病(危害健康)、坠车、落水(引发事故)等等。
读到此处,顿时想到“酒后驾驶”。
坠车落水,大概是害自身;如今“酒驾”、“醉驾”则是加上“撞别人”——开了“杀戒”!
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
酒驾、醉驾的判定标准,则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04)。根据规定,饮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 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让人们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8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严厉整治酒后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一时颇见成效。驾车的女士、先生们,酒桌前面,会饮的“斗胆也不敢”,不会饮的有了中规中矩的“借口”。
继之令出法随,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将醉酒驾车这种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于5月1日正式实施。我看,这可以称作新时期的“酒戒”。
此一段时间前后,公安系统也在内部颁发了公务时间的“禁酒令”。打铁先要自身硬,我们赞成!
无独有偶,在早些时候,我们质量技术监督的稽查部门,也出台过端正行风的“几不准”,其中当然有执法监督中,不准饮酒,特别是不准参加行政相对人的酒宴。
美酒从来是不法分子的一把软刀子。酒戒,这一条是教训的“结晶”。可惜,“跌跤”的事儿总会有发生。
老百姓曾有这样的调侃:“酒杯一端,政策放宽。”杯觥交错之间,许可、认可、鉴定、评定、考核、审核等等,说不定就换了另一番“境界”。
近年,人们见了不少这样那样的突发事故场面:被伤害者的泪和血,记者的追逐、奔走,大众的愤慨、责问,责任者的遮掩、尴尬。
你看,轰然断裂、人车落水的跨江大桥,红绿灯“颠倒”的信号系统,当年剪彩、中标的时节,恐怕都被相关的部门、机构鉴定过。
还有,那些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中,多少企业的管理体系、产品的质量,不是也曾领过各部门的“证儿”、贴过各色各式的“牌儿”吗?
但愿这里面,没有“酒精”作怪;或许这里面,也有“乙醇”捣鬼。
说酒戒,佛经里还有一则这样的小故事。原文如下:
昔佛从众比丘行,逢三醉人。一人走入草中逃;一人正坐博颊言无状犯戒;一人起舞曰:我亦不饮佛酒浆,亦何畏乎?佛谓阿难:草中逃人,弥勒作佛时当得应真度脱。正坐博颊人,过千佛当于最后佛得应真度脱。起舞人,未央得度也。
解译成现代汉语:
以前,释迦牟尼佛和比丘们同行,碰上三个喝醉的人。一个人不好意思,慌忙逃到草丛中躲避起来;一个人端坐不动声色,仿佛根本不知触犯了戒律;另一个人不但若无其事,反而指指画画,自言自语地说:“我根本没喝酒,怕啥呢?”释迦牟尼告诉身边的大弟子阿难:逃避的人具有惭愧的改悔心,修炼若干年后完全可以成佛的;端坐的人觉悟得迟钝些,但修炼若干若干年后也有希望成佛的。至于那个手舞足蹈的人,永远也没有成佛的日子啦。
很有趣吧?多么像如今马路上查处“酒驾”司机和交警同志交涉的一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个宗旨,但是,不可救药的怕还会有的。岂止是“好酒贪杯”一项,我们身边犯“戒”的人,大概也不出这3种。
酒戒,是当年释迦牟尼为古印度弟子们指定的戒条之一。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话,被后世的东西方信仰者奉为经典。当年圣者对人们行为的过失、过错乃至罪过,设置的防范和精准的判定,如今,仍然大有深意。
这本小册子,我读着读着,脑海闪出一个问题:何谓经典?经典的意义全在于:它显示跨越时空的存在,它在于坚持不渝的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