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红梅
《本期关注》的选题是有关忻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服务地方经济的报道,看到他们发挥技术优势、创新服务模式的实绩,一心为民的服务情怀,让人感动。
不由得也引起我们对质量技术监督的“服务”内涵的思考。
服务的探讨,由来已久。现如今,仍值得一谈。
服务的方向是什么?是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融入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融入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这是公认、共识的出发点;这是我们最切实的服务、最现实的执政为民。“两个安全”如此,其他也如此。
服务的命脉是什么?是与时俱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僵化的、自满的思维定势,乃至破除已有的、习惯的、实践中已经暴露并证明无效的失灵的工作模式。一句老话——“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响亮的词——“创新”。质检工作一路走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满足定势,墨守老套,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大发展中,在不断提升的人民群众的质量要求面前,只会陷于被动、陷于困境。近年来,我们面临多少新情况、新难题,许多传承多年的旧章、老例、惯性,已然力不从心。突破“瓶颈”,唯有一条出路:勇于创新。旧章老例,自不可一概而论,有的该保有,有的要改进,有的需修补,有的则必须痛下狠心抛弃!
服务的基础是什么?是技术!包括人才和装备。我们是含有“技术”二字的行政部门。我们工作的特点、重点、优点、亮点,都在于技术。技术是我们的根本,可以看作生命线。不然,人有我有、人无我无,混同一般,这个机构何必单设呢?同理,失去了弱化了“技术”这一条,那将是一支丧失了战斗力的“特种部队”。可惜,由于种种缘由,我们的基础这一环单薄了些。今天,提出“强化基础”的目标,表达了我们的一致心声。
归根结底,我们要问,质量技术监督服务的实效如何评价?
这个答案可以列出10条、20条的考核标准来。简而言之,有一则古老的故事,也许能说明其中的要害。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扁鹊的议论,发人深思。治未病——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这才是最高明的医生。现代的监管理念,也讲究“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我们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目标正是“治未病”,可以说那才叫真正“服务到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加上“急诊抢救”,算不得高明的大夫。
服务的情怀,蕴含着为人民服务的深厚感情,为人民服务的诚挚本怀。
最后,援引一段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的话,与大家共勉:
当前,无论是食品安全,还是特种设备安全,既关乎发展,更关乎民生。全省质检工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执政情怀,忠于职守,严格履职,严肃执法,实现我省质监工作新的跨越,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福祉,为社会的安全和谐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