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都来参与质量月活动——2011年质量月活动漫谈

2011-06-27 07:46李正权
大众标准化 2011年8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顾客活动

□ 李正权

质量月活动是质量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记得质量月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那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不久,我们刚刚开始迈出改革开放的步伐。那时,才从十年动乱中走出来,神州大地满目疮痍,国民经济百废待举,产品质量问题成堆。记得在那年我国南疆爆发的自卫战争中,不少军工产品都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给我军造成严重伤害。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就有这样的镜头:新战士“小北京”因火箭筒出现质量问题打不响,被敌军击中而牺牲。那时,我还在一家军工企业当工人,幸好我们生产的火炮除了有一门出现漏油问题外,还没有大问题。那年代商品严重匮乏,没有票证,几乎什么也买不到,连买个灯泡也要凭票供应,可是库房里却有上百亿的机电产品因为质量问题不得不报废。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质量月活动,其意义当然不言而喻。正是在质量月活动中,我们才开始知道TQC(全面质量管理),才开始知道PDCA、朱兰螺旋、QC小组、质量控制点以及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之类。可以说,我的质量管理知识是从质量月活动开始积累的,我的质量管理研究也是从质量月活动开始起步的。因此,对质量月活动我就有一种衷心的谢意,更有一种关注的热情。

不错,质量月活动首先是从企业开始的。在质量月里,企业通过集中的学习宣传,动员广大员工参与,组织质量检查,走访调查顾客(包括走访调查下工序),开展质量攻关,解决质量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进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不少企业坚持开展质量月活动,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成为企业质量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质量月活动是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一个企业只有形成了与企业的性质、产品、规模、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相协调的质量文化,才能真正确保企业在质量问题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不管你是引进ISO9000还是推行“六西格玛管理”,都可能只学到皮毛而不能掌握其精髓。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很可能在“质量第一”面前出现动摇,甚至可能“身败名裂”。过去的例子不说了,今年的瘦肉精事件就是明证。双汇集团不是有“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双汇品牌形象和信誉高于一切”的质量方针吗,结果又如何呢?因此,我认为,质量月活动不能搞成“群众运动”,只知道“运动”员工,而应当从建设企业质量文化来考虑,来策划,来进行。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面貌,使企业形成质量上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确保企业在质量问题上不打败仗。

质量月活动又是我国社会质量文化建设的起点。虽然只要有生产,只要有消费,就会有相应的社会质量文化,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的质量文化;但是,在原始经济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甚至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质量文化都只能是不自觉的。在计划经济时代,质量只是“耐穿耐用”而已,质量问题却是一个“政治问题”,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而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除了检验把关就是“群众运动”。一开始,质量月活动也带有一种“群众运动”的味道,但其内容却完全改变了。1978年9月,我国开始了第1个质量月活动,其主题是“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已经没有阶级斗争的意味了。从那以后,TQC(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在企业里逐渐普及,并逐渐向社会扩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这场从企业开始的质量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质量文化建设,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短短30多年,我们就走过别人10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如今,对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呼唤,对高质量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对假冒伪劣的愤恨,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更是全社会的共举。

企业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并且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社会质量文化与企业质量文化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30多年来的质量月活动充分说明,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推动了社会质量文化建设;反过来,社会质量文化建设又促进了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我们的产品质量也正是在这样的相互运动中得到提升的。如果说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正说明我们的质量文化建设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持续开展质量月活动,不仅要动员企业来参与,动员广大员工来参与,更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动员广大顾客,包括广大的消费者来参与。这样,我们的质量月活动才能形成更大的声势,取得更大的效果。

质量月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要动员全社会都来参与质量月活动,质量月活动就应当有一个吸引全社会参与的好主题。2011年质量月活动的主题是“好质量、好生活”,把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挂上钩,我认为就是一个好主题。

如今我还依稀记得,开始那几年的质量月活动,好像都是强调“优质、低耗、高产”,都与效益有关。而这个效益也都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工人,与顾客(那时叫用户),与消费者(那时人们还不习惯这样的称呼)几乎无关。因此,质量月活动虽然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限于企业内部,在社会上影响好像并不太大。在网上检索“质量月”,我发现,进入新世纪以后,质量月活动的主题与人们日益接近起来。例如2001年是“新世纪、新质量、新生活”,2004年是“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2008年是“质量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都与人们的生活相关起来。这不仅反映了主办者对质量的认识在提高,也反映了全社会对质量的需求在提高。

我们知道,质量是产品的一种属性,产品是拿来使用的,没有顾客,产品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质量如果与顾客无关,也就没有意义。ISO9000国际标准提出的质量管理的8项原则,第1项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不管是从宏观还是从微观来看,不管是从政府角度还是从企业角度来看,质量月活动都是一种质量管理活动,都应当遵循“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条原则。质量月活动原来是由国家经委领头主办的,后来又由国家质检总局领头主办。作为国家机关,特别是主管国家经济的经委,关心国有企业的效益,把质量与企业效益连在一起,似乎也情有可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如果依然只强调企业的效益而忽略顾客的利益,质量月活动也就可能走进死胡同。在网上搜索,我发现,今年年初确定的2011年中国质量月活动的主题方向原来是“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全面推进质量提升工程,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不能说这样的主题不对,但其思路依然没有转到顾客这方面来。后来,主题改为“好质量、好生活”,就让人有点欣喜起来。

“好质量、好生活”,“好质量”是企业生产出来的,“好质量”是提供给顾客使用的,顾客因为使用了“好质量”的产品,也就享受了“好生活”。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产品质量已经有了根本改变,但是,假冒伪劣依然屡禁不绝,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事故也时有所闻。前段时间出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之类食品安全事件且不再说,就说最近发生的“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据铁道部公布的原因,是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导致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显示为绿灯。而在雷击造成温州南站信号设备故障后,电务值班人员没有意识到信号可能错误显示,安全意识敏感性不强;温州南站值班人员对新设备关键部位性能不了解,没能及时有效发现和处置设备问题,暴露出铁路部门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不到位。事故还反映出现场作业控制不力,温州南站电务值班人员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故障处理,没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反映出的设备质量、人员素质、现场控制等问题,说明铁路部门的安全基础还比较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这样的设计(是一种质量更加重要的产品)缺陷,这样的“不到位”,这样的一系列问题,都是质量问题。质量问题造成的这场事故导致4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对于那些死伤者来说,还能遑论什么“好生活”吗?

作为人,我们要生活,每天都要吃、要穿、要住、要行、要消费,而我们吃的、穿的、住的、行的、消费的对象,几乎都是企业提供的产品。虽然很多企业并不直接提供这些产品,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所有的产品最终都会落实到消费品上来。当然,这儿所说的消费品,既包括私人产品,也包括公共产品。钢铁厂生产的钢铁似乎与人们的消费无关,但钢铁的质量通过层层传递,最终也会传导到诸如家用电器、家庭汽车、住房结构等消费品上来,影响这些消费品的质量。北京那家设计公司设计的信号设备质量存在缺陷,造成的后果如此严重,还有哪家企业敢说自己的产品质量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呢?

在质量月活动中,企业应当“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引导员工从自己的角度也作为一个消费者出发,去认识质量,去理解“好质量、好生活”的深刻含义,把自己的工作与自己的“好生活”挂起钩来,对质量负责,不仅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顾客负责,对社会负责。这样,可以使质量月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取得更大的效果。

全社会都来参与质量月活动

不管你是厂长经理还是政府官员,不管你是打工仔还是小学生,你都要消费,你都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你就不能不关心质量。每年开展的质量月活动,并不仅仅只是企业的事,也不仅仅只是与生产有关的政府部门的事,它是全社会的事,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都应当积极投入到质量月活动中来。通过参与质量月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质量意识,从而提升全社会的质量风气;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改进质量,从而提升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社会的质量对工业来说十分重要。一个健康的社会能带来健康的工业;相反,一个健康的工业又促进更健康的社会。”邓小平更是尖锐地指出过:“必须认识,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目前,我国产品质量还不高,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民族的素质不高。反映到质量问题上来,首先是社会对质量的需求还不高,需求的重点还没有完全转到质量上来。最近发生的达芬奇家具造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消费者追求的并不是高质量,而仅仅只是品牌,似乎外国的进口的就是好的,就是可以显示身份的,而并不在于产品质量本身如何。假冒伪劣之所以屡禁不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市场。一些人信奉“假冒”不“伪劣”,实际上就是对质量的需求还不高造成的。社会对质量的需求还表现为质量在政府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政府的发展战略是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型的、资源消耗型的,正说明政府对质量的需求还不高。由于整个社会的质量的需求都还不高,企业往往感受不到质量压力,也就缺乏提高质量的动力。从诸如三聚氰胺、瘦肉精之类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关注的焦点往往只是自己的利润,并没有把质量放在第一的位置,从一个方面来说,正好反映了社会对质量的需求还没有成为那个“第一”。

其次是社会对质量的投入依然相当低。这种投入当然包括资金的投入。质量不是免费的,优质就应该优价。只有人们愿意为优质产品支付较多的钱,对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进行资金投入,从而鼓励和支持这样的企业保持质量水平,使其处于竞争的优势,我们的产品质量才能真正好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工作投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都有义务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都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只有全社会都这样做了,才能形成良好的、浓厚的社会质量风气,从而促进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升。社会对质量投入的水平,往往反映为社会的质量道德。我们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如果只把自己当作消费者,只要求别人讲质量,而自己不讲质量;只要求别人讲质量道德,而自己不讲质量道德,在质量上搞欺骗,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事实上,在质量道德上建设上,我们还相差甚远。

要提升全社会的质量意识,要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质量风气,当然需要进行宣传,进行教育,这就需要一定的载体,而质量月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质量月活动,讲质量,论质量,人人都来监督产品质量,人人都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同时揭露假冒伪劣,整治粗制滥造,在每年的这个9月里,质量成为新闻的核心词,肯定能够大大刺激人们的大脑,让“质量”二字更加入脑入心,这对提升人们的质量意识,提高人们对质量的需求和投入,肯定是大有益处的。因此,不管是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我们都应当积极参与质量月活动。作为生产者,积极参与质量月活动,提高自己的质量意识,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从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使自己获得更好的收入,这样就为实现“好质量、好生活”的目标打下了基础。作为消费者,积极参与质量月活动,一方面关注产品质量,学习质量知识,了解质量状况,为企业提供改进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提高警惕,擦亮眼睛,一旦发现了假冒伪劣产品就及时举报,一旦买到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就勇于投诉,你的举报,你的投诉,给政府加大了打击假冒伪劣的压力,给企业增强了改进产品质量的动力,你实际上也就是在提升自己的质量意识,也就为提升全社会的质量风气、提升我国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做出了贡献。如果我们人人都能这样做,那么,“好质量、好生活”就不是一句空话,而将变成切切实实的现实。

但愿2011年这个质量月是我们实现“好质量、好生活”的一个新的起点!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顾客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站式”服务满足顾客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产品质量好 认证不能少
让顾客自己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