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 (上海 20003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等中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为主,并可侵犯四肢关节和其他脏器,严重者可使患者丧失劳动甚至生活自理能力,该病好发于青壮年,有较严重的社会影响。目前针灸疗法在治疗 AS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1],笔者于 2009年 9月至 2010年 9月,采用刺络拔罐合并温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0例纳入病例均来自 2009年 9月至2010年 9月龙华医院风湿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大者 58岁,最小者 19岁,平均年龄 35.5岁。病程最长 32年,最短 1年。患者均曾服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或 SASP,但疗效不理想者(仍有疼痛或关节活动不利)。
纳入标准 符合 1984年 AS纽约修订标准:腰部活动受限;腰背痛 3个月以上;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性别、年龄的正常人(小于 2.5 cm);影像学提示骶髂关节炎,双侧>2级或单侧 3-4级。符合项和①-③项中至少 1项者。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强直性脊柱炎”篇肾阳亏虚证表现者[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哺乳的女性患者,或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 晚期严重关节畸形、残废的患者;④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或合并有其它风湿病的患者。
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先于患者颈、胸、腰骶部夹脊穴处滑罐至皮肤微红,再于受累脊柱段两旁夹脊穴处梅花针扣刺,以皮肤见细小出血点为度,后予叩刺段拔玻璃罐,留罐 10min。取罐后予温针灸。主穴取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配穴取脊柱受累部位的华佗夹脊穴,主穴均针上加灸,配穴针上间隔加灸。针具规格为0.25× 40mm、艾柱长 1cm。 隔日 1次 ,每周 3次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结果。治疗期间瞩患者停服 SASP或止痛剂。
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疾病的简要宣教,使患者认识疾病的慢性特点及长期治疗的必要性,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瞩患者注意保暖,除急性发作期和心肺功能障碍,应进行适当锻炼,以脊柱、关节功能锻炼为主,并尽量睡硬板床。
观察指标 中医症候积分:观察腰骶疼痛、背脊疼痛、腰脊活动受限、晨僵、关节作冷、畏寒喜暖、腰膝酸软。在计算中医症候积分时,按 0分(无),1分 (轻),2分 (中 ),3分 (重 )来计分[2]。
患者对病情的总体评价 VAS、脊柱痛 VAS、BASFI、BASDAI,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2]: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70%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 30%。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 100%
总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数]×100%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在 SPSS17.0统计软件中进行,治疗前后配对资料采用 t检验。
治疗结果 中医症候积分疗效 2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 1例,显效 4例,有效 12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8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种症候比较
BAS评分和体征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P<0.05
时间 n 总体评价 V AS 脊柱痛 V AS BASFI BASDAI Schober征(cm) 胸廓活动度 cm治疗前 20 5.65± 1.95 5.1± 2.07 3.55± 1.88 5.51± 2.01 2.90± 1.87 3.38± 1.55治疗后 20 3.0± 1.56△ 2.7± 1.63△ 2.75±1.80△ 4.05± 2.4△ 3.11± 2.10 3.55± 1.67
讨 论 强直性脊柱炎在我国发病率在 0.3%左右,男女比例 5∶ 1之间,发病高峰年龄在 20~ 30岁[3]。该病的病因未明,目前认为主要与 HLA-B27相关,遗传、环境、种族均为该病的影响因素。其主要症状为腰痛,其次可见晨僵、肌腱附着点炎、外周关节病变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整个脊柱强直,变为头向前俯、胸廓变平、腹部突出的典型体态;可累及眼、心、肺、肾等内脏和神经肌肉。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和关节囊、肌腱、韧带的骨附着点炎,后期出现软骨破坏、骨的侵蚀和融合。该疾病尚未出现特效药,目前西医治疗有物理治疗,如光疗、电疗、磁疗、超声波治疗、热疗等;手术治疗,多用于髋关节病变,以及运动疗法等。治疗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SASP、MTX、雷公藤多甙、生物制剂等[4],但多具有副作用大或价格高的不足。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病名有大偻、痹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属“痹证”、“腰背痛”范畴。 尤其与“肾痹”、“骨痹”相似,如《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素问◦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其间描述的症状与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晚期的表现非常相似。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主要病因以为先天禀赋不足,肾虚督空为主,感受外邪或瘀血阻滞经脉皆可诱发[4]。虽然目前该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不一[5],但究其病机,主要还是肾虚督寒,阳气不足,为本虚标实,而或有寒湿、或有湿热、痰瘀之邪痹阻经脉。《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灵枢◦ 经脉第十》:“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夹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这两段经文则提示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位归经,该病以督脉及其别络病变为主,其病机是经络脉气实,或有邪气阻滞经络脉气。针灸疗法属于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刺络放血法可泄其经络中的邪气,针刺督脉穴位,再以艾柱烧其针尾,可使督脉经气通行,温补督脉之阳,从而改善强直、疼痛的症状。华佗夹脊穴正位于督脉之别络的走行位置,故取华佗夹脊穴刺络放血,正对病位。大椎为手足六阳经交会穴,可宣通颈、背部阳气,至阳可治疗脊强、背痛,宣通胸背部阳气,命门也可治疗腰脊强痛,灸之可温肾助阳,腰阳关可治腰骶痛,下肢萎痹,宣通腰骶部阳气。笔者先于华佗夹脊走罐,以行气活血,通经活络,继而刺络放血以泄其局部痹阻之邪,或瘀或痰或湿,再以温针刺局部华佗夹脊穴加强温通效果,从而达到散邪通络止痛的目的,而以温针大椎,至阳,命门,腰阳关诸穴,旨在通补肾督之阳,以求治本。如此可标本兼顾,从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1] 毕枉祯.针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52.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119-123.
[3] 蒋 明.风湿病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802-801,941-964.
[4] 蔡 辉.新编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19-521.
[5] 许凤全,冯兴华.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8):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