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海云 聂亚娥 宁亚利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0001)
脑卒中是一种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约有 40%~60%存在腹胀、气粗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或燥,脉弦滑数等腑气不通的表现。它既可作为诱发因素,又可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畅腑气,通大便显得尤为重要。中药直肠滴注并适当的专科护理,对卒中患者便秘症状的改善,乃至神经功能的恢复,与常规灌肠相比,疗效更好。选取 2008年至 2010年期间,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83例,采用加味承气汤(遵医嘱)直肠滴注治疗护理 4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83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均符合 2005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 CT确诊。中医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医辨证属腑气不通,痰热腑实之证,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口臭,腹大胀满,便秘,舌质红、少津、苔黄腻,脉弦滑数等。入院时发病时间为 1周以内,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经颅 CT检查诊断为脑出血者 34例、脑梗塞者 49例,按年龄、性别、疾病性质、临床表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加味承气汤组)和对照组(0.15%皂液组)。治疗组42例 ,男 25例 ,女 17例 ,平均 52.4± 6.3岁 ,脑出血16例,脑梗塞 26例;对照组 41例 ,男 22例 ,女 19例 ,平均 54.0±5.2岁,脑出血 18例,脑梗塞 23例;两组一般资料经均衡检验,P>0.05。
方 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采用加味承气汤直肠滴注,其组成:生大黄(后下)12g,芒硝 (后下)、炙甘草各 6g,枳壳、厚朴各 12g,生地、玄参各 15g,胆星 18g,栝楼 30g加水浓煎至 200mL,放入盐水瓶内。对照组应用 0.15%皂液直肠滴注。操作方法:嘱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将药液加温至38℃,加入一次性硅胶直肠滴注器,末端涂石蜡油,插入肛门 10~ 15cm,滴速 60~ 80滴 /min,一般在 30min内滴完,中药组保留 30min,0.15%皂液组保留 15~30min,7 d为 1个疗程,一般治疗 1~ 2个疗程。 83例患者均在入院后第 2d,即按分组进行直肠滴注。
给药前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或家属讲述中药直肠滴注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给药中护理人员操作应轻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肠鸣、便意等。给药后要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以泻下通便为度,若给药后病人大便次数增多,即报告医生停药或减少用药量,避免泻下过多耗伤津液。
疗效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观察治疗前、治疗后7d、14d评分变化情况。 进行 t检验。
观察记录患者直肠滴注后排便情况和时间分布。直肠滴注后排便时间少于 15min为显效;超过 15min为非显效。进行i2检验。
治疗结果 经 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NIHSS评分比较,①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间 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 1周末、2周末,观察组NIHSS评分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 NIHSS评分于治疗 1周末、2周末显著改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 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直肠滴注后排便时间及例数分布 见表2。
表2 两组直肠滴注后通便结果
治疗组通便效果更好,直肠滴注后排便时间亦有明显缩短。两组患者通便改善有效率经i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通里泻下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中风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关系密切。“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中焦雍塞不通,气机升降失常,气血逆乱,故宜调气通腑。因而治法上应上病下取,籍通腑功下之力,泻积热,开上窍,使神明自主。王永炎院士即提出:急性中风通腑为要[4]。故治疗应重在“通降”。通过选用加味承气汤直肠滴注,汤中诸药共奏化痰通络、泻热通腑之效,使肠内溶液得以补充,肠内积物得以排除。同时,药物通过肠粘膜时被吸收,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亦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因而直肠给药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不仅减少了患者便秘的发生,更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且中药直肠滴注给药途径方便易行、快速,不受患者神志状态的影响。同时,加以各阶段有效的护理操作及观察,对脑卒中急性期便秘症状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005年(试行版)[M].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30-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3]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王永炎,李秀琴,邓振明,等.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15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86,(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