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本文观察了耳针对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头痛头晕症状的疗效以及其对于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影响,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2009年6月-2010年8月住院的脑卒中病人,影像学检查均为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25岁;平均病程(20.15±3.39) d。对照组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75岁;平均病程(19.92±3.51) d。2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双侧头痛;头痛性质为刺痛、跳痛、胀痛、昏痛或交替发作头痛。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1.3 纳入标准 1)年龄50~60岁志愿者。2)脑卒中恢复期出现没有明显病情反复恶化指征的头痛。3)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严重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血管病及癫痫。2)晕耳针者。3)耳部有外伤,或皮肤过敏者。4)急性外伤或必须急救者,病情不稳定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除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外,不进行耳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耳针治疗(监测和调查方法同上)。选取内分泌、神门、额颞顶区、肝、皮质下、交感6处耳穴区,嘱患者分别在早上起床后10 min内,及晚上临睡前10 min内,指压法持续按压5 min,强度以患者所能忍受的最大疼痛为限,至患者感觉耳部微微发热后停止。1月为1疗程。
1.6 观察指标 1)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观察实验前后受试者疼痛程度。2)记录1月后头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情况。
1.7 疗效标准
1.7.1 VAS改变情况[2]分别记录1个月患者VAS值,治疗前后的VAS改变情况。使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监制的视觉模拟评分尺(VAS),一面标有10个刻度,‘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将游标放在最能代表当时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记录其位置所对应的分数。疼痛等级分为:0~2分为优;3~4分为良;5~7分为可;8~10分为差。
1.7.2 头痛程度 1)头痛发作的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计6分;发作3~4次计4分,发作2次以下计2分;无发作计0分。2)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持续2 d以上计6分;12 h~2 d计4分;<12 h计2分。3)头痛程度:发作时须卧床者计6分;影响工作者计4分;不影响工作者计2分。4)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者计3分;伴有2项者计2分;伴有1项者计1分。
综合评分:严重头痛,积分在19分或以上;中度头痛,积分14~18分;轻度头痛,积分7~13分。
1.7.3 治疗效果评价 治疗1月后,显效:积分减少50%以上,VAS下降率>80%;有效:积分减少20%~50%,VAS下降20%~80%;无效:积分减少不足20%,VAS下降<20%。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9版本软件,根据实验前后头痛症状问卷做计量分析,统计方法采用χ2和t检验。
2.1 2组治疗前后VAS分值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VAS分值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积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积分比较
2.3 2组临床总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总疗效结果比较 例(%)
本研究结果表明,耳针治疗脑卒中后头痛症状,可明显减少或减轻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及患者对疼痛的感受,与对照组比较(P<0.05)。
脑卒中头痛多发于颞部、颠顶,故取耳穴颞(枕),属相应部位取穴;中医认为,脑卒中多为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所致,且临床脑卒中患者多反映有颠顶头痛,此为足厥阴肝经循经所过,选耳穴肝、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可疏通肝胆经气,通络止痛,滋阴抑阳。综合近年耳穴治疗头痛的文献[2]报道,神门具有镇痛镇静作用,为止痛要穴;皮质下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交感、内分泌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及血管的舒缩功能。诸穴合用,起到通经止痛、镇静安神、滋阴潜阳之功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单秋华,杨佃会,贾真,等.耳穴综合疗法治疗发作期普通偏头痛疗效评价[J].中国针灸,2006,26(10):67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