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山李氏宗祠建筑与文化探微

2011-04-20 01:03焦颖慧
四川建筑 2011年2期
关键词:合院柱础宗祠

焦颖慧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宗族祠堂是中国乡土社会里宗法制度下重要的建筑类型,它的基本功能是供奉各宗族的祖先牌位,为定时祭祀提供场所。宗族祠堂是各宗族落籍当地的标志和显示族威之地,除祭祀外,还是各族的“礼法之所”,议事、聚会、兼以办学之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以自贡屈家山李氏宗祠为例,对四川地区宗祠建筑与文化作一个浅探。

1 建筑背景与概况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走过了一条自东汉始,因盐设市、因盐兴盛的历史道路,赋予了城市鲜明的文化特征,也无疑反映到传统建筑上。李氏宗祠约建于咸丰初年(1855年),修建者李振亨是当时自流井有名的大盐商。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振亨高祖清初时自原籍江西入川,佃田为业。李振亨、李振修兄弟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积累资金初开井灶,由此致富。兄弟两人在富顺县境内大山铺一带置买田土修造大宅,共用堂号“李陶淑堂”。随后又在大宅附近的屈家山修建李氏宗祠,正殿由陶淑堂合祭,划出右侧花厅作为西平堂支祠使用。约在咸丰初年,陶淑堂分家各立,田土两房均分,从中提出600担作为李氏宗祠祠产,用于常年祭祀开支。

李氏宗祠设有专人管理,并雇员司账,兼办祠堂庶务、料理族田。20世纪初,盐商办学蔚然成风,李氏宗祠也放银兴学。1927年,划出祠产一百担,创办私立陶淑小学。翌年又划出一百担,办私立剑南中学(后来的自贡五中)。至1941年以后,一切封建礼教逐渐废除,李氏宗祠才随之败落。

图1 李氏宗祠鸟瞰

解放后在屈家山地界修建自贡无线电一厂,李氏宗祠前的平坝被厂房占用,祠堂本身用作厂区食堂使用,两侧跨院还居住了大量职工。2000年以后,出于文物建筑保护的考虑,已将食堂关闭,住户也逐渐迁出,李氏宗祠目前基本处于空置的状态。

2 建筑选址与布局

李氏宗祠座落在屈家山山坳,四面环绕高大的封火墙,背后和左右环靠土丘,坐北朝南,风水颇佳(图1)。据当地的乡民介绍说,原来祠堂的前面曾有宽阔的平坝,四周高墙围绕,入口另有一所门屋。宗祠入口处的坝子里原本还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但已拆毁。

目前整座宗祠保留有大小七个完整的院落,沿中轴呈严格对称,组成并列的三条南北向轴线,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中轴上的合院是祭祀区,包括上殿(祭厅)、下殿(拜殿)和两侧的厢房。左右两条次轴是附属建筑区,每条轴线纵向串连起三个不同标高层上的院落。这些院落由南向北渐次升高,与祭祀区之间又各自巧妙连通,流线组织合理完善(图2、图3)。三条纵轴的前端各开设有独立的出入口,下殿正中的入口是祭祀时的主要出入口,两侧次轴的入口则可供日常管理人员出入。值得注意的是,宗祠的东西两侧还各设有一疏散出口,通过端头的楼梯可以登上环绕建筑两侧的堡坎。

图2 屈家山李氏宗祠平面分区

图3 屈家山李氏宗祠流线分析

图4 李氏宗祠剖面

3 建筑空间环境

3.1 祭祀空间

李氏宗祠的祭祀区位于中轴线上,其前后两个大殿气势雄伟,结构完整,两侧环以对称的厢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合院(图4下)。

五开间的拜殿建在大青石块垒起的高约1 m的基座上,是一座面阔约20m,进深约10m,极其高大的建筑。入口正立面大气恢弘,两侧跨院高大的封火山墙将拜殿入口夹在正中。拾阶而上,入口的门扇高达4m,次间和稍间的雕花隔扇也有3 m多高(图5)。拜殿内的地面铺着斜拼的方砖,采用抬梁构架令空间贯通,梁架上暴露出造型优美的驼峰。享堂的前后各作两步架的檐廊,廊下有华丽的轩棚,金柱间残留着挂落的痕迹。如果能拆除掉加建的间壁,定可以还原整个空间的富丽壮观(图6)。

拜殿与祭厅之间的院坝略呈正方形,满铺条石,空旷的坝子渲染出肃穆的氛围。院子两侧是五开间的厢房,各留出一个次间作为过道,通往东西跨院。

院坝北面是五开间的祭厅,建在高约1.6 m的须弥座上,台上有石栏杆,明间有坡度极缓的台阶。祭厅的开间尺寸与拜殿一致,只是两端做造型优美的封火山墙,显得更加高大挺拔(图7)。祭厅内的地面铺着拼花的方砖,前方有三步架的檐廊,檐廊两端的封火山墙上各开一个圈洞门,可以通往两侧的后院。祭厅当中三开间采用抬梁结构,空间贯通(图8)。两个稍间有夹层,作为议事用房。祭厅的用材极为粗大,檐柱和金柱柱径都达到40cm,柱 础 端正大方。从遗留的天花支条来看,祭厅与檐廊内部曾满吊平棋天花,据传绘有二十四孝图像。

图5 李氏宗祠拜殿外观

图6 李氏宗祠拜殿剖面与内檐廊

图7 李氏宗祠祭厅外观

祭厅的陈设虽已不存,但我们仍可以从李氏后人的回忆中了解到大致的情景:明间的中壁前曾摆放木雕神龛,“宗牌四周,浮雕云龙图案,全贴佛金”。后金柱间还曾经悬挂着三张黑漆雕字贴金大匾,中匾题“慎终追远分”,左匾书“淮木有本”,右匾书“惟水有源”,“此左右两匾,系沙盘上写出,字体非常,有若悬岩坠石,神韵有力,如骤雨旋风之势,见者咸以神笔视之,堪称奇绝”。

图8 李氏宗祠祭厅剖面与室内

3.2 附属建筑空间

李氏宗祠的附属建筑区包括两部分,以祭祀区为中轴呈对称布局。举东区为例,附属建筑在南北纵向上构成了标高渐次抬高的三个合院(图2)。这一区域有自己独立的出入口,开设在正立面的封火墙上。

从流线组织上看,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可谓合理完善。标高-0.20与0.00的两个合院对外有独立出入口,对内有巷道相连,同时又各自与祭祀区相通。而标高0.80的合院则只有通过祭祀区才能够到达。

图9 李氏宗祠的封火山墙

从功能上看,三个合院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其公共程度的不同。标高-0.20的合院最靠近次入口,因此承担着门房、宗祠帐房等功能;标高0.80的合院只有通过核心祭祀区才能够到达,因此功能上没有那么独立,只是祭厅的附院;标高0.00的合院则是附属建筑区的空间中心——东区的部分是李氏宗族的西平堂支祠,西区的部分则作为大客厅使用。这一院落略成正方形。如果将核心祭祀区的厢房门扇完全敞开,祭祀时仍然可以形成“拜殿+祭厅”的格局(图4上)。

4 重点部位的装饰艺术

4.1 封火墙

由于地处乡村,出于防御的需要,整座宗祠建筑都被高大的封火墙包围起来。从建筑正立面看,两侧连续的封火山墙将拜殿入口夹在当中。两面对称的封火墙分别由四段不同的样式组合而成,它们依次是“三角尖山形”、“台阶形”、“三角尖山形”和“猫拱背形”(图9上)。封火墙的三段式明确,青砖的墙身和灰塑的墙檐间抹出一道光滑的白带,白带上原有彩画,目前只残留了少量痕迹。

出于防火考虑,祭厅两端还建有单独的封火山墙,比入口处的封火墙更加华丽(图9下)。迟头叠涩出挑,墙檐覆盖筒瓦,檐脊上装饰了青花碎瓷片,发戗处高高翘起。

4.2 柱础

李氏宗祠粗大的立柱搭配上朴拙端庄的柱础,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祭厅的柱础尤其高大,高度约有60~65cm。柱础截面为正方形或正八角形,顶部、腰身、座脚分明。柱础腰身上多施以图案简洁的浅浮雕,或干脆没有图案。雕刻的题材包括了象征吉祥的蝙蝠、鹿、花草等。虽然在拜殿也发现了圆雕的柱础,但由于风化严重,目前只能大体分辨出是某种吉兽(图10)。

4.3 檐下装修

由于气候的原因,川南传统建筑多设有檐廊,形成室内外之间过渡的活动空间。李氏宗祠也不例外,其拜殿、厢房、祭厅的檐廊相互连通,形成环绕院坝的回廊。檐下集中了建筑最为出彩的小木作构件,是装饰装修的重点部位。

图10 李氏宗祠祭厅中的柱础

拜殿檐廊中的轩棚顶曲线柔和,顺应轩棚设置的驼峰形态圆滑,并装饰有浮刻的卷草纹样。与之搭配的穿枋、斜撑和吊瓜的形态也都结合了部分曲线,与轩棚的造型相呼应(图11)。厢房檐廊下的轩棚是比较少见的折板式,下方的驼峰形态也相应的平直,棱角显得更加分明(图12)。

图11 李氏宗祠拜殿的檐下装修

5 结束语

图12 李氏宗祠厢房的檐下装修

屈家山李氏宗祠,首先是封建宗法式宗族制度的载体,其次是自贡盐业文化的载体,具有其文化特殊性。每一个盐号背后都是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大盐业氏家曾经长期操控着自贡的社会经济命脉。这些盐商家族修建的堡寨、住宅、祠堂,与盐业会馆一起,组成了盐业建筑。一座盐业建筑的兴建、使用、改扩,乃至废弃——每个阶段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除了建筑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这些存留下来的古代建筑遗物也是我们考察自贡历史、研究盐文化的重要信息来源,值得研究。

[1]李文治.论明清时代的宗族制[M].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1983

[2]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3]自贡市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自流井盐业世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4]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2001(4)

猜你喜欢
合院柱础宗祠
唐代宫廷建筑柱础石探析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浅谈地产行业的中式院落住宅
“脚下的风景线”——柱础
绍兴地区传统柱础样式演变及保护研究
中式合院成本控制策略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传统民居中“合而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
慷慨宗祠祭先贤
南汉国宫殿十六狮柱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