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让疾病从“口”入

2011-04-20 08:09胡立彪
大众标准化 2011年7期
关键词:疾患食品卫生食源性

□ 胡立彪

作为一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要手段,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极其重要。

俗话说:病从口入。即使是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这句老旧的俗话依然没有过时。人们大病小痛,常与自己的嘴巴脱不开干系。特别是夏季,吃出的病就更多了。从北京市卫生部门发布的信息看,在夏季,全市一周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的人数都会超过千人。因此提醒大家,6月至9月,是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引发食物中毒的高发期,大家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这个专业术语看上去就是针对“病从口入”这句俗语造的。这样理解大体没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说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事实确是如此。食源性疾患可以有病原,也可有不同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但是,这类疾患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通过进食行为而发病——说白了,就是病从口入。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预防这类疾病的有效途径了:一方面老百姓要管好自己的嘴,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和卫生机构要管好入口之物,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倡导合理营养,控制食品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

然而,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远非说起来那么简单。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人口众多的现实就把“口”的问题凸显出来了。我国是农业大国,加之经济发展尚处于落后水平,这也决定了我国面临食源性疾病的挑战更为严峻。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检测和预警体系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地将危险性分析原则作为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先进的食品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的使用尚未形成规模,对食品生产新技术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技术能力不足,专业人员和经费短缺等等,这些问题仍严重制约着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看到了这些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面对任何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存在比较广泛的食源性疾病问题,我们都要强调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责任的观念,既要保证与国际食品安全相关机构的合作,又要保证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在明确监管责任的前提下,必须加速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为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法律依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作为一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要手段,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极其重要。在日前卫生部就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召开的通气会上,与会的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表示,我国卫生部门正在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的报告系统;二是在300多家医院建立异常状况监测系统;三是在全国选取一些监测点,开展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这说明我国在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方面已经开始逐渐步入科学化和规范化。

当然,市场这边的“口”是食源性疾病容易侵入的“突破口”,所以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要重视普及法制教育和食品卫生知识。通过培训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责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为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提供保障,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猜你喜欢
疾患食品卫生食源性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食品卫生档案科学管理方法分析
2018年某市铁路辖区动车配餐食品卫生安全现状
刍议食品卫生安全监管机制建立措施
春季过敏性疾患高发防治有办法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小儿输尿管镜在成人输尿管疾患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