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松
湖南省永兴县中医院,湖南 永兴 423300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漏肩风”、“肩凝”、“五十肩”是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证。笔者自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用针刺辨证分型治疗6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的6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两组120例均是发病3个月以内的我院门诊患者,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60例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小于45岁者4例,45至60岁者51例,大于61岁者5例。对照组60例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小于45岁者5例,45至60岁者52例,大于61岁者3例。
120 例均符合《实用病症康复手册》[1]中关于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
肩前型:肩前疼痛,上肢外展,后伸疼痛加剧。
肩外侧型:肩外侧疼痛,上肢外展,上举受限。或曾有外展60°~120°疼痛加剧的病史。
处方:肩髃、肩髎、肩贞、腧俞、天宗、曲池、手三里。
肩前型:结节间沟点,喙突点,肩外侧型:大结节点。
治法:风邪偏盛,以针刺为主,用泻法,留针20分钟,出针。寒湿偏盛,针灸并用,留针20分钟。
处方:肩髃、肩髎、肩前、条口、阳陵泉。
治法:毫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
两组在观察期间均不用药,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痊愈:肩痛消失,肩部活动自如。
好转:肩痛减轻,肩部活动受限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无改善。
计数统计资料用 χ2检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120 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n(%)]
肩关节周围炎常因气血不足,外伤筋骨,外感风寒湿邪所致。往往在肱二头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肌腱炎等软组织劳损性、炎性病变或外伤、受寒的基础上发病。《灵枢、经筋》说“以痛为输”,即筋病的治疗是以就近取穴为主[2],结节间沟点、喙突点、大结节点常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痛点所在,剌之可使针主病所,达疏经通络之功,曲池、手三里为手阳明经输穴,“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之,可使血荣气盛,经脉通畅。软组织损伤以后,病理变化的结果有四个方面,即粘连,结疤、挛缩、堵塞。这是造成慢性软组织伤疾病的四大病理因素[3]。喙突,是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的起点,大结节,是冈上肌肌腱的止点。针刺二点,可改善肌腱的劳损状况,恢复其正常的肌肉运行轨迹。结节间沟与肩关节相通,针刺此点,不仅可松解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还可改善肩关节的营养状况,从而消除肩关节疼痛,使肩关节的功能恢复正常。
[1]朱克俭.实用病症康复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3.
[2]程莘农.中国针炙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5:109.
[3]朱汉章.针刀医学基础理论[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