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合肥市科学技术局农村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科技处 邹宝德
合肥是全国最早种业市场对外开放城市,商业物流畅通,综合成本较低,投资环境优越,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入驻合肥。
近几年,安徽省合肥市种业发展势头迅猛,国内众多企业汇集合肥,被誉为“种业之都”。全市现有种子经营企业(含经营网点)1400多家,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取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达36家,3000万元以上的达4家;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13家,超亿元的企业3家。种业企业营销总量达1.8亿公斤,营销总收入达20亿元,占全国种业企业营销总额的10%左右。特别是两系杂交水稻和西甜瓜,不论销售规模,还是科研实力,均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种业发展环境较好。合肥市地处江淮之间,气候适宜,南北方主要农作物均有大面积种植,适合于各种农作物科研育种。加之合肥是全国最早种业市场对外开放城市,商业物流畅通,综合成本较低,投资环境优越,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入驻合肥。在合肥种子企业经营涵盖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棉花、花生、西甜瓜、蔬菜、杂粮等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是单个南方、北方种子经营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合肥作为全国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技术优势明显。国家级龙头企业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乐种业”)作为全国种业第一股,号称种业界的黄浦军校;中国创业板种业第一股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荃银高科种业”)作为种业界的一匹黑马,打造民族种业品牌,在全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龙头企业品牌效益强。中国种子协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种业骨干企业名单中,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种业、安徽皖垦种业有限公司等三家合肥种业公司入选。合肥种业发展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模式。2010年度,丰乐种业实现主业销售收入9.46亿元,净利润5900万元;荃银高科种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利润3548万元。合肥市拥有两系杂交水稻“四大花旦”中的三个品种:新两优6号、两优6326、丰两优1号,2009年在全国推广面积分别为456万亩、426万亩、420万亩,位列全国杂交稻单一品种推广面积的二、三、四位。以丰乐种业、合肥中艺、合肥绿宝为代表的西甜瓜供种量占据全国1/3市场。此外,以丰乐种业、隆平高科的玉米品种以隆平高科、安徽安岱为代表的棉花品种,以皖垦种业、隆平高科为代表的小麦品种,以天禾农业为代表的油菜品种,以及以徽商农家福为代表的种子流通企业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种子科研及相关政策配套较好。一是合肥种业科研机构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东分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安徽西甜瓜工程研究中心、合肥市优质杂交水稻选育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研究中心以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机构座落合肥,合肥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转化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合肥市种业自主创新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显著。种业企业对科研非常重视,科研实力较强,选育出新两优6号、丰两优1号等一批在全国有广泛影响力的优势品种。荃银高科种业2010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5%左右,2009年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丰乐种业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4%~8%左右,2008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是产学研相结合。种业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产学研战略联盟已经初步形成。安徽省农科院牵头组建了“安徽水稻、油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分院生物技术与工程所牵头的“中国科学院生物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等战略联盟已经形成,为今后的品种选育聚合了各个参与单位的优势力量,加速了种子产业化进程。为增强我国种业竞争实力,在农业部的倡议下,荃银高科种业、丰乐种业作为联盟发起单位,成立“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打造我国种业行业知识产权的“航空母舰”。
四是相关政策配套好。合肥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特别是大力扶持生物育种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种业发展。2010年制定的《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合政〔2010〕29号)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0〕27号)都有力的推动了种业的快速发展。
经营体制、行业管理有待改善。在合肥种业企业数量虽多,但是整体管理水平较弱。种子企业运行机制不灵活,资金规模小,盈利水平低,经营管理手段落后,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科研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合肥市种业在某些领域如杂交水稻和西甜瓜育种方面虽走在全国前列,但是总体来看研究设施和研究水平较落后。许多企业自身没有科研条件和育种人员,主要经营科研单位的品种,企业依附性很强,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一方面经营品种小而全,另一方面经营领域专而窄。同时,企业间过于强调品种和科研的竞争,有限的科研经费、同质化的重复研究、封闭式的经营管理,造成有限的人财物的浪费,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对外竞争。
发展风险加大。农业是高风险行业,特别是种子行业的发展面临了许多风险。种业企业要面临融资风险、管理风险等一般企业所面临的共性风险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制种基地稳定、气候因素等种业行业特有的风险。合肥市绝大多数种子企业未能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多为代繁生产,产品及质量难有保证。尤其近年来基地萎缩相当严重,种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
优势品种主导地位不明显。市场品种过多,不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化发展。一些审定的品种难有推广价值,易于造成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尤其是不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种支持的企业,面临生存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同时,种子品牌化程度依旧较低,目前合肥市种子企业仅丰乐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丰乐牌杂交玉米种子和丰乐牌杂交水稻种子是“中国名牌”产品,还没有形成规模集群效应。
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新企业的不断涌入以及原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建立研发、仓储、加工、包装基地,固定资产投入大、用地难等矛盾突出。种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矛盾依然存在。
人才机制不灵活。由于种业企业陈旧的人才观念依然存在,导致缺少懂技术、善管理、精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种业需要大量投入,而却相对不易出成果,加之人才激励制度欠缺,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同时,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各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性较低。
实施体制创新工程。做好做大龙头企业带头示范作用,增强企业竞争力,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对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兼并、重组给予鼓励、引导和支持。国内种子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在生物技术领域难以与国外公司竞争,通过实施产业重大专项的契机,加大对企业的专项投入,加大对种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后补助,加大对种业科技成果奖励的力度,进一步扶持企业的科技创新,使中国的种子企业尽快做强、做大。
科技研发创新对策。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大扶持研繁推销一体化种业企业发展的力度,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改造,利用现代高科技育种方法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传统育种技术进行渗透,提高农作物的育种效率。实施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策略。完善育种硬件设施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引导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一般企业经费不足,所研发出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与科研机构或大学联合研发能做到优势互补,企业借助科研机构或大学的优势科研资源和设备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在市场中遇到的困难和研发市场中所急需的产品。既加快了科研机构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又提高了科研机构或大学资源的社会效率,同时使企业发展得到了助推。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种业产业园区。由于制种风险大,劳动力投入成本大,目前基地很难落实,良种繁育难度大、风险高。各级政府应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土地利用集约化、机械化,减少劳动力投入,对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减轻企业和农户的制种风险。同时,进一步推进轻简化制种,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成本。
合肥市樊洼路种子产业一条街、中州农贸市场等一度种子企业比较集中,后因城市建设等各种原因业已萎缩,除一部分企业移居高新区,多数企业经营分散,发展空间较小。各产业园区因种业企业创造税收不高等原因接纳积极性不高。建议市政府重新规划建设种业发展集中产业园,园区集种业研究、开发、试验、加工、包装、培训、观光于一体,在投资密度(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工业项目)、财政扶持、企业税收、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吸引企业入园创业。
推行品牌战略,制定灵活的种子审定制度。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品牌化发展,在近几年内重点扶持“荃银高科”、“天禾种业”等有规模、有实力的种业企业推进品牌化发展,完善商标管理,防止假冒商标等问题发生。进一步修订种子审定标准,引进种子退出机制。对那些多年不用的没有推广面积的品种采取退出制度,杜绝“老瓶装新酒”的现象。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加大对优势品种的扶持力度,促进品种创新和推广。同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联合各级各部门,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护企业和农民利益。
加大对种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目前,合肥市已有丰乐种业和荃银高科种业两家上市公司,有较好的资本运作基础。接下来,将针对种业企业金融风险大的特点,出台解决种业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的若干政策,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环境,培育规模较小的公司进行上市。
创新农业高科技人才的流动机制。解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往企业流动的后顾之忧,加大产学研联盟、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人才到企业来做研发,事后还能回到其原单位,且待遇与福利不受影响等。完善人才体制,加大对人才奖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