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凤凰涅的新路径

2011-04-18 04:47程杰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4期
关键词:湄潭茶业绿茶

文|本刊记者 程杰

按照贵州经济的优势产业划分,有烟、酒、茶、中药四大板块,而最具长远竞争潜力和持续发展的当首推茶业。茶产业肩负着振兴贵州经济的重要使命,是贵州经济的重要竞争力板块,可谓重中之重。

提到贵州,人们会很自然的与“茅台”划上等号,但殊不知历史上黔茶也曾飘香四方。

在黔茶中,绿茶尤胜。香高馥郁,滋味爽、纯、厚。谈及贵州绿茶的特点时,贵州省茶叶协会专家朱志业表示,在我国众多的绿茶品种中,因贵州独有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的地理特征,具备了天然的三位一体的生态条件,特别适合绿茶生长,贵州绿茶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可以达到20%~30%,茶多酚可达15%~20%,在全国同类绿茶中均属于上等。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再度审视贵州茶业“大变”,不难发现,过去的5年之中,贵州茶产业已然迈入产业升级的快车道,逐步走向契合“国内最大绿茶基地”的定位之路。

古茶树的原生地

贵州是世界古茶树的主要原生地。这里卡斯特地貌千姿百态,是我国南方诸多茶区所不能比拟的,在这古老的生态良好的带酸性的岩溶地层,分布着无数的高大野生茶树。

1980年贵州茶叶科技人员在晴隆县发现了一粒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认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早茶籽化石。

贵州产茶历史悠久,最早记载(公元前200年左右)《尔雅》和《贵州通志》、《续黔书》均载有“茶出鹜川者、名高树茶”之类文字;据著名茶学专家邓乃朋、张其生研究员论证,贵州最早出现茶事历史记载,可上溯到汉代。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中郎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除了僮、笮马、髦牛外,还有茶等商品,商业发达,市场十分繁荣,说明了在汉代茶作为商品已出现在贵州的乡村集市上。到了以茶易马为军国要政的明朝,贵州的茶叶生产进入了辉煌时期。当时能给明廷上贡茶的地区是五个布政司和两个直隶府,贵州布政司是其中的一个,贵州布政司每年上贡茶的数量名列第二。贵定的云雾茶、湄潭眉尖等均为有史可查的贡品。

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曾经一度辉煌的贵州茶叶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黯然失色,以至被人们遗忘贵州还有茶业这一难得的优势。茶园面积在全国20多个产茶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0位。2003年,全省茶叶总产值为2.5亿元,平均亩产值仅为303.36元,比浙江省新昌县的茶业收入少2.5亿元。

为发挥贵州省的比较优势,振兴贵州茶产业,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并决定以重大专项和园区建设为主要方式,支撑引领贵州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湄潭核心辐射效应

和东部地区相比,工业落后的贵州使得农业发展优势更加突出。贵州生态资源丰富,气候优越,人工破坏少,原始生态面积区域巨大,为贵州茶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在凤冈、湄潭、黎平等贵州的产茶大县,随处可见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的生态茶园,茶区大多远离城镇,使得贵州环境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天然的理想种植区域。

在贵州茶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贵州茶业在黔北,黔北茶业在湄潭。

湄潭县是贵州省茶叶种植大县。早在1939年,代表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总公司的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农业、森林、特作等专家,在王淘(中农所人事课长)、张天福(技士、金陵大学学士)的带领下,抵达相对宁静而距离重庆不远的湄潭,开始筹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并由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使湄潭在以后的十年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种植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地位和基础性地位。

为整合资源,加快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2007年,湄潭省级茶叶农业科技园区立项。成立之时,贵州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选定产业基础扎实,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的湄潭县为茶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象,支持该县建设以种植、加工为主要内容的茶叶产业创新示范平台,能拉动全省茶产业发展。

自湄潭省级茶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来,已完成投资13843万元。核心区已经建成有机茶示范基地2.86万亩;入住核心区的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等;核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园区承担了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实施了贵州省市县共建科技专项1项,转化应用科技成果4项,通过园区科技培训和技术辐射,带动全县25万茶农增收致富,农民直接增收3.5亿元。

2011年3月,科技部批准贵州省依托湄潭茶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湄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进一步发挥湄潭的核心辐射效应。

黔茶出山

按照贵州经济的优势产业划分,有烟、酒、茶、中药四大板块,而最具长远竞争潜力和持续发展的当首推茶业。茶产业肩负着振兴贵州经济的重要使命,是贵州经济的重要竞争力板块,可谓重中之重。同时发展茶产业,还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既能解决西部地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

贵州抓住了时机,找到了出路。自2007年以来,贵州茶业开始在探求中成长,黔茶也从“名角替身”变身为堂堂正正的“自有品牌”,“贵州绿茶·秀甲天下”叫响全国。

这其中,科技成了贵州茶产业华丽转身的关键因素。“十一五”期间,贵州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如今,全省推广无性系茶园227万亩,新建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无性系比重由21.3%升至7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3%,成为中国最大且主要茶区全覆盖的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基地,茶苗实现省内自给。惠及农户100万户以上,按亩年均增收200元计,227万亩茶园投产后年增收4.5亿元。

同时,为提高贵州省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支撑和引领产业技术进步,做强做大贵州茶产业,2009年10月24日,“贵州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由茶叶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旨在持续解决茶产业共性、关键、前沿性技术问题,引领贵州茶产业振兴。

几年来,贵州把茶叶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发展,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贵州省茶园总面积已达329万亩,在全国排名第二(绿茶省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616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0家。贵州茶叶从种植到加工,从精加工到深加工,从茶餐开发到茶旅游打造,已经渗透到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成为贵州关联度最为广泛和包容性最强的绿色产业。

如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型加工厂遍布茶区,贵州茶产业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并一步步迈上了新型工业化之路,茶多酚、茶叶籽油、茶饮料等茶叶产业链的开发在不断地延伸,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每年将继续以5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新茶园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500万亩。随着贵州“十二五”规划蓝图的展开,贵州也正从全国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迈进。

猜你喜欢
湄潭茶业绿茶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湄潭茶园
贵州茶业大事记
鉴赏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