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良 王秀娟 宿可昕 魏秀华 徐晶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近视;激光
作者单位:163316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
视网膜脱离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近视是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采用多波长氪离子激光仪对44例由中高度近视引起的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4例(56眼)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男26例,女18例;年龄16~48岁,其中高度近视26例36眼,中度近视18例20眼,均无全身疾病及眼外伤史。
1.2 治疗前常规检查及处理 测定患眼裸眼及矫正视力,明确患者的近视程度;充分散瞳,通过三面镜及双目间接检眼镜详细检查眼底,确定视网膜裂孔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行眼底彩色照相,以便更好地观察病灶及光凝后的对比。包扎双眼制动及脱水药物治疗,促进视网膜下积液吸收。
1.3 治疗方法 先以美多丽2P点眼散瞳完全,倍诺喜表面麻醉后,使用美国Coherent公司的N0vus Omni多波长氪离子激光仪行光凝治疗。视网膜裂孔合并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的患眼,沿正常视网膜与脱离视网膜交界处作3~4排包围式光凝,前后光凝斑互相错开,2个光凝斑间隔1个光斑,1周后待视网膜下液吸收再加固补充光凝至裂孔缘光凝,孔缘的光斑相互融合。光斑反应为Ⅲ级。Tso分级法:光斑反应Ⅲ级呈浓白色,可有效的形成视网膜脉络膜瘢痕粘连。一般光凝参数:黄光或黄绿光,光斑直径200μm,曝光时间0.2s,输出功率90~220 mW,但随裂孔情况,变性范围及视网膜下液进行调整,视网膜下积液一般激光能量增加。
1.4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光凝过程中可见Ⅲ级光斑反应,术后可见形成明显的光凝斑和色素沉着,裂孔变小,变形或消失,视网膜下积液吸收,视网膜平复。玻璃体混浊减轻或消失,视力保持在治疗前水平或略提高,随访复查3个月以上。无效:光凝过程中未见或罕见光斑反应,视网膜裂孔未闭合,术后未见光凝斑和色素沉着,视网膜下积液增加,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视力继续下降,临床症状未能缓解,甚至加重,需行视网膜复位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56眼经激光治疗后,治愈51眼,无效5眼,治愈率91.1%。治愈眼均为光凝1次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视网膜下积液逐渐吸收后再予补充1~2次光凝以封闭裂孔,促进光凝斑形成,色素沉着。激光光凝后第1,2周;第1,3个月复查眼底,病情稳定后常规0.5年复查,均未复发。
3 讨论
视网膜裂孔是造成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封闭视网膜裂孔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关键。目前,封闭视网膜裂孔的主要方法有电凝、冷冻和激光光凝等。电凝虽然性能稳定、易于控制、效果确切,但可使局部巩膜坏死,给再次手术增加困难,已很少使用。冷凝术对巩膜损伤轻、不易引起巩膜坏死、冷凝头大、凝固范围大、凝固与破口定位一起进行方便省时,但冷凝强度较难精确掌握,剂量不足,裂孔愈合不良,达不到封闭裂孔的目的;过度冷凝会使脉络膜破裂出血、脉络膜萎缩、视网膜破坏冷凝区边缘发生新裂孔;另外,过度冷冻还会发生远距离色素沉着,还可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自裂孔向视网膜表面及玻璃体内弥散增生,并且产生与PVR生成有关的bFGF,这两者均成为术后PVR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导致视网膜再脱离。
激光光凝之所以能促进视网膜下积液被吸收是由于其刺激视网膜色素上皮泵,在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视网膜之间的纤维蛋白反应,可能起到暂时性压塞裂孔的作用,同时激光产生灼热的炎性反应,形成脉络膜与视网膜瘢痕性粘,而使裂孔封闭。多波长激光仪能发射红、黄、黄绿及绿色的激光,为不同混浊程度及眼底不同部位的激光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笔者认为,激光治疗操作时应根据裂孔、变性区及局部视网膜的情况调整激光参数,封闭裂孔须确保孔缘全部被激光斑包围;伴有孔周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应加大激光能量,变性区的激光能量宜较低,光斑不宜密集,以免瘢痕收缩形成穿孔。本组44例(56眼)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经激光治疗后,治愈51眼,治愈率91.1%。治愈眼均为光凝1次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局限,视网膜下积液逐渐吸收后再予以补充1~2次光凝以封闭裂孔,促进光凝斑形成,色素沉着。激光光凝后第1,2周;第1,3个月复查眼底,病情稳定后常规0.5年复查,均未复发。
总之,激光治疗具有定位准,不扰乱玻璃体及不影响视功能,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组织损伤轻,可以重复治疗,疗效确切等特点;可使视网膜裂孔封闭,能有效的促进局部视网膜脱离的复位,避免了视网膜脱离范围的扩大,是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菁.多波长氪激光配合中药在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应用.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7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