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2011-04-17 10:42:06陈琳琳唐春晖
区域经济评论 2011年7期
关键词:中间品分工专业化

□陈琳琳 唐春晖

(1、2.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际分工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垂直专业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分工和贸易模式获得了迅速发展。其显著特征是,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不同国家积极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并通过进口别国生产的中间产品作为本国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多个国家对产品的不同阶段进行生产制造,最后得到最终产品。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对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垂直专业化是建立在FDI和国际贸易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的分工和贸易模式,但它的内容和形式又不局限于此。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产品的生产环节在全球切片化,中间投入品经历多次跨越国界的过程。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认为,一方面一国通过中间产品贸易可以促进技术溢出,增加该国的生产率,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产品生产方法和设计方法的学习效应和跨越国界,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最终提升本国的研发能力[1]。Eaton和Kortum(1997)也对此持肯定的态度[2]。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的这种中间品贸易相对于以往的产品间贸易,更有利于技术传递和溢出。此外,还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对上下游企业、国家及技术创新的影响。Pack和Saggi(2001)考察了发达国家的中间投入品进口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形成技术转移的情况,技术溢出对技术接受国的企业乃至整个国家,都有益处[3]。Feenstra和 Hanson(1999)和Hummels(2001)的研究都证实了随着国际外包趋势的加强,南北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4]。Glass和Saggi(2001)研究了发达国家向低工资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外包生产环节对发达国家本身的工资率及技术创新的影响[3]。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加工贸易,这是我国参与和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重要表现。国内理论界对于加工贸易促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文献和研究相对还较少,但几乎都持有肯定的观点(潘悦,2004;张婧,2004;高越和曲建忠,2005;王洪庆,2006)[5-8]。

然而,尽管众多国内外学者已重视到了垂直专业化的技术溢出研究领域,但基于以下两方面,现有的研究尚存在补充和进步的空间。

首先,对于衡量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说,外资企业更易获得发达国家技术援助,其贡献作用占据了较大部分,而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尚未找到,因此从垂直专业化角度研究本土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其次,对垂直专业化的衡量也有所偏差。大多数文献通过Hummels(2001)的垂直专业化比率来衡量垂直专业化的程度,该数据未能清晰地解释和分析技术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具体溢出途径,对研究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进一步细化垂直专业化的作用途径,最后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确定垂直专业化的哪一个具体过程会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产生影响。

二、垂直专业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

在开放经济时代,一国企业不可能完全依赖自身的自主技术创新,而不依靠来自其他国家企业的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归纳来说,技术进步通常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依靠内生的研发投入,主要通过科学技术研发的费用、科研人员的投入费用等。其二是依靠外生的研发渗透,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国际垂直分工等,利用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来促进自身的技术进步。本文所研究的垂直专业化正是外生研发的重要途径。

再者,外生的研发溢出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是技术发达国家从事内部垂直一体化生产,通过直接投资(FDI)转移生产所需技术,间接造成技术渗透和溢出;二是技术发达国家通过契约等形式,将某些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国家,通过中间品贸易可能会给后者带来高质量的技术知识和研发成果。

前一种形式中某一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别国的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这种跨国公司的内部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中,母公司会对子公司进行主动的技术转移,同时,子公司还会向生产集群内的其他本土企业通过示范与模仿、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知识技术转移与外溢等途径发生技术转移或技术外溢,这都会对技术接受国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后一种形式即一国在参与垂直专业化生产过程中,承担产品某些生产环节的加工及组装,并从别国进口原材料、生产设备以及中间产品,再将加工后的产品出口,其中,中间品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除了物化溢出效应外,更重要的是技术知识等溢出效应,主要通过进口和出口两个途径:从进口来看,进口高技术的中间产品使本国可以获得质量更好的投入品,应用到生产中则可提高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率,这种投入产出效应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并且通过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中间品,可以促进本国进行学习、模仿和创新,或通过先进国家的技术培训,带动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出口来看,伴随中间产品的出口会形成“边出口边学习”的效应,并为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来满足产品要求,最终带动本土企业高端生产内力的提升。

因此,本研究中垂直专业化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主要涉及的外生渗透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来自FDI对本土企业的技术溢出和出口中所占的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来源

(一)计量模型

本文通过以上影响机制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TFP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用来衡量技术进步;RD代表来自国内的研发投入;FDI代表国外研发渗透中来自FDI的技术溢出部分;IM代表国外研发渗透中来自出口包含的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部分;下标i表示行业,t表示时间,x是研发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时滞;ε是误差项。

(二)数据来源

1.对TFP的度量方法

在通常的研究中,一般都会选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率作为技术进步率。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中,一般设定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

其中,i表示各行业,t表示时间,Yit表示各行业总产出,表示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Kit表示资本投入,Lit表示劳动投入,α、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且α+β=1。则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取对数得:

其中,Y采用各行业工业总产值代替,K采用固定资产原值,L采用历年从业人员数。以上数据来自各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9─2008)和《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5)。对于α、β的数值,我们沿用世界银行对我国资本和劳动份额产出弹性的估算,即α取0.6,β取0.4。

2.其他数据

国内RD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9─2008),包括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内部支出;FDI数据以各行业外资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代替,取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9─2008);IM数据通过计算垂直专业化比率(VSS)间接获得。由于垂直专业化比率衡量的是一国出口总量中包含的进口中间产品的比例,因此将垂直专业化比率乘以出口数值即得到进口的中间产品数值。垂直专业化比率的计算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7年、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借鉴Hummels(2001)的公式计算得出,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并参照盛斌(2002)归纳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3.0)与我国工业行业的对应关系汇总整理得到。

另外,关于我国本土企业行业的选取,笔者在具体计算时,参照中国各年的投入产出表及《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的行业划分,选取了我国制造业10个典型行业,包括: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

四、垂直专业化技术进步效应实证分析

在上述模型的建立下,采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垂直专业化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1给出了垂直专业化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影响的估算结果。从该回归结果来看,国内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有正向的作用,但是这种正向作用并不显著,且系数仅为0.040961,该结果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本土企业对国内研发投入的吸收和使用效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或许和近年来我国本土企业遭遇工业结构调整、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有关,再加上我国RD投入多是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国有企业由于治理结构不完善,会普遍存在委托代理等情况,这些都将进一步减弱对国内研发的正向效应。

类似地,FDI对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FDI对国内资本存在挤入效应,但是对国内资本的挤入效应局限于国有资本(罗长远,2007)[9],而对私人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削弱作用,导致了本土企业整体的全要素增长率不高。

不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本土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正向性,且系数达到了0.362207,这说明,随着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加,国内企业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种对国外优秀技术能力的“模仿和学习”,以及中间品贸易带来的“边出口边学习”效应,使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五、结语

本文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首先,通过理论分析了垂直专业化促进技术进步的途径和机制,一方面我国本土企业通过接收国内资本投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参与垂直专业化过程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或参与中间产品进出口等途径不断获得国外技术溢出。其次,通过计量分析检验了垂直专业化的两个具体过程对我国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本土企业并未通过FDI获得较显著的技术进步效应,这主要是因为FDI对国内资本的挤入效应,而中间品进口则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即本土企业通过不断参与中间品贸易,通过技术示范模仿等效应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和高端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最终提高了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不可否认,我国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垂直分工,不断获得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在全球垂直分工链中还处于中低附加值环节,思考如何使我国在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同时,使得我国本土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和加快产业升级,是未来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Coe,D.T.,Helpman,E.,and Hoffmaister,A.W..North⁃south R&D Spillover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7,107:134-149.

[2]Eaton,J.,S.Kortum.Engines of Growth:Domestic and Foreign Sources of Innovation[J].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997,(9):235-259.

[3]Pack,H.,Saggi,K..VerticalTechnologyTransferVia InternationalOutsourcing[J].Journalof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65(2):389-415.

[4]Feenstra,RobertC.,Hanson,Gordon H..Productivity Measurement and the Impact of Trade and Technology on Wages:Estimates for the United States,1979-1990[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9,114(4):907-940.

[5]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171(6):27-36.

[6]张婧.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4,24(2):59-61.

[7]高越,曲建忠.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贸易利益和传导机制的理论和实证分析[R].第五届经济学年会收稿,2005,(5):58-61.

[8]王洪庆.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7):35-39.

[9]罗长远.FDI与国内资本:挤出还是挤入[J].经济学季刊,2007,6(2):381-400.

猜你喜欢
中间品分工专业化
中间品进口与中国企业创新
——基于进口关联化、多样化与高度化的多维视角
财经论丛(2023年5期)2023-05-08 13:28:28
美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以中间品进口为视角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6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进口中间品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