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靖 李作战
(1、2.广东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510320)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看作生物有机体,它们都会经历由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很多学者将生命周期与社会资本相结合进行了研究。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价值贡献存在差异,并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功能和作用。而企业家行为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特点,企业家的行为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企业关系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也得到了诸多研究。企业关系网络能为企业提供多样的资源。而企业关系网络形式的平稳转变,是实现由私人企业向公司制企业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企业所投入的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费用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文章将重点对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关系网络进行研究。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Marshall在1890年将自然生命与企业类比,对企业的盛衰进行了研究。而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概念的是Haire,他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用生物学中“生命周期”的观点来看待企业,企业的发展符合生物学中生物的成长曲线。Gardner进一步指出,企业与人及其他生物一样,都有一个生命周期。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存在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而衰的过程[1],这一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学者们对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以及每个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特征的差异上,如爱迪斯(1979)研究院创始人爱迪斯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将企业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期:成长阶段,包括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成熟阶段,包括盛年期早期、盛年期后期;老化阶段,包括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著名经济学家陈佳贵(1988)将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蜕变期和衰退期六个发展阶段,并阐述每个阶段企业的特点。国内学者孙建强等[2](2003)以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科技成果转化增长率、成本降低率和规模扩张率为标准,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本文的研究将采取这种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四个阶段的观点。
自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理论后,研究者们便将研究视角转向研究企业的交易费用。Fukuyama(1997)研究得出企业关系网络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需要资源,而有些资源并不一定是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资源[3]。因此,企业应将焦点转向企业外部或无形资产方面,例如关系和网络[4],来获取资源。企业关系网络可以看作是组织在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联系。Granovetter(1973)把企业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强关系是指那些情感上联系非常紧密、接触很频繁、多重的社会关系。弱关系指那些情感上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接触也不是很频繁、单一的社会关系。企业关系网络扩大了企业可供利用资源的范围[5]。Vida(2000)研究认为,网络对获得企业缺乏的知识和经验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经营企业的能力。
Adizes(1979)强调指出,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而且面对各阶段企业的战略和经验管理的重点有所不同。Bhide(1999)通过实证得出,企业最初的金融支持主要来自创业者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即是与创业者有紧密联系的强关系网络。随着企业的发展及成长,以创业者个人为中心的企业关系网络可以保证中小企业在创业期的健康发展,但是不能满足企业进入成长期后的发展需求[6]。企业关系网络应随着企业的成长有创业期的强关系网络向弱关系网络变迁[7]。
Greiner(1972)指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不同阶段企业应采取权变的政策和措施。Pfefferhe Salancik(1978)指出企业存活的关键在于其获取和控制资源的能力。而关系网络作为企业独特的资源,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要随着企业组织的发展而变化(图1)。下面详细阐述不同阶段内关系网络的特点及利用方式。
企业在创业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谈发展,尤其是处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资源匮乏,抵御风险能力差,很难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一时期创业者是关键,创业者的个人关系网络基本上就是企业的关系网络,二者几乎具有一致性[8]。也就是说企业所依赖的是创业者个人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创业者的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雇员关系等。同时,这也是一种强关系网络,具有刚性,强关系网络更多地基于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而建立,本质上是个体或企业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Granovetter,1985),这种封闭的网络结构能增强网络内相互信任的程度,降低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Coleman,1990)。强关系网络紧密而连续的合作关系可以加强关系网内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有利于解决企业的资金和资源困境。
创业者在有创业意识之时,就应该评估过以创业者本人为中心的关系网络能给创业者带来的社会资本,也就是说这个关系网络给创业者带来的资源可以让一个新企业有诞生的希望,创业者就可以实施其创业计划,开始创业。企业开始进入创业初期,创业者的个人关系网络在这一时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因此,拥有较少资源的企业在创业期应该寻求建立紧闭、连续的强关系网络。这是一种内聚式的团体网络,在团体内部可以营造信任、忠诚、同一性和归属感以及行动的协调性等氛围。该关系网络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并且利用该网络充分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使企业存活下来,进入生命周期的下一个阶段—成长期。
企业走过艰难的创业期,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当企业开始盈利,收入节节上升,并表现出快速成长的势头,企业正式进入了成长期。这一时期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组织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企业自身的能力在面对这种变化时显得措手不及,创业者也表现得无所适从。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组织的能力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与过去环境相适应的异质资源并不一定能够满足新的环境要求[9],也就是说过去发挥资源杠杆作用的能力不一定能够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从初创期到成长期,企业所依赖的关系网络要发生变化,同时,创业者的身份也要发生改变,由创业者向管理者转化(Adizes,1979)。
Hite和Hesterly(2001)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企业关系网络应由强关系网络向弱关系网络变迁的结论。弱关系网络较少受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市场关系类似,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资源,该网络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有利于嵌入其中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Burt,1997)。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方式的改变,使得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适应这种变化,而创业者的个人关系网络所能提供的资源难以满足。企业为了发展,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就不能只依赖原有的关系网络,而是要突破原关系网络对企业的束缚,建立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新的关系网络。这个新的关系网络就是越过创业者个人关系网络而建立的企业自身关系网络。企业在成长期已逐步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确立起自己独立的法人地位,逐渐摆脱了对创业者个人的依赖。
企业自身的关系网络是一种弱关系网络,这种弱关系网络具有非人格化特征,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机会,扩大了企业的信息来源。处在此关系网络中,企业可以获得来自于一个更加广泛的网络中的资源,且资源多样互补。同时,网络外部不具有排他性,这不同于创业期创业者个人关系网络所具备的刚性,它可以通过与关系网络中原有的企业相联系,而逐渐被置于新的扩展的网络中去。创业者个人也需要由创业者向企业家(管理者)这个身份转变,企业的发展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于创业者个人关系网络。同时创业者也面临着管理企业,即如何让企业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难题。Stelnmetz(1969)在研究了企业成长过程后指出企业经过初创期以后就会考虑到规模扩张,这时就需要引入管理者。创业者身份的转变过程,可以看作是企业家个人关系网络的完善过程。在创业期,企业家与企业外部,如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联系,是为了从它们那里获取帮助,以助于企业创业成功;企业家与企业内部,如与雇员的关系,就是上下级的关系,上级说什么,下级就做什么。但是成长期的企业外部联系是建立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基础上的,企业家个人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更像是企业家之间的私交。企业家与内部员工的关系可以形成一个企业内部弱关系网络,这时企业家会授权给员工,与员工共同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构建企业文化,这都有助于企业家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同时知识和信息的共享程度也会提高。这一弱关系网络有利于员工凝聚性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因此,当企业进入成长期,创业者的个人关系网络所能提供的资源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时,企业应脱离个人关系网络的束缚,构建以企业自身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关系网络,这种被Grannovette称为弱关系网络的结构,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多样的资源的发展的机会。同时,创业者也需要完善自身的个人关系网络,这一完善过程在其身份由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成熟期是指企业过了成长期,进入成长放缓,但利润率提高的收获季节。关系网络也随着企业的成熟发展的相对完善。但是企业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缓慢,创新精神开始减退,思想逐渐趋于保守等问题。因此,企业此时应该利用关系网络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在成熟期应构建战略联盟,并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而完善企业的关系网络。并且利用完善的关系网络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在这一时期因生产规模达到自身能力承受范围内的最大规模,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其竞争地位也不太容易被撼动。即使没有大量投入,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企业通过契约、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体现的是企业间的一种紧密和长期的正式关系。战略联盟以共有目标为基础,联盟主体之间共享资源和知识。战略联盟的建立一定要以信任为基石,信任是关系网络的本质属性和重要衡量标准。中国企业普遍存在诚信缺乏的问题,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福山在《信任》中指出,华人社会可能是全世界最缺少信任的一个社会。诚信缺失使得企业不愿与其他企业结成联盟,因为企业担心因要与联盟主体共享资源而造成信息、技术、知识等资源被盗。而信任有效降低了这个风险。同时Humphrey和Schmitz(1998)指出,信任可以强化网络关系,提高网络中信息交换的质量。信任使各企业联合起来,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从而实现共赢。成熟期构建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是必要的,因为企业此时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经很成熟,基本上没有再提升的空间。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在已有领域创新或者是进入新的领域,这就需要新的资源、新的知识。战略联盟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为企业提供资源的网络联盟,同时,它也降低了企业独立创新和进入新的领域所要承担的风险。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指企业必须参与改善社会环境,尽可能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企业承担对内部员工的义务(包含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工资报酬达到最低界限、对员工进行培训等),才能与员工建立信任。企业成员间基于信任的合作,有利于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从而提升由企业内部凝聚力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并增加蕴涵在其中的潜在资源。企业承担对外部(除员工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股东、供应商、政府部门、当地社区等)的义务会树立企业在外部利益相关者中的良好企业形象,获得它们更多的关注和认同,提高企业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从而更好的构建企业的关系网络,使其得以扩展和延伸。
衰退期的企业在经历了生命周期最辉煌的阶段——成熟期后,开始走下坡路。企业因为规模过大而产生“大企业病”,技术装备陈旧,产品老化,企业生产萎缩,效益降低,创新停滞,负债增加,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在这个阶段如果不采取措施就会面临衰亡的威胁,但是企业也可以进行一次变革,缩短企业的衰亡期,促进企业的蜕变。
企业进行变革,就是放弃现在的方法(系统),重新再出发,这就是第二次创业,即企业家要站在一个新的立场来重新思考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变革。此时企业已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企业的重点就是对此再开发利用并拓展新的网络。二次创业与初次创业在关系网络方面有异同,相同的是,在开始创业时都需要资金和资源支持,企业都会面临突然夭折的危险。不同的是,初次创业的资金和资源主要来自于创业者的个人关系网络,企业利用的知识、信息、技术也是渗透在个人关系网络中。而二次创业的资金和资源显然源于更为广泛的范围。同时,此时的关系网络可能为企业提供隐藏于其中甚至不在其中的潜在资源。二次创业的企业比初次创业的企业在创业初期面临夭折的危险小得多,能够在企业关系网络提供的相对全面、有效的信息中生存下来。因为企业关系网络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二次创业的企业可以选择的新进入的领域也比初次创业时的多。
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同,企业应利用好关系网络来应对这些变化。企业关系网络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创业初期,应构建紧密、连续的强网络关系。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关系网络应由强关系网络向弱关系网络转化,逐渐脱离个人(企业家)关系网络的束缚。当企业发展到比较成熟时,企业应寻求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联盟网络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进入衰退阶段,企业应积极利用已有的关系网络进行二次创业,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1]Adizes,I..Organizational Passages: Diagnosingand Treating Lifecycle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79,8(1):3-25.
[2]孙建强,许秀梅,高洁.企业生命周期的界定及其阶段分析[J].商业研究,2003,(18):12-14.
[3]Oviatt,B.M.and McDougall,P.P..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1):45-64.
[4]Zahra,S.A.,Korri,J.S.and Yu,JiFeng.Cognition and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14(2):129-146.
[5] Coviello, N. E. and Munro, H. J..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of Small Software Firm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7,6(4):361-386.
[6]黄江圳,董俊武.中小企业网络、资源与成长问题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4(6):29-33.
[7]高向飞,邹国庆.基于社会资本的企业间网络变迁[J].中大管理研究,2008,3(2):78-89.
[8]宝贡敏,余红剑.关系网络与创业互动机制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3):46-51.
[9]Teece,D.J.,Pisano,G.and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