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乡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与成因及对策建议

2011-04-16 02:56曾菊新史瑞芳木合搭尔阿布都热西提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差距

曾菊新,史瑞芳,木合搭尔·阿布都热西提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喀什师范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系,新疆喀什844007)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也是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关于城乡发展差异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一些学者从国家层面对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进行深入探讨。曾菊新从城乡网络化发展视角探讨了破解城乡发展差异的理论模式[1]。韦廷柒分析了我国城乡经济差距的表现及原因[2]。郭玮认为我国城乡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社会福利差距、财产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3]。有些学者侧重于研究我国收入差距,章国荣提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表现在消费差距、内部差距和地区差距上[4];林光彬认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经达到警戒线,而社会等级关系和市场经济相互作用形成的分配关系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5]。一些学者则从区域层面做了相关研究,但更多侧重城乡收入或消费等某一方面。沈卫平提出江苏省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和粤、鲁、浙等省份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6]。韩庆华对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两者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即经济增长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7]。郭文杰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相关指标,对湖北省20余年来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构特征予以测定分析[8]。

综观相关文献,发现城乡发展差异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国家层面,对于区域层面的研究多侧重于城乡收入或者消费差距等某一方面。湖北省的发展对于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湖北省城乡发展差异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差距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1 湖北省城乡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

1.1 城乡发展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

(1)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收入比率(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可以反映城乡收入水平的二元性差异[9]。对湖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居民收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长的幅度有所差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要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2.8%,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3.9%,比农村高的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已由1980年的243.7元上升到2009年的9331.74元。从图1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湖北省城乡收入差异的变动情况。城乡收入比整体上呈现波动性变化,且近年来呈扩大的趋势。1984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0.6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93.29元,两者的绝对差距(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差)只有197.31元,城乡收入比也由1980年的2.1(以农村为1)下降至1.5。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生产体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积极性,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1984—1993年,城乡收入差距加速扩大,城乡收入比由1.87一举跃为3.11,达到1980年以来的最高值。1994—1997年城乡收入比一度缩小,但仍然维持2倍以上的差距。1998年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又重新扩大,一直持续到2003年。城乡收入比由2.22升至2.85。2003年之后,政府加大对“三农”的重视,提出要“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工农互动”,并采取了具体的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使2004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10]。但2004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城乡收入比由2004年的2.78升至2007年的2.87。200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85.0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3997.41元,两者的绝对差距为7487.59元。2008年虽有略微下降至2.82,2009年又再度回升至2.85。由此可见,近年来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的二元性不断加剧。若考虑农民收入生产成本高和城镇居民享受医疗、住房、劳动保险等非货币福利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更大。[11]

图1 1980-2009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2)城乡消费水平差异。一般而言,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动会引起消费水平相应的变动。从图2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比曲线的变动情况与图1中城乡居民收入比曲线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整体上呈波动变化。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69.3元,2009年达到10294.0元;同期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从152.74元增长到3725.40元。城乡生活消费支出绝对差值也由1980年的216.56元上升至2009年的6568.6元。具体来看,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在1984年最小,消费比为1.69。1984年以后逐渐扩大,到1993年,城乡消费比达到2.90,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值。1993-1997年城乡消费差距一度缩小。1998年以后,城乡消费差距再次扩大,一直持续到2003年,城乡消费比达到3.31,创下新高。2003-2006年,城乡差距虽再次缩小,但2006-2007年消费比由 2.71升至 2.82,2008年降至 2.59,2009年又回升至2.76,有再度扩大的趋势。

图2 1980-2009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

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能直观地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是指消费者食品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有日益减小的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湖北省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图3),虽然中间也出现过一些波动,但两者的波动趋势大致相同。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基本上都在50%以上,只是到了2005年以后才降至50%以下,2007、2008、2009年分别为47.9%、46.9%、44.8%。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早在1993年就已降至44.9%,2000年以后一直维持在40%以下。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至39.7%,比农村低了8.2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恩格尔系数略微上升,2009年再度下降至40.4%。总体上,城乡消费存在很大差距。

图3 1980-2009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居民也存在差异。物质生活方面,2009年,城镇居民食品人均消费支出为4160.51元,而农村居民相应地支出只有1668.35元,城镇是农村的2.49倍;城镇居民衣着消费支出1210.32元,农村居民相应的支出为195.45元,两者相差6.19倍;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30.45台,洗衣机97.46台,电冰箱98.75台,空调机112.47台,家用电脑57.58台,而农村居民拥有量分别为105.42、41.70、41.36、12.45,5.15。农村诸如家用汽车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几乎为零。文化生活方面,2009年,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额分别为1208.46元、281.68元,城镇是农村的4.29倍。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差,而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比较高,生活必需品消费所占比重小,舒适品和高档次消费品所占比重相对较大,生活质量较高,城乡消费水平差异明显。

(3)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率二元性差异。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是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某部门的产值比重同该部门的劳动力比重的比率。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生产效率越高。通常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产值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低于1,非农业(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产值比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高于1,如果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表明经济二元性越显著。二元对比系数指的是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二元对比系数=(农业产值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非农业产值比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这个指标主要反映农业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程度。该系数理论上处于0~1之间,数值越小,表明经济二元性越明显。

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资料计算出1980-2009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结果显示(表1),湖北省自1980年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呈波动性变化,近年来呈加剧趋势。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远远低于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结构明显。1980年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最大,达到1.89,此后呈现差别递减的趋势,至1986年达到最小值1.00。1986-1993年差别由1.00增大至1.38;1993-1997年差别一度缩小;1998-2002年农业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再次扩大;2002-2005年虽有所缩小,但2005年之后又呈现扩大的趋势。对二元对比系数进行分析:1980-1986年,二元对比系数逐年增加,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在这一时期相对缓和。1986-1993年,这一数值逐年减小,说明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增强。1993-1998年,二元对比系数有所波动,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二元经济结构差异不明显。1999-2002年,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又增强;2002-2005年有所缓和,目前二元经济结构呈增强的趋势。

二元经济结构分析结果与城乡收入差异和消费差异分析结果基本吻合,总体上呈波动性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近年来城乡差距明显。

1.2 城乡发展的空间差异

表1 1980-2006年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

采用均方差权值决策法对湖北省12个地市,1个自治州2007年的城乡差异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对13个地区进行归类。选取城乡收入比、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作为反映湖北省城乡区域发展差异的指标。

简要的计算步骤是:

(1)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收集相关资料,计算出13个地市、自治州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农村恩格尔系数与城镇恩格尔系数之差)。

(2)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对于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大,对评价结果的正向作用越大)和逆向指标(指标值越大,对评价结果的反向作用越大),分别采用式(Ⅰ)和式(Ⅱ)进行处理,并以此作为各指标下各样本的属性值。

其中,xij为指标的原始数值,maxij和minij分别为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Yij为指标的极差标准化值,即属性值。

(3)计算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的标准差分别为S1=0.30、S2=0.32,并根据公式Wj=Sj/ΣSj计算它们的权重分别为W1=0.48、W2=0.52

最后,根据公式(Ⅲ),(Ⅳ)得出各指标的得分值和综合得分值。

其中Wj为各指标的权重,Yij为标准化后的属性值。

其中Fij为各指标的得分值

根据计算13个地市、自治州两个指标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序,得分越高城乡差别越小,得分越低城乡二元性越显著(表2),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出树形图(图4)。

从表2中可以看出,:13个地市、自治州中城乡差异最小的是武汉市,最大的是恩施自治州。武汉市两个指标的得分都较高,并分别排在第1位,第2位;而恩施州城乡收入比、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分别排在第13位、12位。原因是2009年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8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393元,收入比只有2.56;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只为2.0%。而同期恩施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3.67;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高达13.50%。这表明武汉市城乡融合度高,城乡关联性强,而恩施州市城乡差异大,二元结构明显。

表2 湖北省城乡空间差异

图4 层次聚类分析树形图

根据层次聚类分析将13个地区分为4类:

第一类,包括武汉市和鄂州市。两个地市城乡收入比和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都较小,得分分别高达0.949,0.947。两地城乡差距小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水平下形成的。

第二类,包括黄石、咸宁、黄冈、襄樊、宜昌5个地市。它们依靠其有利的区位优势,一些城市利用武汉城市圈这一增长极,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和乡村之间通过经济联系,经济协作,逐步弱化了城乡差距。

第三类,包括荆州、荆门、孝感、随州4个地市。这些地市城乡极化发展,比如孝感城乡收入比、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分别为2.64,6.0%;随州两个指标值分别为2.47,10.6%。城乡差别大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好,没有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第四类,包括十堰市和恩施自治州。这两个市州的城乡差别较大,排在13个市州的最后两位。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太低,十堰市、恩施州农民纯收入只有3110元,2810元,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武汉差距4051元,4361元。

总之,城乡关联性强,二元性不明显的地市如武汉、鄂州等市,应继续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度稍弱的第二类地市应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注重农村的发展,以增强其关联性,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荆州、荆门、孝感和随州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资、扶持力度,增加农业的补贴,旨在缩小城乡差距。而经济水平落后的十堰市、恩施州要全面发展,无论城镇还是农村都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

2 城乡发展差异的成因

2.1 体制层面: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影响湖北省城乡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矛盾。从结构性矛盾来看,湖北省城乡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的。1984年以前,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农村体制的变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效应和市场化(提高农产品价格)效应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2]。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开始进行改革,城市工业化速度由此加快,城乡差距扩大。进入90年代,湖北省经济持续增长,但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低,城乡差距持续扩大。1994—1997年,城乡差距缩小是由于国家提高了农产品价格,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略高于城市居民。1997—2003年,随着国家把发展重心移向城市和工业,城市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城乡差距总体上是呈扩大趋势。2004年中央1号文件公布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13]。湖北省把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得2003年~2005年城乡差距一度缩小。但近两年城乡发展差距又呈扩大趋势。

2.2 结构层面:城乡发展格局有别

城市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主要集聚地,生产力水平一般较高,它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二、三产业。城市的二、三产业发达,设备先进,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高。农村与城市相比不仅在生产力水平上比较落后,而且生产要素聚集程度较差,农业生产更易受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在较长的时期内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农业,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占的比重小。在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中仍是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村居民的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使城乡差距扩大。农业的生产特点是“一家一户”的规模经营模式,信息化程度很低,常常处于“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生产状态,生产存在盲目性,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不稳定,这种收入的不稳定局面会扩大城乡差距。尽管湖北省某些地市的乡村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但大多数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低,经营规模小,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3 产业层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湖北省城乡差异与农业人口比重大,非农产业不发达有一定关系。目前,湖北省大多数地区农业专业区域化、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滞后。湖北省“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大部分的农产品生产地区还是以各家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加上农产品的销售链条都是“生产—销售”,没有中间应有的加工环节,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萝卜白菜,装筐就卖”的现实存在,造成农产品的附加值过低等[14]。目前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是乡镇企业,虽然在一些地区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如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产业集群,但是很多地方还只是萌芽起步状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水平低,乡镇企业不发达,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增收缓慢。

3 缩小城乡差异的对策和建议

3.1 深化制度改革

制度的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应深化制度改革,突破二元制度障碍。①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劳动力、人才、资源无法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使许多在城市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限制了区域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15]。2004年1月1日起湖北省将部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类型统称为湖北居民户口。这是湖北省户籍改革取得的一大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结合湖北省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建立跨城乡的统一劳动力市场。武汉的准入条件可根据本地的发展实际尽可能放宽,其它中小城市应基本放开准入条件。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城市农民工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③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支持力度。长期以来,在处理农村和城市关系上,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城市轻小城镇”观念[16]。因此,注重农村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支持是促进湖北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2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缩小城乡产业结构差异的有效途径是调整、优化农业和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农业结构调整应适应市场结构的变化,依托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以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项目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导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17]。重点发展湖北省有优势的水稻、双低油菜、水产、水禽基地,以福娃品牌为基础,做大做强大米制品产业;以清江鱼、武昌鱼等品牌为依托,创建水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对于鄂西恩施州、鄂东黄冈等山区应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产品多种经营。在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方面,应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实现一县一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进,推行清洁生产,进行规模化经营,向产业集团化方向发展。

3.3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重要途径。湖北省的农业产业化应把发展“农”型加工业作为重点,特别是在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精细化工方面。要立足于湖北粮、猪、禽、蛋、油、茶、果蔬、淡水鱼资源都很丰富的优势,以先进科技为依托,开发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和制造、包装、运输等多个行业的发展[18]。特色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并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流通业、交通、通信、技术服务等行业,开发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3.4 大力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地域范围包括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8个市(州、林区)。鄂西地区农村面积广阔,相对于东部的武汉城市圈,大部分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工业等产业的制约因素较多。但鄂西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较好基础和后发优势。要全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西部如恩施州腾龙洞、坪坝营、清江山水画廊、彭家寨等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

[1] 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韦廷柒.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 2004(8):132-135.

[3] 郭 玮.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3(5):10-13.

[4] 章国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及对策[J].调研世界,2003(8):6-9.

[5] 林光彬.等级制度、市场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管理世界,2004(4):30-40.

[6] 沈卫平.江苏居民收入差距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6):190-196.

[7] 韩庆华.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5):71-73.

[8] 郭文杰,余瑞祥.湖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05(2):65-67.

[9] 李孝坤.重庆市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J].经济地理,2007,27(3):413-417.

[10] 丁 亮,易法海.1993-2005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61-64.

[11] 尹海伟,任建兰,孔繁华.山东省城乡差异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16(4):417-421.

[12] 林毅夫,蔡昉,李 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13] 傅家荣.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湖北[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20(3):137-141.

[14] 刘志伟,张俊飚.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9):38-39.

[15] 冯 雷,解 慧,孔祥敏.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2):116-120.

[16] 刘科伟,胡浩.我国“复式”二元结构下西部城市化发展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2002,22(3):317-321.

[17] 兰肇华,杨青,张春园.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10):165-168.

[18] 于文俊,王建军,黄开华,等.湖北城乡协调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6(8):42-44.

猜你喜欢
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差距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恩格尔系数再创新低意味着什么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浅析恩格尔系数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恩格尔系数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