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茜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但它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对换,它涉及两种语言与相关知识。而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之争由来已久,对其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翻译作品的成败。
面向大众的建筑类理论书籍既不同于辞藻华丽的单纯的文学作品,也不同于那些深奥或许还有些晦涩且只提供给建筑专业人士阅读的理论书籍,它们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将建筑专业知识传播给所有热爱建筑的人。《走向新建筑》就是这样一本书。翻译这样的外文书籍对译者是机遇也是挑战。
1.1.1 关于勒·柯布西耶与《走向新建筑》
原著为法文,也是本文选取的外文研究对象。
作者勒·柯布西耶是建筑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味的建筑师。他在建筑理论上提出的革新和独特的见解,以及其建筑作品体现出的新鲜明朗的气息,在建筑上所倡导的一些理论和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见解新颖的风格,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柯布西耶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修正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走向新建筑》是这个体系中的起点,其中最深层的革命精神、“新精神”从未改变过。这本书颠覆了传统的建筑观点,提出了“建筑应该是时代的镜子”,“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等等精辟的观点,在整个现代建筑史上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之后,到处都产生了对与建筑有关的事情的兴趣。普通人因此而谈论建筑、喜欢谈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形成了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的后果。
1.1.2 关于两个中文译本
译本一:1981年4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首次出版的版本,译者是吴景祥;
译本二:相隔23年之后,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是陈志华,
1.2.1 比较分析法
对译本与原著之间、译本与译本之间进行比较,分析译本与原文的差异、译本之间的不同。
1.2.2 归纳总结法
将比较分析的结论归纳分类,以在得出各译本在翻译方面的可取之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走向新建筑》的两个译本在文字内容上彼此有相当大的差异,通过分析可以总结不同译本的精华与缺憾之处。
二、前人对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的对象大多为文学作品,几乎没有人涉及面向大众的建筑类专业外文书籍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处理,做这样的研究将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与探索。
三、现在国内对面向大众的外文建筑类理论书籍的翻译水平与质量参差不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尤其是那些对建筑几乎不了解的读者们对原著的理解,对这类书籍翻译的系统研究可以对未来的翻译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
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意译,也称为自由翻译,它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做这样的分析的目的并非要将两个译本比出高下,而是通过这样的比较来权衡它们在各方面的得与失。
以下是两位译者对相同的语句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的比较分析:
2.1.1 约定俗成的概念
对那些固有的、约定俗成几乎没有异议的概念、词语的翻译,两位作者都采用了直译。这些概念即便是由非建筑专业译员来翻译也应该是得到相同的结果的。
例如LES AVIONS——飞机、LES AUTOS汽车,两位作者的翻译是完全一致的。
2.1.2 简单的语句
当遇到那些在外文中的语法结构顺序与中文几乎一致,每个单词在中文中都有对应的直译对象,且将直译内容组合起来就是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时,两位译者也都采用的直译的手法,虽然中文表达略有不同,但是两个不同的表达不会导致读者得到不同的信息。
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那些句型结构简单、句子表达意思为一般常识的句子中。
例如原文中:“Les formes(形式)primaires(基本的)sont(是)les belles(漂亮的)formes(形式)parce qu'(因为)elles(它们)se lisent(辨识)clairement(清楚).”
吴译:原始的形体是优美的形体,因为他们可以被明确地赏识。
陈译:基本的形式是美的形式,以为它们可以被辨认得一清二楚。
再如原文中:“La passion(激情)fait(做)des pierres inertes(顽石),un dr)ame(戏剧).”
吴译:激情可以从顽石中创造出戏剧性来。
陈译:激情能从顽石中编出戏剧来。
这些句子的两位译者的翻译几乎是可以一一对应的。
2.2.1 概念增添
作者根据文章的内容,在翻译中加入原文中并没有表达的词汇,以帮助读者更透彻的了解文章思想。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书的标题:VERS(走向)UNE(一)ARCHITECTURE(建筑),而中文书的翻译都是《走向新建筑》,原标题并没有“新”这个概念,作者柯布西耶著书是表达他自己的观点,对于他本人并不存在新的概念,而对于读者则不然,译者也正是分析这些因素并根据该书在建筑史上的历史背景以及意义而做的概念增添,更有助于读者对书的理解。
2.2.2 不同的理解做出不同的翻译
由于译者不同的外语水平、中文功底、知识架构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意译相同的内容时根据不同的理解做出截然不同的翻译。
LE LEcON DE ROME吴译:罗马的教训陈译:罗马的教益
教训(负面)与教益(正面)是完全相反的词语,正是由于译者主观理解的不同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读者的阅读。
在研究的两个译本中,译者大量的采用了这两种方法,并且在翻译某些相同的语句时两位译者分别采用了直译与意译。选择直译就是忠实于原文,选择意译就是加入了理解、推理。
2.3.1 意译将翻译概念缩小化、精准化
将翻译的概念范围缩小,帮助读者更准确的理解文章内容,但是这样的翻译是基于译者对原文完全的理解之上的,否者将会误导读者。
吴译:工程师的美学与建筑艺术。(意译)
陈译:工程师的美学·建筑。(直译)
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工程师的美学·建筑”,保留源语表达方式和源语文化,非常的客观;但是“工程师的美学与建筑艺术”是加工而来的,译者将“建筑”浓缩到“建筑艺术”,毕竟美学与艺术是息息相关的两个概念,这样翻译有助于提示读者对下文内容的预测与理解。
再如原文中:“Les éléments(元素)architecturaux(建筑的)sont(是)la lumière(光)et(和)l'ombre(影),le mur(墙)et(和)l'espace(空间).”
吴译:建筑的元素是光与影、墙与空间。(直译)
陈译:建筑的艺术元素是光与影、墙和空间。(意译)
光与影、墙和空间的确属于建筑的艺术范畴,所以译者将“元素”缩小到“艺术元素”,
2.3.2 不同的理解选择直译或意译
由于译者主观理解的不同,分别选择了直译或意译。
例如原文中“L'ILLUSION(幻觉)DES(…的)PLANS(平面)”
吴译:平面的幻觉(直译)
陈译:平面的花活(意译)
陈用“花活”来代替“幻觉”,这是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造词来做的翻译,这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是针对这个词语似乎还需要斟酌。
吴译:控制线(直译)
陈译:基准线(意译)
根据直译的确应该是控制线,但是在建筑专业词汇里没有这样的概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应该就是对建筑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的基准线。
在翻译过程中要处理好直译与意译两者的关系,需要译者具备以下要素:
毋庸置疑,外语水平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熟练掌握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通晓该外语与中文在句型结构、习惯表达等方面的异同,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正如上文提到“控制线”与“基准线”的问题,就涉及到建筑专业知识,虽然是面向大众的建筑专业书籍,但是在翻译专业词汇时还是要保持科学、严谨、专业的态度,因为专业词汇的翻译误差可能导致文章意思与读者理解的偏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翻译也需要由美学的思想来指导,严复就提出过翻译标准“信达雅”。大众阅读的书籍需是浅显易懂的,但这不代表其语言不需要“信达雅”的表达。翻译是社会性的语际交流行为,为了保证社会交流效果,译者不能不依照社会接受的准则行事,选择、优化他的译语,而选择、优化就是审美活动。
以译者一己之力是无法完全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的,再加上译者与作者的生活工作环境背景等等的不同使这项工作更是难上加难。通过阅读其他的译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之一。通过阅读其他的中文译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译文中可能存在的翻译误差或语言有待改进之处,通过阅读其他的外文译本,可以与其他国家背景的译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如果外文译本的译者对原文思想或原文作者的理解更深入透彻,那将直接在其译文中体现出来,阅读这些译文将会对自己的翻译做有利的补充。
具有了以上几点才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适时的选择直译或意译。
翻译面向大众的建筑类书籍过程中,对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并没有准确的标准,对同样的内容,根据译者的理解,选择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可行的,其主要任务就是准确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思想与精神。
[1] Le Corbusier〈VERS UNE ARCHITECTURE〉Champs Flammarion 1923
[2] Le Corbusier〈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Frederick Etchells Dover Publications 1986
[3]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吴景祥,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