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分析

2011-04-14 05:33吴淑玲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服务业升级效应

吴淑玲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1)

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分析

吴淑玲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1)

“十二五”规划期间服务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其意义不仅在于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升级,还在于伴随产业升级而来的对促进就业的积极效应。通过服务业的结构升级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需求,可以大量的吸纳高层次专业人员和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服务产业升级还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形成社会各类人员就业的宽广市场。

服务业结构;服务经济;就业效应

“十二五”规划期间服务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但是,目前我国服务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商贸、餐饮、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依然是服务产业的主要构成,而创意、研发、金融、通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育不足,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处于低层次。而服务业要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就要逐步降低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和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其意义不仅在于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升级,还在于伴随产业升级而来的对促进就业的积极效应。通过服务业的结构升级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就业需求,可以大量的吸纳高层次专业人员和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服务产业升级还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形成社会各类人员就业的宽广市场。

一、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就业趋同效应

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在社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其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也越高,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作用的结果。在前工业社会,个人服务和家庭服务在整个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最大;在工业化前、中、后期,在整个服务业中就业比重最大的依次是金融保险、广告咨询等生产者服务、旅游等个人服务;在后工业社会,教育、通讯等信息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最大。①张淑君:《我国服务业的就业特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 9期。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服务业就业均维持上升趋势。服务业不仅已经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演变成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现代服务业,而且正在向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转变,具有大量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技术、知识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群体已成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稀缺的人力资源。

随着新兴服务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已经扩展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是现代信息部门,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二是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察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四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知识不断拓展,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新的现代服务业细分行业在不断的产生,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如,以原有通讯产业为第一层,电话为主的固定电讯为第二层→移动通讯为第三层→移动互联网为第四层→手机移动互联网站为第五层→手机微媒体编导网站为第六层,每个大类,每个层级都可以不断地裂变下去,每个服务层级都可吸纳就业,从而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充分体现出现代服务经济的增长模式对促进就业的强劲拉动,服务业结构升级产生服务业大规模扩张,直接带来就业人口的增加。

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会直接带动就业人口数量的上升,由此而提高的就业比重具有趋同效应:一是在由低知识含量向高知识含量的升级中,现代服务业的运作主要依赖于从业者的知识资源,克服了物资和资金的稀缺障碍,使现代服务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分子”队伍的支撑。二是在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升级中,现代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利润高端,提供大量研发、设计、创意、咨询等服务岗位,需要大量拥有丰富知识、复杂技能的专业人员的加入。三是服务由一般化向个性化的升级中,传统服务业的服务内容较为粗放,满足的是低层次一般化的需求。如,传统设计中大量的功能无差别、式样统一的住房、家俱、家电产品;结构升级后的现代服务则可以满足广大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可以组织大众通过产品体验和在网络上参与设计,研发制造出适合各类人群、满足个人品味的住房结构、家俱式样、家电功能,这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四是在由单一性向创新性的升级中,现代服务业产品内容形式更具新时尚、新功能,如,通过组织大量的研发人员设计、大量的后台专业人员的支持,在 3G智能手机上实现了电视、微博、导航、银行、支付等创新服务产品,这些服务都必须由大量创新能力强的劳动者来开发、经销和运营。

二、城市服务经济的就业“共生群落”效应

服务业结构升级往往表现为城市服务经济的集聚状态,也带来了就业的“共生群落”效应。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现代服务业正逐步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从一般均衡的角度来看,城市一旦形成,就会使工业中的专业化分工加深,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有工业都向城市聚集,城市化进程加快;为了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对土地、自然资源等资源禀赋依赖性较强的工业企业开始逐步淡出城市。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深而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集聚,促使有着最小规模需求的服务业向城市集聚。因此,服务业企业受效益引致,在空间分布上形成高集群性,在行业分布上形成高聚集化。首先,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大了对生活性服务业的聚集需求。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人们对文化、教育、舒适、娱乐等精神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步上升,需要相对集中的服务设施、文化产业为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保证。其次,城市工业效率提高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现代工业由投资驱动增长模式转到效率驱动增长模式,需要研发、信息、咨询、金融、物流、经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强力支撑。再次,城市经济功能引致服务业集聚发展需求。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不仅要为城市的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而且还必须广泛进行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地区之间及与国际之间的联系与交往,组织、协调市内外的各种经济活动,疏导和调节原材料、能源、产品、资金、人才、科技和信息等资源的流动,而这些城市功能的实现,都需要现代服务业大量聚集。

城市服务业经济的聚集发展,将使现代服务业工作岗位需求增加,带来就业的“共生效应”,具体表现为:一是地缘效应,指地缘邻近而促使信息、知识 (特别是口口相传的经验类知识)短距离传送效率的提高,企业之间、人群之间的的交流活动,增加了“人际交往”而非“人机交往”,彼此直接语言表达,更容易抓住所研究问题的本质,更容易获取知识外溢所带来的收益,更容易传播各单元从业人员的管理方式、先进知识、技术创新等经验,形成以地缘为基础的知识传递功效,诸如良性的竞争、信任的合作、资源的互动、平台的共享等,从而使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创新思维,劳动者在“共生群落”的内部合理流动,而非向“共生群落”之外流动。二是吸引效应,是指就业“共生群落”内的核心企业引致大量资金、人才等汇集,促进区域品牌发育,引起地方政府和更多企业家、服务业从业者的关注,使所在区域更易获取所需的政策、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形成良好的投资与生活环境,吸引更多更好外来服务企业及衍生企业加盟,吸引更多劳动者流入。三是协作效应,指就业“共生群落”内的服务产业间、企业间、机构间的交叉式协作,实现了大于各单元效率总和的效应,即 1+1>2的协同效应,这种效应是建立在从业人员间协同基础之上,使从业人员知识整合,促进了服务资源互补,扩大了就业“共生群落”规模,提供了更多就业交流空间。四是竞合效应,指就业“共生群落”在对外发挥整体竞争优势之时,其单元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主要是高素质人才所处的企业竞相挖专利、挖技术,更主要的是挖人才、挖团队,这种竞合效应,带动了从业人员在相同产业或不同产业间的跨企业、跨产业流动,也引致了新的从业人员加盟“共生群落”,使“共生群落”中的产业规模和就业规模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三、全球视角下服务外包的就业扩展效应

所谓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共性、非核心的业务和业务流程剥离出去,发包给外部企业承担,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 (ITO)和业务流程外包 (BPO)。①袁欣:《服务外包:概念、本质、效应》,《国际经贸探》2010第 9期。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产物,是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国际化水平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主要服务外包的输出地,在全球外包支出中,美国占了约三分之二,欧盟和日本占近三分之一,其他国家占比较少;而发展中国家是主要服务外包的承接地,在全球外包承接中,亚洲所占比例最多,约 45%。未来几年,全球的外包市场每年将以 30%-40%的速度增长,服务外包将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②杨丹辉:《全球化、服务外包与后起国家产业升级路径的变化:印度的经验及其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 4期。目前,国际间的服务外包增长非常迅速,欧美日大型跨国公司作为发包方,东欧、印度、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作为承包方,形成了国际服务外包的总体框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日趋专业化,其已经将一部分研究开发、咨询分析等高层次业务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使得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不断地升级,仅仅从外包业务地域上,就产生出了发达国家之间 (如爱尔兰对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对美国的各类服务承包)、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 (如美国设计产业对我国产业的研发业务承包、广告业务承包)、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间 (如中国对韩国,中国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工业类软件研发业务承包)、跨国公司之间 (如 IBM、罗尔斯公司对波音公司、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飞机发动机的维修承包)、我国国内产业之间 (如各类服务企业对各类制造企业的服务承包)的发包地与承接地,各类服务外包业务交叉融合,发展极快。

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外包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扩展效应。一是扩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效应。2010年 1-5月,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 55亿美元,同比增长 139.2%。中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 1105家,新增从业人员 18.2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达 12.4万人,占新增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 68%。以软件、技术研发、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已经成为我国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校毕业生加速进入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校毕业生已成为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的主力军。我国每年有 400至 500万高校毕业生,可为服务外包这一高端服务产业储备大量人才,同时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也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平台,使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成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二是扩展人才结构优化的就业效应。高素质劳动者的岗位能提供更高的收入,产生职业吸引力,促使劳动者加速进入。服务外包属于新兴产业,需要安排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群体。但是,劳动者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这就为教育培训业提供了用武之地。跨国公司将不同的业务外包,承接业务的国家和企业也要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这使得当地直接和间接受雇佣人员增加。相应的,我国为了增强吸引外包业务能力,也积极加大对相关技能培训和教育的投资,高素质的就业人员比例增加无形之中提高了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优化了人才结构,将使我国劳动供求关系得到平衡发展。三是扩展各种工作岗位的选择效应。由于外包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外包内容十分庞杂,服务外包工作岗位包罗万象,广大择业者有了更加宽泛的岗位选择性。如服务外包承接地印度,不仅可以安排妇女承担远程监视欧美大厦的安全报警人员;我国呼叫中心企业不仅可承担其他企业接听服务的应答生,扩大从事简单劳动的就业群体规模,而且随着全球软件研发、远程设计、远程咨询、远程分析、远程诊疗服务外包业务的扩大,一大批高知识、高技能的专业人员,可在大量的专业化要求很高的技术岗位上谋到职位。随着软件外包业务的规模化发展,软件编程职业将为各类高级软件架构师、中级软件工程师和一般编程人员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四、向产品价值链两端升级的就业高端化效应

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推动国际产业分工的形态不断变迁,从早期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演进至目前的产品内分工。“产品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演进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为跨地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企业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的产供销活动。③卢锋:《产品内分工》,《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 4期。在此分工模式下,一个完整的商品生产流程被分割成若干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增值能力,那些连续、可分割的增值阶段构成了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构成研发设计、品牌创建、产品营销、售后服务以及核心部件生产等高增加值阶段,对应着产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原材料供应、加工组装以及简单部件生产等低增加值阶段则对应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这也是“微笑曲线”理论的相关内容。

按照“微笑理论”,制造业的两端——前端的研发设计、品牌创建等,后端的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在此环节中的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出现的大量的设计创意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物流产业都属生产性服务业范畴,一些跨国公司如 IBM、英特尔、戴尔、苹果等公司大力发展制造前后两端环节,向本公司产品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软件、维护、内容等服务,我国一些企业,如海尔、华为等集团,在巩固制造环节优势的同时,正在进入制造前后两端,转型为“服务型制造企业”。服务业进入制造业产业链条两端,同时也就进入了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实现升级,这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向产品价值链两端升级的作用和所提供的岗位规模巨大。(1)向下游服务价值链的延伸空间巨大。发展仓储、物流、配送,甚至可以到境外去控制销售渠道。绝大部分商品的出口离岸价和它最后到消费者手里的零售价有相当大的差别,有的相差几倍的利润,说明大量的价值是在服务环节里。目前我国只分享其服务增值的很小部分,向下游服务增值链的延伸空间巨大;向下游延伸要求企业与市场快速沟通和高速流通,企业获得信息快捷,物流畅通,这需要增加大量的新的工作岗位,才能支撑起、覆盖完整的信息网络和高效及时的物流网络。(2)向上游服务价值链的延伸空间巨大。从企业投入的角度来看,制造业产业链中为生产服务的研发设计、品牌创建等环节,作为高科技生产要素的服务,属于制造业技术环节投入,其投入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随着需求多样性的增加,对产品功能多样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普遍,人们消费预算不再是消费多样性的限制条件,大量潜在的、新的消费需求不断被发现和发掘。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用创新产品与全程服务去揭示新的需求,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演变成为创新竞争,它要求产业体系能够保障企业创新行为,激励和推进创业参与创新活动。①张耀辉:《传统产业体系蜕变与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机制》,《产经评论》2010年第 1期。而且在创新过程中,还要求有新的金融支持和科技转化服务。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为产品规模竞争时代服务的银行融资方式难以完全适应需求,需要由其他金融服务参与创新过程并共担创新竞争风险,由此,股权资本、风险投资、融资担保、金融租赁、保险、信托等成为金融业务的新的重要形式。创新还是知识产业化的活动,须由运用商业手段经营具有产权的科技成果,因此,大学、科研、创意机构也成为市场必然需要,大量的知识人才岗位同时被创造出来,出现更多金融、经营、科技等知识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3)服务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企业为顾客提供包括顾客需求调研、个性化产品设计、产品购买融资支持、主动维护和产品回收等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延伸至产品服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普遍存在于产品服务系统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全过程,服务过程全程化,极大地拉长了专业服务岗位的供给链条。

向产品价值链两端升级,将使世界制造业结构“软化”,知识程度提高,就业岗位要求必然出现高端化效应,对劳动力知识能力等素质的要求也会随之增加。企业向获得知识、知识创造、知识转化方向发展,引进大量知识人才成为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每个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引进培育掌控知识的人才队伍,人才将变得越来越稀缺和增值。而且知识不再是一种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自发认识,不再仅仅是知识分子所拥有的专利和公共品,而是一种获利的手段和特殊商品,需要企业通过购买和发挥人才作用才能获得。因此,在向产品价值链两端升级的过程中,对战略规划、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渠道营销、物流网络、金融资本等专业类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同时,高智能劳动,高劳动报酬,高职业预期,高个人价值实现的岗位,也会吸引大量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主动进入,大量的辅助性从业人员也大规模加入,形成居于产品价值链高端环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效应。

F719

]A

]1003-4145[2011]05-0156-04

2011-03-01

吴淑玲,女,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亦木)

猜你喜欢
服务业升级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懒马效应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回暖与升级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