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伟 张明珠
(广东省广州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220)
(1)小流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区及农村人口和工业企业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垃圾和污水违规排放,致使——流域污水横流、鱼虾死亡、水草疯长、臭气薰天。我们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内河小流域进行了实地察看,所到之处部分内河小流域污染状况十分严重,让人目不忍睹,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内河小流域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发展的大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
(2)强力推进小流域水环境治理。推进小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工作,要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管重罚的指导思想。从长远来看,治理的总体目标是恢复城市小流域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城市全流域环境安全。
(3)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内河小流域水源地水环境保护措施,有效降低小流域污染负荷,改善内河及库区小流域生态环境,改善水源地水质,提高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和水质安全监测能力,保障内河小流域水质安全。
(4)具体目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中规定 “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水质基本项目限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Ⅱ类标准且补充项目和特定检测项目满足限值要求。本项目的具体目标为通过小流域水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内河小流域水质基本项目达到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Ⅱ类标准且补充项目和特定检测项目满足限值要求。
(1)内河流域面上有农业面源治理。以生态型、效益型农林产业取代传统型农林产业,大力控制和减少农业污染。具体措施如下。
①科学选用化肥、农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农田中未被利用完全而造成水质污染是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因素。
②施用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不同作物的需肥特征和农业生产要求,实行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中微量元素等肥料适量配比平衡施用,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高产、优质和高效。
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为了尽可能控制和减少农田对内河水域的污染,要加大力度,规划和实施好农田退耕还林工作。
(2)小流域内污水治理。根据流域区内居民群体,和总人口建立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可达合格水质标准。人工湿地系统即可以有效处流域内生活污水,又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3)小流域内生活垃圾处置。建设垃圾收集站,建成 “户集、村收、街道 (乡镇)运、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根据各行区街道及自然村分布情况,建立数个收集池。
在流域上建立水体生态系统。近30年来,世界各国研究和实践了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措施,其中生物操纵被认为是治理藻类泛滥的有效对策之一。根据水域营养特点及生物组成,制订科学的放养方案禁止投放饵食,对放养和捕捞实行严格的管理。
根据流域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自然修复与综合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被恢复、增加植被覆盖为主要治理措施。
(1)园林地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对已经开垦的林地及流域岸坡林地,则应当实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特别是在梯田面及岸坡面,排水沟边覆盖草,以减少水土流失。对于计划开垦的坡地一律采取严格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控制水土流失。禁止顺坡开垦,开设反倾斜的水平梯带,山坳岸坡建栏沙坝,梯壁和梯面种草绿化。
(2)流域周边裸露面整治。取水水口和供水引水口周边土地裸露,在降雨作用下,容易产生水土流失,进入流域水体,建设排水沟和绿化带。
(3)公路两旁水土流失面治理。公路沿途坡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情况,存在多处崩塌点。即采取植物护坡措施,种植草类、灌木。
(4)生态修复工程。小流域上游林地包括竹林、用材林、经济林等,采取措施封山育林,禁止在封育区内垦植、伐木、取土、挖笋等人为活动,封育区边界设标志,封育区内植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多呈良性发展,增加林草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侵蚀强度。
(1)植被缓冲带建设工程。流域支流河道两侧建立植被缓冲带,防止地面污水及化肥、农药等农业及工业面源对河道的污染。缓冲带性质为景观、经济型植被缓冲带;缓冲带林相为以阔叶林为主的混交林,乔、灌、草或乔-草结构的复层林;缓冲带树种选择应综合考虑树种的适应性、根系生长习性、分布范围、枯枝落叶层、养分吸收和贮藏特性以及景观、经济效果。
(2)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四旁绿化,即街道 (村)旁、路旁、宅旁、渠旁的绿化美化。实施地点以公路、庭院绿化为主线,做到整体规划、分点设计,分年实施,使绿化布局合理、不失美观。治理实施后,提高绿化面积。
此外,要积极建造各类垃圾存放点,做好垃圾地块、垃圾箱周围的绿化美化。
(1)公路隔离防护。在流域内公路两侧,建立交通防护栏、截水沟等公路隔离防护工程,拦截有毒有害物质和污水进入流域水体,并及时排出,防范流域集水区突发水污染事件。
(2)流域内富营养化防治。在流域内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防止水域蓝藻暴发。采用生物操纵法、絮凝沉淀或絮凝气浮物化法、机械清除法、化学杀灭法等及曝气除藻等方法。可采用曝气应急除藻的方法,即在藻类易爆发的高风险区,设置太阳能动水除藻机。
为提高水体监测能力,及时掌握流域内水质变化情况,建立水质的实时监测 (监控)网络和地表水水质动态数据库,全面、有效地了解、掌握地表水水质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适应环境管理需要,提高水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水平,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保障。
(1)加强流域内水源地保护的制度建设。完善流域内水质监测和发布制度。水质监测制度包括连续监测和应急监测制度,按国家有关标准和操作规程设定监测位置、监测指标、监测频次,以及取样、检测和化验程序等,建立应对突发水污染事故的水质应急监测制度和处置方案、措施,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监督。流域内水源地保护制度。包括工程管理制度、水资源调配制度、日常巡查及水面保洁制度、流域内水陆危险化学品及有毒有害物质运输管理制度、流域内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以保障水源地保护工作有章可循、规范管理。
(2)加强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加强水源地保护监督管理是保护流域水质,预防各类水污染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日常监管工作主要包括:实行流域巡查,加强对流域排污、开发建设工程等各类影响水质行为的监管;对进流域区的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物质的运输和流通进行监管;加强水库库区旅游、钓鱼、游泳等活动的管理;负责做好流域上游河流、堤坝周围及流域水面的卫生管理;对各类可能引发水污染事件的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早控制、妥善处理。
(3)加强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工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加快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 “减量增效控污”工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工业排污口改善生态环境。
(4)加强流域内水环境保护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各类宣传手册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内河流域水源地保护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使全社会意识到流域水源地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的氛围,让流域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内河小流域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工程由所在市政府统一组织实施,由所在市水务局承担具体实施主体。
(1)污染源治理工程:包括流域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建设、农业、工业面源治理工程。
(2)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主要为水体生态系统建设工程。
(3)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果园林地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水体周边裸露面整治工程、公路两旁水土流失坡面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程。
(4)生态建设工程:包括植被缓冲带建设工程、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5)突发水污染事件防范工程:流域周边临库公路防护栏工程和水库富营养化防治。
(6)水质监测能力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
加强内河小流域水源地保护监督管理、加快流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城市流内河居民外迁以降低城市流域内人口密度、建立流域水源地水质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流域水源地保护宣传等6类非工程措施,确保清水入流域和城市内河水源地水质安全。
通过对内河小流域水环境的研究分析,探讨小流域水环境保护对策研究初探,为小流域水环境保护提出可行性研究方向。
[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国发 〔2000〕 36号)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