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祥
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陈志祥
(郫县中医医院针灸科,四川 611730)
观察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排刺加走罐)和对照组(普通针刺),每组30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0.05)。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电针;推罐;腰背肌筋膜炎;排刺
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痹证”、“伤筋”范畴。笔者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电针排刺配合走罐治疗本病30例,并与普通针刺治疗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本组60例,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门诊患者,符合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1]。将6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0~65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10 d,最长48个月,平均24.4个月。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6~60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7 d,最长40个月,平均20.1个月。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肌肉疼痛,僵硬和沉重感,遇阴雨天、劳累后加重。查体见局部压痛点明显,在疼痛部位能触及条索状、结节的筋束和筋结。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无特殊发现。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2.1.1 电针排刺
取压痛明显的腰背部,对应的膀胱经第二侧线的腧穴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提捏进针点皮肤,右手持长40 mm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进针至皮下,松开左手,调整针尖方向,使针身沿皮下,并与后正中线垂直,缓慢推进30~40 mm,不要求有任何针感,以针下松软为宜。根据压痛范围的大小,取2~5对腧穴,每对腧穴针尖两两相对。每对针都接LH202H电针仪,选择疏密波,频率2/100 Hz,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并在留针期间每隔10 min适当增加刺激强度,以消除耐受,留针30 min。
2.1.2 走罐
取背腰部膀胱经及其腧穴,夹脊以及阿是穴。嘱患者俯卧,充分暴露背腰部,自上而下涂一层液体石蜡油。根据患者体形选择大小适中、罐口光滑的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于背部(注意罐内负压不宜过大,否则火罐移动困难)。将火罐沿双侧膀胱经走行,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来回推动。至皮肤潮红或紫红为度,然后将火罐在阿是穴处重点做旋转走罐,最后停罐于阿是穴,5 min后取下。注意走罐时罐口始终与皮肤平行接触,用力要均匀适中,速度要缓慢。
电针排刺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走罐只在每疗程的第1天做1次。
采用普通针刺治疗。以患处扪及结节状、条索状物之压痛最甚处即阿是穴为主穴。肩背部肌筋膜炎配选肩髃、大椎、肩井、天宗、外关穴;腰部肌筋膜炎配选肾俞、大肠俞、秩边、委中穴。每次选其中2~4穴,局部与远端配合使用。常规消毒后,刺入所选穴位,行针时局部产生酸、麻、胀为好,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留针30 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两组均在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 自觉疼痛完全消失,活动不受限者。
有效 自觉疼痛症状减轻,活动时仍有疼痛者。
无效 治疗3个疗程后仍疼痛如初者。
采用卡方检验。
治疗组痊愈24例(80.0%),好转4例(13.3%),无效2例(6.7%);对照组痊愈16例(53.3%),好转5例(16.7%),无效9例(30.0%)。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16,<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现代医学认为,腰背肌筋膜炎是由于某种因素使筋膜反复受到牵拉、摩擦及冷热等异常或过量的刺激,致局部筋膜产生缺血、肥厚、变性、黏连等内在的病理变化而引起。此病在中医学属“痹证”、“伤筋”范畴。多因经筋卫气不固,感受寒邪而气血失养所致。治疗上应以温经通络,除寒蠲痹,活血养经为主。走罐[2-5]为拔罐法的一种,能使流注于经络肌肉关节的风寒湿邪及瘀血得以宣泄透达于外,使阳气复来,肌肤得温,以达除寒蠲痹之功效。沿背部督脉旁的夹脊穴和双侧膀胱经走罐,其作用在于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为阳中之阳经,能沟通督脉和背俞。走罐时利用罐内之吸力和移动时之推力牵引和刮磨肌肤,能激发诸阳气而达到温阳散寒,益气活血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加上温热作用的基础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身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6,7]。电针排刺是笔者在吸取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刺法,该刺法安全有效,几乎无痛,患者感到舒适易于接受。腰背肌筋膜炎病位较浅,故刺亦宜浅。皮下组织即解剖学中所称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结缔组织在人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支持、保护、联结、防御、修复、营养、运输等作用,同时还在疼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针刺镇痛的物质基础之一[8]。现代的浮针疗法便是刺于皮下进行扫散操作后予以久留针,对许多痛症都有很好的疗效[9]。而笔者采用的是皮下针刺,并予电针疏密波刺激。疏密波[10]能克服单一波形产生适应的特点,并能促进代谢和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等。所以该疗法有较好的疗效。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2] 李净草,范郁山.针灸配合背部走罐治疗亚健康状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2):8-9.
[3] 黄勇,刘桂珍.走罐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哮喘的临床效应[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8):9-10.
[4] 王启芳,王国艳.针灸配合刺络走罐治疗痤疮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2):20-21.
[5] LIU Jun, ZHANG Chong-yao. Tretment of 72 Lumbodorsal Myofasc- itis Cases by Muscle-region Alignment Acupuncture plus Movable Cupping[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5,3(4):30-31.
[6]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70.
[7] 李建萍,张慧,何培达.耳穴贴压配合背部膀胱经排罐治疗慢性失眠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4):230-232.
[8] 张亚平.浮针疗法[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9] 符仲华.浮针疗法简要介绍[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2010,11(1): 91-93.
[10] 陈玄,姚志芳,叶笑然,等.疏密波和连续波电针脉冲刺激颧髎穴的动态针感特征比较[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1):6-8.
Parallel Needling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for Treating Lower Back Myofascitis
-.
,611730,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rallel needling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in treating lower back myofascitis.Sixty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receiving parallel needling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and a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regular acupuncture, 30 in each, for a comparative stud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93.3% and 70.0% respectivel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howing that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0.05).Parallel needling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moving cupp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reating lower back myofasciti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 Electroacupuncture; Moving cupping therapy; Lower back myofascitis; Parallel needling
1005-0957(2011)08-0560-02
R246.2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8.560
2011-01-29
陈志祥(1976 - ),男,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