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徐云
多针浅刺加电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84例
李立群,徐云
(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江苏 215131)
面肌痉挛;针刺;电针;浅刺
面肌痉挛为针灸临床常见疑难病症,其中又以原发者为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惕肉瞤”范畴,可因风邪外袭,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等多种内外因素合而为病。本病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女性居多。笔者参考现代神经解剖学,近年来采用局部多针浅刺加高频电针治疗本病84例,现报告如下。
84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3例,女51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年。84例均为原发性,其中单纯眼睑痉挛8例,口角痉挛6例。
翳风、牵正、听宫、四白、阳白、迎香、瞳子髎、地仓、颊车、颧髎、攒竹。单纯眼睑痉挛取翳风、牵正、太阳、四白、攒竹;口角痉挛取水沟、迎香、地仓、颊车。
选取0.30 mm×13 mm毫针,选穴后局部常规消毒,单手快速进针,阳白向眼球方向平刺,攒竹向眉中平刺,迎香沿鼻向上平刺,地仓向颊车斜刺,余穴均直刺。不强求得气感,不提插捻转,针后翳风与颊车,牵正与四白,瞳子髎与攒竹,迎香与地仓,接通G6805电针仪,用连续波,频率3.3 Hz,电流由小渐大,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45 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治愈 面部抽搐症状消失,有诱因状态下亦不发作,随访半年不复发。
显效 在平静状态下不发作,仅情绪激动或疲劳等诱因下偶有轻微抽搐感。
好转 面部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且发作间隔延长。
无效 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者。
84例患者中,治愈37例,占44.0%;显效23例,占27.4%;好转20例,占23.8%;无效4例,占4.8%。总有效率为95.2%。
患者,女,32岁,教师,于2008年4月5日就诊。时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口角阵发性抽搐,不能自控,劳倦及紧张后加重,后逐渐扩展至左侧面部及眼睑,伴左侧面部肌肉沉紧牵拉感,头昏纳差,夜寐欠安,情绪急躁,曾口服卡马西平、B族维生素等药,无明显好转。查体见左侧面肌阵发性痉挛,口角左偏,眼裂左侧小于右侧,余无特殊,无面瘫病史。拟诊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取翳风、牵正、瞳子髎、阳白、攒竹、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穴。针后抽搐立即明显减轻。连续针刺3星期后,诸症尽去。随访1年余未复发。
面神经起自脑桥,经茎乳孔进入腮腺,分布于面部表情肌,发病可能系膝状神经节受到刺激后,面神经兴奋性增高所致,可出现于神经通路的任何部位。目前临床治疗以镇静剂、大剂量维生素或面神经切断术为主,不仅疗效欠佳且副反应多,而针灸是较为安全有效的疗法。
笔者据面神经的分布,局部多处取穴,加强了止痉作用。此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较高,针感过强或进针疼痛均使其神经兴奋性增强,加重痉挛症状,故宜选取直径较小的针具快速浅刺,不要求传统的得气感。高频连续波对异常兴奋的肌纤维有较强的抑制性调节作用,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度亦为避免过强增加神经兴奋性。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病程愈短,疗效愈好,且局部痉挛效果优于整个面部。笔者采用此法治疗,效果确切,复发率低,远期疗效肯定。
2011-03-10
李立群(1973 - ),女,主治医师
1005-0957(2011)08-0566-01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