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红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对于就业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到目前为止还存在着较多的分歧,一直未能达成共识。西方学者(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际劳工大会(ILG)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贾利军、华东师范大学徐韵博士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后提出,就业能力 (emp loym entability)不同于职业能力(occupational competency),职业能力的指向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特定职业的程度,是个体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而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掌握了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其指导实践的能力,它包括实践动手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它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及发展等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其构成应包括专业能力和专业外能力。专业外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人际沟通交往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而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不协调是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模式改革,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同时以主辅修制、重修制、免修制、学分绩点制、弹性学制等为有机组成部分。从制度上承认了学生的个体意向、智能的差异性,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权和学习上的合理选择权,强调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素质的培养。这种承认、尊重、强调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是一种“暗示”,更是一种保证,它与“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的天然规定相吻合[1]。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结合本人的能力、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程时可以跨专业、跨系,甚至跨校选修。若所修课程成绩不理想,可以申请重修。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自主调整学习进度,若提前修满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若不能如期修满学分,可延长学习时间;在学籍年限内可以通过休学进行社会实践或打工,了解社会和行业,然后再复学来完成学业;若在学期间有特殊原因或困难,还可要求休学和保留学籍,分阶段完成学业。
有学者把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与其对应的课程模式是学科课程[2]。
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为目的。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素质。为此,项目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加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引导大学生走出教室、校园,积极参与“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以及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创造性地适应当前的社会职业工作,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大好的发展前途。
项目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课程认为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项或若干项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它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独立学习及获取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人际沟通、交往、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项目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合作学习和方法创新的能力。项目课程要求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做到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的高度统一。[3]
项目课程的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校企合作是促进高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储备优质人才的有效手段。多层次、多领域的校企合作是当前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如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每年举办“餐饮教育与企业发展论坛”,餐饮工艺、服务类技能大赛,毕业生实习就业双选会,邀请全国各地餐饮企业到校进行供需双向选择。学校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与企业共同探讨餐旅管理、烹饪技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经常到企业考查调研,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企业对学生、学校教学的意见反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共同探讨有益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方案。目前学校与国内 1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融实习、培训、就业为一体。与多家企业共同制订观摩式、岗位式、订单式培养计划,使学生毕业就能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就业,使四川烹专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素质教育是适应面向 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素质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开展素质教育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4.1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
以培养“社会人”为出发点,以关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为着眼点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军事、应用文写作、公共艺术等。通过“两课”教育主阵地,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让学生在遵纪守法、思想意识、社会公德、文明礼仪、为人处事、自我修养等方面进一步养成良好习惯。通过其它人文课程及专题讲座,培养学生做人、生存、健康、创业、求知、审美和心理承受等基本能力和技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审美意识、个人责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良好发挥,有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2.4.2 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系列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校在课堂之外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践证明,第二课堂活动能够营造健康高雅、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可以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邀请著名学者专家、企业老总、学校教授、有一定成就的校友等,通过论坛形式举办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各类讲座;组织专业技能大赛、英语听说比赛、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赛、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等各种比赛;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例如音乐欣赏、书画展览、联欢会、故事会、书评会、卡拉 OK歌手大奖赛等竞技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充分地表现和施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1]丁东澜.试论学分制功能的现实意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4):106-110.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3]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9-60.
[4]周远清.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5]姜宏.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讨[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59.
[6]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8(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