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庆 陈 涛 曹利平 陕西省中医医院 (西安 710003)
临床资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选择冠心病心绞痛 120例患者,其中治疗组选择 90例,男 60例,女 30例;最大年龄为 68岁,最小年龄 48岁;病程最长 20年,最短 60d。对照组选择 30例,男 20例,女 10例;最大年龄为 63岁,最小年龄 46岁;病程最长 8年,最短 30d。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消心痛固本煎剂:(栝楼15g,柴胡、白芍、枳壳、青皮、川芎、香附各 9g,丹参、连翘、黄芪、续断各 15g,木香、生甘草各 3g。)每日 1剂,水煎 400mL,每次温服 200 mL,每天早晚饭后各 1次,30d为 1个疗程,服药 3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腻食物,戒烟,适量白酒,保持七情调节,劳逸适度。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口服 10粒,每日 3次,30d为 1个疗程,服药 3个疗程。
疗效标准及结果 参照 197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指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判断标准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2]。治疗组 90例其中临床疗效显效 57例,改善 27例,基本无效 6例,总有效率 93.3%;心电图疗效显效 27例,好转 12例,无改变 51例,总有效率 40.3%。对照组 30例临床疗效显效 6例,改善 17例,基本无效 7例,总有效率 76.6%;心电图疗效显效 2例,好转 8例,无改变20例,总有效率 36.66%。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
病案举例 胡某,男,56岁,干部。 2011年 2月 18日就诊。主诉:胸闷痛、短气反复发作 3年,加重 7d。患者胸闷痛、短气,每天发作 2~3次,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伴有腰酸腿软症状。检查:血压 16/10kPa,心界不大,心率 83次 /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A2> P2。舌质淡青有齿印、苔白,脉弦细。心电图检查:T波Ⅱ、aVL、V5、V6呈低平。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冠心病改变。血脂检查:胆固醇 6.03mmol/L,甘油三酯 2.6mmol/L。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粘度增高。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治宜:调气止痛,活血散结,扶正固本。方用消心痛固本煎剂,方中有栝楼、丹参、连翘、黄芪、续断各 15g,柴胡、白芍、枳壳、青皮、香附、川芎各 9g,木香、生甘草各 3g。每日 1剂,分早晚饭后 2次温服。服药 1周后,胸闷痛、短气明显减轻。继服上方 2周后,胸闷痛未发作,腰酸腿软症状消失。连续服用 1个月后,复查心电图:T波Ⅱ、aVL、V5、V6低平较前有改善。 前方继服治疗 1个月后,情况尚好,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均恢复正常。
讨 论 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其主要病因病机,多由情志所伤,寒邪侵袭,思劳过度,过食肥甘,体质虚弱,动力不足导致脉络瘀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其中胸闷痛、短气为气滞、痰湿、瘀血所致,为实证标象,腰酸腿软为体质虚证本质。笔者根据胸痹、心痛发病规律和临床症状,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3,4]。对该病的治疗,采用通补兼施的中医特色。中药消心痛固本煎剂,方中栝楼、柴胡、白芍、枳壳、青皮、木香、香附、丹参、川芎、连翘宣痹通阳,调气止痛,活血散结治其标,黄芪、续断、生甘草意在益气补肾,增加动力固其本。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 W 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剂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1):75-76.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73.
[3]曹利平.活血益气治疗冠心病 30例[J].陕西中医,2002,23(8):680.
[4]陈国庆.冠脉再通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40例 [J].陕西中医,2000,21(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