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传信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61)
论高校辅导员的德育专业素养
韩传信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61)
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是影响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高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因素,是其专业伦理发展的根本要求。德育专业素养内容包括德育专业观念、德育专业能力、德育专业智慧。提升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需增强从业幸福感,培养志业精神;弘扬优秀群体文化,陶冶文化品格;开展德育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专业伦理;提升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成长教育的重要力量。当前,伴随着大学生教育需求多样化和优质化的增多,大学生教育和管理面临更多的任务和新挑战,如何把握现代高校和谐德育“细脉”,这将对辅导员德育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是影响大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手段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让大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健全的人、思想品德健康的人,将是时代赋予辅导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辅导员道德人格魅力是德育素养的重要方面。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事实表明,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和人格的个性化发生着极大的影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能起到培育、引导、感染和促进作用。人格魅力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力,是因为它有直接的示范性的特点。大学生处于长知识、塑人格的重要时期,辅导员人格品质会成为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这种“师源性影响”,正如植物有趋光性、趋水性一样,辅导员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生活情趣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评论着、效仿着,成了学生品德形成的参照准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在现实中,我们更多的看到这样的辅导员,他们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地投身工作,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好学多思、审时度势的思想作风,正直诚实、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这是辅导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一种高超教育艺术,如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菲尔认为: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的要比从教师讲课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不妨回忆一下,留给我们深远影响的,不是每一节的课堂知识,而往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对大学生而言,辅导员人格魅力是其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像是无形的旗帜,引导学生走向智慧的彼岸;像是无声的号角,激动学生攀登自我完善的嵿峰。教师的人格力量可以熔化学生身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杂质”,同样,品学兼优也莫不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此外,辅导员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德育方法对大学生健康品德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真诚的关怀和爱心,会使大学生直观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理解真诚的可贵,产生情感共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目前,大学生总体上表现为积极向善的,但是,也有少数人生价值扭曲、理想信念模糊、人际交往困难、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人格障碍,如果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因此,有道德影响力的辅导员必须是有人文情怀和能践行人文关怀,具有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发挥辅导员思想引导、学习督导、生活辅导、就业指导的角色定位。
(二)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是高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因素
不断提升质量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要求。尽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和保障体系涉及很多因素,但是,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指标,而学生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教师教学外,他们的创新能力、职业观念、品德发展和实践精神等又都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辅导员肩负着全系和各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责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中,要充分认识辅导员德育专业化以及充当多种角色的作用。面对90后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单面的知识本位课堂观、分数本位评价观的影响,加之,育人意识不够到位,师生交往不够和谐等问题,致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缺失,背离教育本真意义。如有些学生上课没兴趣,下课忙择业,短期性打工族现象随时可见,从校园内张贴的小广告便可以知晓。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对此,辅导员要指导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解决好临时兼职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成人与成才的关系、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民主法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使辅导员工作成为学生精神向往的一项工作,这将是一项重要课题。美国教育家诺丁斯提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旨在强调尊重学生,重视道德体验和感受。以自身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教育者关怀”的意涵,这种“关怀”不是权威式、教训式、控制式的,也不是恩惠式的,而是以建立和维持彼此充满关怀的关系为宗旨的。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意义,也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容。
(三)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是其专业伦理发展的根本要求
专业伦理是按社会赋予辅导员的基本角色和担负专业职责来确定的规范,强调的是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是从业基本条件。专业化是一种追寻“人格化”、“个性化”、“文化化”的过程。德育专业化使辅导员能有明确的德育资源意识,把握和谐德育“细脉”,增强德育自觉性和责任感,有效地做到以知育人、以言育人、以境育人、以情育人、以行育人。德育专业化不仅是德育知识、能力、智慧,更是德育角色、责任和追求。德育专业化既有内在因素,如独特的个性魅力、丰富的情感世界;也有外在因素,如行为举止、育人方法等。可以说,德育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德育意识和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是一个理想辅导员所应具备的资质。育人之要,明德为先;明德之要,首在养正。“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使命和责任赋予教育以高度和灵魂。”[2]14从根本上说,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卓越的辅导员应专注于道德教育研究,理应是大学生职业指导者、人生引路人、社交艺术家和心理保键医,成为具有德育学养的大学生良师益友。辅导员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呼唤育德热情,激发育德意识,培养育德能力,提升德育智慧,将辅导员德育理念、学识修养、教育风格谐美共生,真正塑造大学生人格精神,从而焕发出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道德光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以辅导员德育素养研究为重点,着力提升辅导员的德育素养及其人格魅力。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德育素养、德育理念、德育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缺少德育工作研究的认同感,主观随意性大。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善于研究,才能增长德育智慧和能力,提高专业精神与专业水平。特别是要关注新上岗辅导员德育素养的研究,将德性中的关爱、公正、良心、诚信、尊重、责任等核心价值细化、明晰不同层次的德目要求,分层推进、整体融合,促使辅导员保持对大学生、对职业、对社会、对自我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不断丰富德育知识、强化育人能力、完善道德品格。增强辅导员关爱学生、乐业敬教、真诚待人、自尊自律的自觉性,力图做到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结合、世界视野与本土实际结合、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结合,提高辅导员的德育素养和专业理想信念,像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曾在《师道》一书中强调的,应有独立、自尊、自信、自持的伟大精神,成为“完人式的理想教师”。
专业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意指持续发展成长的过程。对于辅导员来说,德育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树立德育专业观念、创新德育专业能力、践行德育专业智慧。
(一)树立德育专业观念
辅导员应有敏感的道德教育资源意识和育人意识。道德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又是通整融合的。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大学生是生命活动的存在、社会文化的存在、自主超越的存在、完整个体的存在,更是以知识和经验学习为主的理性存在。针对从事不同专业或学段的学生,辅导员对此应有不同德育要求,施于差异教育,扬长避短,做到入脑入心、情真意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机会。作为学习主体,对任何学生教育,既不能推脱,也不能抱怨,对于易犯错误的学生,需要过则勿惮改,不重复过错,即“不二过”。“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其次,树立正确的活动观,大学结合不同节日的庆典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在校园活动中育人。可以向校外延伸,在生活服务中、在就业指导中、在社区活动中育人。再次,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要形成同边促进的教育关系,教育是一种有教师参与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辅导员与学生位处同边,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助推作用。辅导员通过“同边”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如孔颜乐处一般美妙的和谐师生关系,引领、促进学生成长。最后,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构建校园或班级和谐德育体系要立足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需要,努力挖掘区域德育资源,创建高校德育特色。
(二)创新德育专业能力
首先,与学生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顺利开展德育的条件,辅导员可以在日常交往中熟知学生,也可以开设网站或信箱,通过网上咨询服务,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浏览学生帖子,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达到网络育人的目的。其次,研究德育问题能力。德育研究并不神秘,“道不远人”,在学习型校园和创新教育中大有作为,当然,“创新”是相对的,传统德育中的“原创”精神是今日德育“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不能轻易舍弃。辅导员在实践中善于发现德育新现象和解决问题,需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细,指导与矫正学生过错行为,把实践经验凝炼为理论成果。朱平教授认为辅导员研究包括工作主题研究、工作对象研究、工作中介研究、工作成效研究。例如,一些大学生缺少正确价值观、职业观和责任意识,面对社会各种挑战,不能自主决断、缺乏自信和勇气,辅导员要及时调适学生不良情绪和心态,增强社会学习兴趣和适应能力。再次,指导心理健康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大学生在社团中建立共生协作能力,以开放心态坦诚对待自己和别人,提高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心理素质;同时,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最后,组织开展活动能力。辅导员善用班集体教育资源,构建人文化的环境,适时开展入学教育、学风教育、择业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班会主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新颖性和吸引力,培养大学生学会锻炼自己、敢于创新,如“我成长,我设计”、“毕业了,我想说…”等主题活动,还有大学生愿景计划活动、参加党团组织活动、遵守校规校纪活动、履行公民道德规范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等。
(三)践行德育专业智慧
专业智慧涵盖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如知性智慧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增强道德敏感性意识,要关注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充分挖掘和整合学校中的道德资源,发挥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双途径的整合效应;情感智慧是指专业性向、理想、情操、职责和志业精神,出于情感的动力,往往会对事业投入更多的奉献和担当,只有大学生对辅导员亲切、悦纳,才能亲师习道;实践智慧则是在经验积累、行动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道德两难困境的正确抉择,对道德行为的自觉践履。专业智慧可以说是辅导员知识学养、情感价值、教育风格等综合特质的体现。专业智慧有助于提升辅导员道德影响力,是辅导员专业伦理过程推进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其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针对大学生品德发展差异和道德需求,采取有效地德育策略,做到以知育人、以言育人、以境育人、以情育人、以行育人,将关爱、公正、良心、诚信、尊重、责任这些德性细化、明晰德目要求,分类推进、整体融合,促使辅导员保持对学生、对教育、对社会充满热情和探索精神,培养道德主体的自律能力和德性的自觉追求。让德育充满着生命的光辉,克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边缘化、外在化、知识化的综合症。
提升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是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锻练,逐步掌握高校德育理论知识,形成班级德育及学生教育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应该看到,目前对辅导员德育专业素质的理论意蕴及生成的内外机制还有待研究,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经验化个别化问题。基于高校辅导员德育专业成长的需要,由工作表层化感性化走向专业化理性化,确定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实践策略。
(一)增强辅导员从业幸福感,培养志业精神
人们在传统职业精神基础上,提出了志业精神的概念。职业强调敬业,不敬业就失业;事业强调乐业,乐业才有幸福感;而志业强调立志终身从事某项职业,不断培养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使敬业爱岗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德育走向专业化不仅需要培养专业精神,更需要培养志业精神。只有着力培养辅导员的志业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感、成就感,才会充满激情、饱含热情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完成教育任务。辅导员从职业走向专业,再从专业走向志业,可以逐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期望和专业成就。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双师型”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为专业化发展提供动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成就感。如设置辅导员职称系列化,以此评估工作绩效,追求业绩与专业成长的活力和动力。反观辅导员生存境遇和专业成长,由于经常从事一种琐碎工作,面对的是一种“同质性群体”,因而易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疲惫。通常情况下,如果辅导员心理压力大,职业幸福感就会缺失。需要从专业生涯角度进行自我调适,只有从业幸福感,才能实现专业道德,培养志业精神,承诺时代赋予的德育义务感和责任感。只有辅导员心灵要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才能以健康心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二)营造辅导员优秀群体文化,陶冶文化品格
“教育信念是一种文化和习惯,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它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3]152辅导员文化是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情绪反应等内容。群体文化是辅导员成长的一种生态性情境,辅导员专业成长是要依附群体文化中的模仿和实践感悟,而辅导员群体文化又是大学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诸如大学的理念、愿景、使命、信仰、价值、态度、规范、仪式、传统、校训、标志等是大学在长期发展和实践中形成并凝练出的为大学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大学精神就是倡导人文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如大学文化的创新性直接影响辅导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立足文化生态,以现代辅导员德性和德育专业培育为目标,营造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文化氛围,用优秀群体文化中积淀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来滋养、促进辅导员德育专业发展。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党员人数增多、自主学习创业等特点,尊重学生,尊重差异,用道德之“眼”看教育、思教育,让大学生在德育愉悦情景的审美中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道德情感体验和思想道德情操。一般地说,文化具有生态共衍特征,基于学校教育实践,需要树立职业文化自信、自觉、超越、批判意识,进行辅导员德育文化创新性研究,做到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德育素养。
(三)开展辅导员德育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
目前,同济大学一项课题调查表明:学生见到辅导员的频率较低,仅五成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有帮助,逾六成辅导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但仅三成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有管理类学科背景所占比例最高,近三成辅导员认为所学专业与当前工作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任职时间超过5年的辅导员不足两成,近八成辅导员认为职业前景一般或较差,近五成辅导员不愿意把辅导员当作终身职业。不足六成的学生对辅导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办事公平程度、应急能力感到满意。约四成辅导员认为其所在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一般或不太重视。逾七成辅导员无暇开展深入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逾五成辅导员对收入状况不满意。于是,辅导员成为“短期工”、“勤杂工”的代名词,有这样的比喻:辅导员是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辅导员是警察,学生出事他来抓;辅导员是万金油,凡是学生的事,不管什么都应该由辅导员来解决。如果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得不到提升,难以适应大学生思想引导和日常管理。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像重视学术骨干那样选拔培养,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立辅导员德育专业培育机制和评价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开展德育课程培训,搭建科研平台,借力发展。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业能力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体系,丰富德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组建校内外辅导员团队协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智慧的经验交流活动和素质拓展训练。岗前培训和职后研训结合,采用理论学习、经验交流、专题讨论和调查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辅导员德育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既能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又能从鲜活的实践中吸取思想灵感,在行动中下功夫,在实践中创思想。其次,建立有效评价制度。有效评价是以辅导员自主参与德育实践的改善为宗旨,加强辅导员德育职责和使命担当,实现从“外在规约”走向“内在诉求”的评价机制。在肯定外在规约功能的同时,更强调辅导员道德人格提升的内在价值,这既需要个体主观努力,也需要外部德性制度环境。只有将辅导员德育素养与自身发展、教育实践、管理制度等有机结合,在做人与做事上下功夫,才能真正使高校辅导员走向德育专业化。形成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爱干就是德,善干就是能,多干就是勤,按照全程监督、多方评价、动态管理的思路,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对辅导员考评与职称评定聘用绩效工资等挂钩。此外,设立辅导员德育专项研究资金,进行辅导员成长规律的研究,如辅导员的叙事研究既是一种思考的形态和知识掌握的途径,也是一种诠释和评价事物的方式,“意义赋予”与“价值澄清”应成为辅导员叙事的关键。剖析德育难题,共享德育经验,从而使德育过程充满着探究、历练、体验、感悟的过程,不断提高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2006.
[2] 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3]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Student Counselor’s M oral&Ethic Professionalism
HAN Chuan-xin(Department of Education,Hefei Norm 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The mo ral and ethic p rofessionalism of the student counselo rs is an impo rtant w ay to affect the mo ral and ethic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a key facto r to continuously imp 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the p rofessional ethic development.The attainment of moral and ethic p rofessionalism includes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 t of moral and ethic expertise,innovation competence of moral and ethic education,and p ractice of p rofessional w isdom.Enhancement of the p rofessionalism of student counselors needs boosting up their moral and ethic well-being,cultivating their spirit of am bition;p romoting the fine group culture,nurturing cultural character,carrying out mo ral and ethic education,and imp roving the p rofessional quality and p rofessional competence.
Student counselo r;mo ral and ethic p rofessionalism;p rofessional ethics;renewal of skills
G641
A
1674-2273(2011)05-0108-05
2011-06-11
韩传信(1966-),男,安徽肥东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德育原理、教师教育。
(责任编辑 闫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