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教学的“发现—构思—表达”三步法

2011-04-13 11:40:34涂明求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诗人诗歌教学

涂明求

(1.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诗歌写作教学的“发现—构思—表达”三步法

涂明求1,2

(1.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诗歌写作教学一向被视为高校写作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若教师能够巧用“发现—构思—表达”三步法,引导学生体悟并把握三步法中的关键节点,结合对经典的揣摩研习,则可有效帮助学生习得诗歌写作的发现、构思和表达之法。

诗歌写作;发现;构思;表达

诗歌写作是一种“难度写作”,诗歌写作教学也因而被视为高校写作教学的一大难点。然而,若教师能够巧用“发现——构思——表达”三步教学法,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敏于发现和感悟,并能准确把握住诗歌写作的几大关键节点,再结合对经典的揣摩研习,学生的诗艺是可以有效习得并提高的。问题的关键在“方法”。

一、发现

(一)做一个大千世界的敏悟者

常有爱诗的学生问:我爱诗,也想写好诗,更想过“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语)的生活,可生活的诗意、诗意的生活在哪呢?事实上,诗意无处不在,套用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从不缺少诗意,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一朵小花、一片落叶、一根羽毛、一纸旧信、一句童言…这些看似平凡简单的事物,在敏感多思者心中,却都可以激起美的涟漪,都蕴含着诗意。

比如,冬日里,雪霁天晴,向阳的雪化得快,背阴的雪化得慢,这本是寻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小小一景,一般人很容易熟视无睹,可在敏于感悟的诗人那里,却孕育得出这般轻灵明澈、充满体恤的小诗《阳光下的雪》:

她受到感化

她开始低诉……

别插嘴

影子

(二)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

说到诗,势必涉及一个词:灵感。甚至,几乎每一首好诗的诞生,都跟灵感有关。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说:“构思之得以产生同闪电之得以产生一样,往往只需要一个极为轻微的推动力。”[1]54这个“轻微的推动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灵感”。但灵感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玄奥,散文家朱自清就把它看做“心头一动”,诗人艾青则说得更亲切:“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2]4

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心头一动”、“愉快的邂逅”时刻,并不罕见,大多数人只是因为懒于动笔,而和它们失之交臂。诗人却并不如此,他们乐于且勤于捕捉灵感。普希金如此描述他被灵感附体时的感受:“就在这甜蜜的静谧中我忘却世界,/我的幻想催我进入甜蜜的梦境,/我心中的诗就这样渐渐地苏醒:/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心灵颤栗、呼唤,它,如在梦中,/渴望最终能自由地倾泻激情——/这时一群无形的客人——往昔的相识/朝我走来,你们啊我的想像的果实。”“于是思潮在头脑里无顾忌地起伏,/明快的韵脚也迎着它前去一试,/手急于要找到笔,笔急于要找到纸,/一转眼——诗章便源源地流个不止。”(普希金《秋》)郭沫若也有过这样的自述:“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就那样把那首奇怪的诗写出来了。”[3]205由上可见:灵感来袭时,须火速捕捉,切勿轻易放过。苏东坡说得好:“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二、构思

诗歌的构思,是诗人把他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与头脑中既有潜意识结合起来,进行理性加工,以产生诗歌的材料、主题、结构、语言的过程。构思对诗歌写作之所以重要,盖因构思脱俗与否,往往直接关系到一首诗的成败。诗的构思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选好角度,选准载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构思的第一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力争“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苏轼有言,“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所谓“反常”,指出人意料;所谓“合道”,指合情合理。这是大诗人关于诗歌构思的经验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结合写作训练,用心体会。

来看两个例子。松尾芭蕉是日本人民所尊奉的“俳圣”,《牵牛花》为其名作:“拙匠画牵花,牵牛花亦美。”赞牵牛花之美,偏从拙匠处落墨,令人耳目一新。他的《雪朝之鸟》:“寻常鸟可憎,喜见雪朝来。”是此类妙构的又一例。

此外,为诗情选准载体也很重要。譬如说,鲁迅《野草》中一腔沉郁奇瑰的思绪,选择散文诗作载体,无疑最恰当。

(二)兼收并蓄,精挑细选

据《新唐书·李贺传》记载:唐代天才诗人李贺喜骑驴外出,且令小书童“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到了家,李母点检锦囊,一见写得多,便忍不住要心疼地唠叨:“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及时捕捉灵感的重要性,也从另一侧面告诉我们:构思之初,务须敞开胸怀,兼收并蓄,信手拈来,不避芜杂,所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总之,尽可以天马行空般展开想象与联想之翅。或像滚雪球,由一点点雪粉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最后成为大雪球。在这里,尤要留心那第一粒雪粉,它可能是件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可能是个小细节,甚至可能只是一个词,但在有心者那里,却是一首好诗闪闪发光的诱因。

在兼收并蓄之后,别忘了还有个精挑细选、去芜存菁的过程。刘禹锡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马雅可夫斯基也有句名言,“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得停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诗歌构思的后半程工作,恰是如此。

三、表达

(一)让诗题闪闪发亮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好标题恰似美目明眸,能让人在一瞥间顿生好感。“文革”期间,许多人都有大雾弥天之感,路漫漫不知前途何在,恰在此时,诗人食指捧出了他的名作《相信未来》。单看诗题,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明亮坚韧,犹如灯塔。新时期诗歌中,类似闪闪发光的好诗题还有很多,如北岛的《我不相信》、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

要想让学生拟出好诗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找一本经典诗歌选集,先将诗题捂上,读完后自行拟题,再跟原题比照,细细揣摩作者为何那么拟题?苦心何在?妙处何在?写作课上,也要多做这样的练习和交流。长此以往,学生拟题功夫必能精进。

(二)巧化情思为意象

化无形为有形是诗艺重要一环。诗作者将无形的观念、思想、事物的本质规律或理性认知,转化为具体、直观、生动、个别的感性形象,情景交融形神契合。这种感性形象,中国古代文论称为“意象”。而用康德的话说,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

例如卞之琳名作《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此诗包含四意象:“桥上”、“楼上”、“明月”、“窗子”。诗人自陈,他是想借此诗探讨何为“相对”。“相对”,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但因诗人巧妙运用了意象组合,不仅使读者对大千世界的相对性有了生动鲜活、优美深刻的体悟,还打开了诸多别样解读的空间。这正是意象的独特魅力所在。

(三)大胆组合脱常俗

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诗歌语言是公认的最灵动、最富创造力的语言,这种创造力尤其体现在诗人对字词句的大胆组合上。在这方面,古诗里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妨随便择取二例。如南北朝时期陆凯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谁能想得到,春天竟能以“一枝”来计量?这般嫁接组合何其大胆清奇!再如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在“诗鬼”笔下 ,天可“踏”,云可“割”,当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新诗中,大胆组合脱常俗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紫色的灵魂”乍看很无理,细味却无比贴切,宛若这“紫色的灵魂”可捧触一般,与诗人那颗虔敬、沉哀、博大的感恩之心颇为契合。又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江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竟也有“美丽的”与否么?简直不通之至!但恰恰是这五字,恰切传递出诗人那种欲爱而不能的复杂微妙意绪。

(四)分行排列细斟酌

分行排列是诗歌外在形态最为显著的标志,也是一种饶有意趣的形式表达。来看这段话:“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这是什么呢?一张普普通通的留言条。但在美国诗人威廉斯笔下,它却变成了这样: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完全相同的内容,一字未易,仅仅是进行了一番分行排列,却摇身一变为一首诗,一首飘溢着淡淡的家的清馨、温情的好诗,够神奇吧?诗歌分行排列的魔力,于此可窥一斑。

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找些好诗,先取消分行,另纸重抄,自行分行断句后,再对照原诗,细细体悟原作者在分行上的苦衷与妙处。

(五)加法减法总相宜

诗艺中有两门特殊的“功夫”:一曰“加法”,一曰“减法”。何谓“加法”?指在须浓墨处,不惜泼墨如水。比如像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那种长江大河般的拳拳赤子情,诗行若单薄俭啬,定然难以表达到位,此时应取“加法”。何谓“减法”?指在宜简约处,则惜墨如金。如尼采《最亲的人》:“我不喜欢让最亲的人在我附近:/让他离开我高飞远行!/否则他怎能成为我的明星?——”。神完气足,三句足矣。再如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上发表后,震动整个诗坛,两句诗涵盖一代人。又如惠特曼《给老年》:“从你,我看到了那在入海处逐渐宏伟地扩大并展开的河口。”一句诗却包藏万千气象,简直可谓“少少”益善了。

(六)锤炼警句与诗眼

何谓“警句”、“诗眼”?即诗歌中那些高度凝聚作者情思的关键句子或词语。这样的文字常常自锤炼得来。古诗中炼字炼句的例子,我们耳熟能详者甚多,如“推敲”一词的由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敲定,等等。新诗有无“警句”、“诗眼”?需不需要锤炼?答案是肯定的。例子也很多。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这句洒脱通达的诗,甚至让当代作家史铁生想拿去作墓志铭,史铁生说:“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4]4再比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舒婷《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等等。可以说,这些名诗之所以为名诗,和上述警句、诗眼也大有关系。而它们的得来,往往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

(七)竖耳谛听辨杂音

诗歌写作教学中,还要格外强调语感的培养,要悉心引导学生养成竖耳谛听辨杂音的好习惯。请看下面这首短诗《麻雀》:

不要捉住了看——

惊恐的黑眼睛

扑扑狂跳的小心脏

远一些

是群神气的野孩子

会歪着脑袋瞅着你

再远些

那是乡村生活的

浅灰色顿号

此诗最末句若添一“的”字,改为“浅灰色的顿号”如何呢?表面看意思未变,但用心辨听这六字,就会感觉到,它们传递的节奏更像是逗号,而非顿号,就不能恰如其分地传达麻雀所带给平淡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活泼泼生趣,这个“的”字也因此而成为整首诗的一个多余杂音。

[1] [苏联]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玫瑰[M].戴骢,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2] 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 郭沫若.郭沫若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 史铁生.病隙碎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The Three-step Teaching of Poem Writing“Discovering-Construction-Expression”

TU M ing-qiu1,2(1.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230061,CHina;2.School of A rts,Beijing N orm 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The teaching of poem w riting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difficulty of composi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he p rocedure of teaching,if teachers can skillfully use the three-step method of“discovering-construction-exp ression”and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seize the key point of the threestep method,com bining w ith the visual imagery of the classic study,it can be effective in helping students acquire the w riting skill of poem s.

poem w riting;discovering;constructing;exp ression

G642.421;H193.6

A

1674-2273(2011)05-0125-04

2011-04-20

涂明求(1971-),男,安徽霍邱人,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博士生,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责任编辑 何旺生)

猜你喜欢
诗人诗歌教学
诗歌不除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