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运良
(徐州市贾汪区耿集中学 江苏 徐州 221126)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近几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投资也逐渐增大。江苏省政府对苏北农村义务教育更是如此,为我们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让我们相对比较偏僻的农村教育一下子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以及多媒体的应用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多媒体技术服务于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1)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2)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地结合,刺激多种感官,易于激发学生兴趣。(3)传输信息量大,可根据需要调节传递速度,以及操作的可重复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下面是我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生动、直观的演示,或者丰富多彩的图片和有启迪性的视频资料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转化为内心的求知欲,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必要时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然后进行探究。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探究学习法。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会大增。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主要从科学史实、化学家的贡献、小故事、图片以及剪辑影片、动画等方面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适时播放,丰富了表达方式,同时让教师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学生和关注学生,处理课堂生成问题。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三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开学初几节化学课上,我们可以播放四大发明图片及其解说、工业炼铁的影片片段、各种新型的材料并配以简单说明、生动有趣的实验片段等等,这样大容量的信息传递,对学生学习化学已经具有潜在的吸引力。这时候再加上简单而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做那个蜡烛燃烧产生子母焰的实验时,学生看完实验片断后,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欲望,再做演示实验或者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就非常感兴趣。
化学科学中还有许多微观知识,像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的构成等等。我们知道微观知识很抽象、难理解。例如,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间隙,等等这些知识,仅仅靠演示实验和空洞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让这部分抽象知识直观化、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这在以前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多媒体教学在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于实验,这里我要提一下,化学实验同样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很有魅力,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我认为,应该力争做好所有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但是有的老师认为实验太耗精力,也费时,组织不好的话会“显得很乱”,教学效果不好。其实,表面上看课堂纪律可能不太好,但是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探究,去完成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偶尔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生成问题,这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那些现象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论认识奠定基础。在做加热试管里的火柴头的实验时,就可以先做演示实验,然后再发挥多媒体的慢放功能,再现实验过程,学生会理解的更透彻,对爆炸的概念会有很深的认识。
在讲到给固体加热的操作中,可以播放试管口向上而导致的试管底部炸裂的视频资料;讲到实验室制取氧气,排水法收集后,要先把导管拿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而避免实际演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讲到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时,播放了错误操作所引起后果的动画,等等这些多媒体展示既能加深学生对这些实验正确操作的认识,又能理解错误操作导致的不良后果,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对于一些中下等学生来说,有些实验不太好理解,例如: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用向上排空气法还是向下排空气法,仅仅靠实验和讲解,很多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此时若配合多媒体,展示一下向上排空气的原理,做成能让学生“看到”的氧气或者二氧化碳气体,模拟展示空气是如何被向上排出去的,效果会好的多。
上文提过化学教学中的微观教学问题,更有必要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到微粒间有间隙的内容时,实验中,半玻璃管的水和半玻璃管的酒精混合后,颠倒数次后会有空隙出现,老师讲解再加上多媒体将微粒“放大”成可以看见的“大微粒”,学生亲眼看到微粒动起来,钻到对方的空隙里去,挤占了对方的空隙,从而真正理解微粒间有间隙。对于一些实验发生的比较迅速或者缓慢,例如:火柴头的爆炸和面粉的爆炸实验,就发生的很快,多媒体可以将它变慢;而像铁生锈那样的实验又太慢了,有时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它变快,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所以,我认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会更好。但是我们一定要要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千万不能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了省事通过播放影片取代实验教学,抑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中,有这样一个怪现象:许多中学生喜欢唱歌,成为“歌迷”等,但是很少能成为“学习迷”,除了它们存在一些认知不成熟的因素外,另一因素是明星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产生共鸣。而我们所学的知识呢?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相对独立性较强,并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又较少(与衣、食、住、行相关的知识多为有机化合物知识,而初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较少,而且大都在后面几章),这样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会慢慢衰减,最后感到索然无味。这也是学生感到前面的内容好学,越学越难的原因之一。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适量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等图片、视频,把化学知识拉进生活中去,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句话的涵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收留意收集报纸、刊物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报道或资料,剪辑下来,在相关章节适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用触目惊心的空气污染和水的污染的图片来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讲到”生铁和钢“时,播放1996年我国为纪念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而发行的邮票;讲到钢铁的锈蚀时,播放一艘锈迹斑斑的轮船(延伸出问题:如何防止生锈?),用城市霓虹灯夜景来理解稀有气体的用途等,既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又巩固了课本所学习的内容,同时激励学生立志用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另外,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爱国教育、科学的人生观教育,对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人生观很有帮助。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让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当然,这些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钻研业务,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业务能力,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