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鹤
(江西省吉水县白沙中学 江西 吉水 33161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化学课堂教学从最初的喧闹、盲从的课堂活动逐渐转变为注重实际、追求有效的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今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价值追求。那么,教师如何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此问题略谈一些看法。
所谓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为:①有效果。指教学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②有效率。教学活动本身也可看作是一种生产活动,教学投入的直接表现是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教学产出的直接表现是教学效果。③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教学有效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规定的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的学懂本节知识。如果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有效的教学必须是在有效目标的引领下实现的。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学,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无效教学。一节好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学情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是单纯的认知目标,而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定位,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效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全面,但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例如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既不可空洞无物,更不能牵强附会。它是一种隐性目标,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来培养,需要在化学教学活动的体验、内化中形成。这种长期的养成教育靠的就是在一堂堂课中,一个个活动中点点滴滴的积累。
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仅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现状进行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基于这样考虑的教学目标才可视为有效目标。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教学内容表现为知识陈旧、内容过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有些内容繁多,超出课标要求;还有的教学中采用了大量浮光掠影的课件,但对基础知识的传授很不到位,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要求,是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明确“教什么”、“不教什么”,任何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教学内容都应大刀阔斧地砍去或加以修改。例如,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中的课题1《燃烧和灭火》内容,我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把教材中的燃烧条件(2)氧气(或空气)改成助燃剂。这样一经修改,就把燃烧与第二单元中的“氧化反应”知识点科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因为燃烧的化学本质就是一种发光发热的激烈的氧化反应。把燃烧条件的“氧气”改成助燃剂,我认为更合理、更科学,这样可以使知识结构更加连贯统一。因为助燃剂不但包括氧气,还包括其他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尤其是那些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如氯气、高锰酸钾、高氯酸钾、氯酸钾、氧化铁等等。比如氢气除了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同样也可以在氯气中燃烧:H2+Cl2=2HCl,还有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这样一经修改,燃烧的概念也得到了深化与延伸,也使初中的化学知识与高中的化学知识得到了衔接。同样,任何有利于教学目标实施的内容也可以补充到教学中来。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知识应该深讲?哪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己学习?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例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一节的教学中,在探讨铁生锈的原因,金属腐蚀的条件时,我就适当地补充了铜生锈以及铝为什么不会生锈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比较,最后就很顺利地归纳总结出了金属腐蚀的三个条件,学生也明白了铁制品生锈的原因。而在下一节“金属资源保护”我就在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自己学习,因为学生知道了金属腐蚀的条件,自然就可以根据腐蚀的条件找到金属资源的保护和防护办法。为了巩固“金属腐蚀条件”的知识点,我只是在课后设计了一道有关金属腐蚀与防护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调整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充分体现。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有效地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在“原子的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中,与其用讲述法来笼统地描述,不如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更加直观。教师如能认真研讨,准确领悟教材,并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精选教学内容,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实施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就会使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可采用比较法,将已有概念与新概念进行比较(如原子与离子);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可采用实例法,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加以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 (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还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其过程(如电离)等。总之,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才干,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多问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在课堂活动与探究的演示实验里,我有意增加了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跟教材中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来作对比:一个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质量不相等,一个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相等。然后利用这两个表面上似乎相矛盾的实验结论,向学生提出问题:“是不是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就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如果遵守,那如何解释?”由于多数学生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前面所学的元素、原子等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来思考问题,所以争论、讨论就很激烈,但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自然地会把评判的目光投向老师。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及微观的角度来思考,并及时把握,灵活处理,并组织各小组派代表发言,相互补充,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碰撞。这样,在教师有效的组织教学和营造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就自然地投入到下面的教学内容中去。
作业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评估方法,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作业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实践中许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②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程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③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用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只要重视“练”,在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因此,成功的作业设计既能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要做到常教常新,反思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每节课都有其成功之处,也有疏漏和失误的地方。把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以供今后教学时参考;对疏漏和失误进行深刻分析,找出原因,避免以后再次出现。例如,所用的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度如何?有什么优点?什么环节需要改进?并最终形成新的课堂设计,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因此,通过有效教学就能逐步改变过去那种“教而不思,学而不进”的状况,使师生共同学会在反思中提高,在教研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