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继东
(江苏省如皋市桃园初中 江苏 如皋 226500)
近两年,我市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即大力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活动单就是在教师备课时,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学案,在课前分发到学生手中,然后让学生对照活动单通过活动尝试性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发现难点。同时通过学案导学,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习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活动,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多边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初中化学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通过课堂上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化学问题探究情境,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听、说、阅读、辩论、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述,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学习方法。因此现行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是起导学的作用。何谓“导学”?叶圣陶先生曾做过这样的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可见,“导学”就是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相机诱导,引发学生去主动探索,学会学习。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导学能够获得最佳效果呢?笔者作了如下探究:
所谓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活动单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因此在设计中要认识到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活动单中通过创设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注意,增强学习针对性,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由此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整个的学习活动起到积极的定向作用。如在讲化学式时可这样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这种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例如前面学过的H2、O2、H2O、CO2、H2O2等化学符号都是化学式,它们分别表示了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和过氧化氢等物质的组成。每种纯净物的组成都是固定的,所以表示每种纯净物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①化学式由什么组成?②纯净物的化学式有几种?从而激发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参与,寻找答案。
“温故而知新。”一切知识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有些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出的。运用复习旧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点,新知识学习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复习内容可以是上一节学过的,例如在学习了硫酸、盐酸的化学性质这一内容后,在复习酸的通性这节课之前,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即先完成与盐酸、稀硫酸进行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极相似,相似的原因是什么,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归纳得到它们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再如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可设计先让学生回忆初二物理课上学到的有关分子的性质,再通过讨论补充得到分子的其他有关性质。这样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的掌握便水到渠成,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获得新知识。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化学实验导入。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并且这种方式既直观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自发讨论学习。例如在进行浓硫酸的性质教学时,可先进行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白纸写字实验等现象非常明显的实验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让学生讨论。又如:在研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课本中“向小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但实际操作中不容易获得成功。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现问题。实验为什么不容易获得成功呢?学生就会去思考答案,原来增加的重力不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设计多种方案,有同学说用二氧化碳来吹肥皂泡,也有同学说向有点燃小蜡烛的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更有同学说把用空气吹的肥皂泡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还有的同学说用精密天平称二氧化碳质量等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可以有多条途径,再从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在活动单中设计出教师提供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产生矛盾,通过对矛盾的问题解决,认知冲突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面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在讲分子间有间隔时,我提出了100+100不等于200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然后提出在化学上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总的体积你知道是多少吗?100粒黄豆与100粒芝麻混合在一起时,总体积是两者体积之和吗?通过这些矛盾与已知的冲突问题的导入,学生都感到惊讶无比。就这样,学生很急于知道答案,思维便高度集中。
运用电教手段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并且采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使抽象的原理、概念会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记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蕴藏着微观奥秘的自然科学。宏观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变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抽象,初中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我们在做完电解水的实验后,利用Flash软件,模拟了一段水分子分解,氢、氧原子重新组合,最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动画,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帮助其学习掌握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根本区别。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科学,我们往往可以比较容易找到与知识相关的事例和日常现象。化学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这里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等等,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讲述导入,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当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认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本地的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情况,工业用水情况,水质污染情况及防治措施。这样,学生不仅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还增强了节约用水的意识。
实践证明,导入恰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感知的心弦,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预先精心设计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教学的导学策略还可以有很多,在日后的探索中,我们还需继续努力,探究出更为广泛的而又实用的导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