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2011-04-13 09:04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煎药经方熟地黄

马 婕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1130)

“经方”之名由来已久,最早对“经方”进行阐释的《汉书·艺文志》认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1]也就是说,凡是经过反复实践检验的有效的治疗方都可以称为经方,即验方。及至唐代,经方的含义己经有了医门经典的意味,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2]可见,孙氏“经方”的标准不是一般验方能够达到。随着时代的变迁,《伤寒杂病论》的学术地位渐高,书中方剂以其结构严谨、理法方药一脉贯通,以及历经千载实践验证的临床价值,而被中医学界公认为“经方”,所以目前所论经方专指《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其中《伤寒论》方113首,《金匮要略》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共计178方。经方由于疗效卓著,故广泛应用于临床,将现经方的疗效分析如下。

1 中药辨识和功效认识对疗效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草药被认识,逐渐纳入中药的体系中,丰富了中药的种类,提高了临床效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药物使用的混乱,而经方尤为突出。因经方年代久远,方中很多药物的名称虽然与现在一样,但很难说就是目前所用中药。仲景用药多从《本经》,经方中的常用药白术,《神农本草经》仅以“术”称之,从功效上看,也难以确定是今之白术还是苍术[3]。近代医家张山雷更是明确指出,《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的“术”并无苍术、白术之分[4]。所以,临床应用切不可望文生义。

此外,药物功效从古至今已有所变迁,有的功效被忽视了,而有的功效被逐渐认识或重视,而在某些经方中应用和强调的正是那些被忽略的功效,因而导致今人对经方理解的偏颇。如生姜,现代《中药学》教材谓其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5],未说明有通经脉、开血痹之功,而清代周岩认为生姜具有辛通之效,可以“通血痹”。《伤寒论》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是气营不足、寒袭在表之脉络所致,方中加重生姜的目的在于协助桂枝散寒通络。再如《金匮要略》的血痹重证,是气虚血弱、寒入络脉、血脉痹阻所致,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方中生姜重用至6两,倍于黄芪、桂枝、芍药用量,显然,生姜是方中主药,意在散寒、通络。此二证的病机为寒邪侵袭和络脉痹阻,且生姜必须重用才能通络。如果认识不到生姜的这些功效,就不能领会组方原理,如将生姜误作佐使药随意删减,却无法保证经方的临床疗效。所以,要准确地应用经方,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就应更深入广泛。

2 中药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经方的很多中药具有毒性或副作用,经炮制后可减轻或消除,如皂荚丸的皂荚“刮去皮,用酥炙”,大建中汤之蜀椒“去汗”,瓜蒂散之瓜蒂“熬黄”,蜘蛛散之蜘蛛“熬焦”,硝石矾石散之硝石、矾石“烧”等。如果在应用时没有充分认识到炮制的重要性,不但不能“治病”,而且会“致病”。所以,应用经方必须重视具有毒副作用药物的炮制。

一味中药有多种功效,炮制后往往可以强化某一方面的作用,而且不同的炮制作用也有差异。以甘草为例,甘草泻心汤、甘草汤、桔梗汤等用生品,用其清热解毒之效,防己黄芪汤、桂枝汤、麻黄汤、炙甘草汤、四逆汤等用炒品以甘温益气、健脾和中。应用经方,如不辨生熟,则疗效不佳。还有一些中药,后世逐渐创制了仲景时代所没有的炮制方式,如地黄,经方中只有生、干之分,而目前应用更广泛的是熟地黄。干地黄的炮制法是不加任何辅料的清蒸,熟地黄最常用的炮制法是加酒或与砂仁同蒸9次暴晒9次[6]。所以,三者皆养血,但生地黄性大寒而补血凉血,干地黄性寒而补血补肾,熟地黄性微温而补血补肾且补而不滞。因此,应用经方肾气丸时,用熟地黄代替干地黄能收到更好的疗效。由此可知,要准确地应用经方,必须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以及炮制后功效的变化。

3 中药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经方的剂型非常丰富,有汤、丸、散、酒、煎、导、熏、洗等,但是目前临床多用汤剂,而未根据病情之需灵活选择从而影响了经方的疗效。以薯蓣丸和大黄虫丸为例,前者主治虚劳诸不足兼有外感的病证,用丸剂且每日仅服1丸,意在缓图,恐骤补呆滞脾胃;后者主治虚劳而内有干血的病证,峻剂丸服,意在缓攻,使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如二方改为汤剂,则未领会仲景深意。所以,要准确地应用经方,必须仔细领会经方剂型选择的奥妙。

4 中药煎煮对疗效的影响

汤剂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对汤剂的煎煮历代都很重视,正如徐大椿所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具体而言,包括了溶剂、用具的选择,先煎、后下等。煎药的用具以砂罐为宜,不锈钢亦可,忌铁、铝、铜锅。煎药用水有普通水、潦水、泉水、井花水、浆水、甘澜水等,水的作用各有千秋,重要性不亚于方中药物。如泉水味甘性寒,利尿且养阴,用于心肺阴虚内热、小便短赤的百合地黄汤中;浆水味甘,性平微寒,清热解毒而调中开胃,用于治疗狐惑病脓已成、不欲饮食的赤小豆当归散中;甘澜水即普通水扬洒千遍,灵动通透,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浊,用于治疗水饮内停、欲作奔豚的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溶剂还有酒、醋、马通汁等。以酒为例,经方中称“白酒”,即今之米酒,其味辛、甘、苦,性温,具有通血脉、散寒气、行药势的功效,仲景用酒煎药,有用纯酒的也有水酒相混合的。用纯酒如治疗胸痹的栝蒌薤白白酒汤,用白酒温阳散寒,通阳行痹、助行药势,用水酒如治疗胞阻的芎归胶艾汤,用白酒助药势。可见仲景对煎药溶剂的重视。当然,受客观条件限制某些溶剂无法找到,如浆水,那么在用药之时要添加或是删去某些药物,以弥补溶剂在方中的功效。

至于煎药的过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经方都只煎煮1次,而目前由于药材资源有限而须煎煮2~3次,但可以选择性地在治疗一些急重症时遵从古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先煎后下的顺序古今相左,如茵陈蒿汤中的茵陈蒿强调先煮,而后世强调治疗黄疸时要后下,其实是茵陈蒿兼具利湿和退黄的功效,煎煮时间短则退黄作用强,煎煮时间长则利湿作用强,所以如何煎煮可根据治疗的需要来进行调整,而不必拘泥于古法。

5 中药剂量对疗效的影响

对经方有影响的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剂量。

经方剂量首先是剂量的换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经方所用的药物度量衡制多是汉制,与现代的度量衡制有很大差异,目前有经方1两相当于1.6g左右,或3g左右,或8g左右,或13.92g 左右,或6.96g 左右,或15.625g左右等观点。仝小林等[7]考历代研究文献,认为以15.625g为宜,并以此为本源剂量治疗2型糖尿病收效甚佳,并提出经方收效的关键是本源剂量的应用[8]。从这个剂量出发,经方单味药物的剂量较之今日偏大,但今日处方的药味数是经方的3倍以上,单剂处方总的剂量二者相差无几。

经方往往三五味药合用,单味药剂量的增减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作用的强弱,往往还会改变药物之间的相对剂量,从而影响整个复方的治疗方向。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此三方均有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但方中药物剂量却各不相同。小承气汤重用大黄,即大黄4两为主,枳实3枚为辅,厚朴2两为佐,主治阳明腑实、谵语潮热之证,目的在于攻下热结;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即厚朴8两为主,枳实5枚为辅,大黄4两为佐,主治气机阻滞、腹满痛秘之证,目的在于行气通便;厚朴大黄汤重用厚朴、大黄,即厚朴6两,大黄6两为主,枳实4枚为辅,主治支饮胸满、腹满便秘之证,目的在于开胸治饮。

由此可见,会用经方,光知晓药味组成是远远不够的。

[1]班固编撰,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41.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1.

[3]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7.

[4]叶显纯选编.本草经典补遗·本草正义[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7.578.

[5]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1.

[6]张丽萍,李军,等.熟地黄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17(2):69-71.

[7]仝小林.迷失的经方剂量[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12):4-6.

[8]仝小林,刘文科.经方本源剂量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2):696-698.

猜你喜欢
煎药经方熟地黄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傅青主女科》调经篇中白芍和熟地黄配伍浅析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为老父煎药(外三首)
熟地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熟地黄和茯苓对山茱萸中3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
经方治疗急症3例
如何计算煎药的时间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