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誉华
(邢台市人民医院,河北邢台054000)
鼻唇部软组织缺损是面部常见畸形,可严重影响患者容貌。目前常采用皮下组织蒂鼻唇沟皮瓣修复[1],但因该皮瓣包含深筋膜,供区损伤较重。2008~2010年,笔者采用含真皮下血管网真皮蒂鼻唇沟皮瓣修复鼻唇部软组织缺损43例,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86例鼻唇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6~68岁,平均38岁。其中鼻尖缺损19例,鼻翼缺损25例,鼻翼、鼻尖联合缺损17例,鼻翼沟缺损16例,上唇缺损9例。缺损原因:黑色素痣46例、瘢痕32例、炎性肉芽肿8例。病程3个月~32 a。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在全身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下行病变切除术,术后局部缺损面积为5 mm×7 mm ~10 mm×12 mm。A组采用含真皮下血管网真皮蒂鼻唇沟皮瓣进行修复。根据缺损部位,设计蒂在上方或下方长轴沿鼻唇沟走行方向的皮瓣,用甲紫液标记。蒂宽5~10 mm,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长宽比<3∶1。切开蒂部表皮层,向两侧锐性剥离真皮层,保持真皮组织及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形成含真皮下血管网真皮蒂。切开皮瓣的皮肤至皮下脂肪层,将皮瓣及蒂部一并掀起,创缘电凝止血。在创面与皮瓣蒂部间锐性剥离皮下组织,形成宽7~12 mm皮下隧道,以免压迫皮瓣蒂部,影响血运。皮瓣经皮下隧道无张力转移至缺损处,3-0丝线无张力缝合。B组采用传统皮下组织蒂鼻唇沟皮瓣[2]进行修复。两组供区均潜行分离后拉拢缝合。术后均用抗生素治疗5 d,6 d拆线。
1.3 观察指标 ①皮瓣成活率:术后皮瓣色泽正常,弹性良好,无水疱形成,切口对合整齐,边缘无红肿、渗出,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无色素沉着,瘢痕不明显,为皮瓣成活良好;皮瓣出现紫斑、水疱,切口边缘红肿,痂皮形成,术后延迟愈合,有色素沉着,早期瘢痕较明显,为皮瓣成活不良。②皮瓣消肿时间。③术后6个月隧道区组织臃肿发生情况:根据术后隧道区组织最高点较周围皮面隆凸程度判定,隆凸1~2 mm为轻度臃肿、2~4 mm为中度臃肿、>5 mm为重度臃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皮瓣成活良好42例,1例皮瓣远端发生淤血结痂,经换药后愈合,皮瓣完全成活率为97.67%;B组皮瓣成活良好41例,2例皮瓣边缘有水疱、淤斑,术后早期遗留色素沉着,皮瓣完全成活率为95.35%;两组皮瓣完全成活率比较,P >0.05。A 组术后皮瓣完全消肿时间为(5.14±1.44)d,B组为(9.23 ±1.81)d(P <0.01)。A 组术后无皮下隧道区臃肿者,B组皮下隧道区臃肿6例(P<0.05),其中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1例。
鼻唇沟区软组织血供丰富[3,4],主要供血动脉位置较恒定,在其下方外侧有面动脉、面横动脉分支供血,内侧有上唇动脉分支,上方有内眦动脉、眶下动脉分支进入,且相互吻合,于浅筋膜内构成皮下动脉网,再由皮下动脉网发出小动脉并逐级分支,相互吻合至浅层构成真皮下动脉网。
鼻唇沟皮瓣与鼻唇部相邻,颜色、质地与其相似,且有丰富的皮下血管网供血,临床广泛用其修复鼻唇部组织缺损[5,6]。传统皮下蒂鼻唇沟皮瓣是以皮下组织作为皮瓣的营养蒂,直达深筋膜,有时为确保皮瓣血供及进一步增加皮瓣松弛度,需切开深筋膜,于深筋膜下(肌肉浅层)适度分离,将深筋膜携带于皮瓣蒂内[7],再切开皮瓣皮肤层,沿深筋膜浅面进行适度剥离,掀起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覆盖鼻唇缺损部位。因其切取层次深,供区损伤严重,恢复慢;蒂部携带组织多,在隧道区易受压导致皮瓣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皮瓣淤血、肿胀,影响皮瓣成活,术后瘢痕明显,且常出现皮下隧道区臃肿畸形,影响手术效果,需二次修复治疗[8,9]。
本研究中,采用含真皮下血管网真皮蒂鼻唇沟皮瓣修复,其蒂部切取深度仅达脂肪组织浅层,切取位置表浅,供区损伤轻微,恢复快;以真皮组织及真皮下血管网为营养蒂,携带组织量少,转移灵活,皮下隧道通过性好,不易受压,皮瓣静脉回流好,蒂部组织肿胀轻微,消肿快,可有效避免皮下隧道区臃肿及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笔者体会,在该皮瓣的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设计皮瓣时确保切口缝合后位于鼻唇沟皱褶内,以使术后瘢痕不明显。②在形成真皮蒂时,供区保留皮片勿过薄,以中厚皮片为宜,剥离皮下时注意保持真皮下血管网的完整性。当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后,供区皮下组织适当拉拢缝合,局部无塌陷,保留的中厚皮片无张力缝合。③蒂部宽度取决于蒂部加皮瓣的总长度,蒂宽0.5 ~1.0 cm,长1.5 ~3.0 cm,长宽比例不超过3∶1。④皮瓣切取面积应略大于缺损创面,以免缝合时因皮瓣张力过大造成皮瓣缺血坏死。⑤转移皮瓣时要做到蒂部张力适中,不可因真皮组织蒂长度不够过度牵拉而影响皮瓣血运。
[1]Jachson IT.整形外科手术学(英文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41.
[2]邢书亮,贾万新,沈尊理.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部皮肤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601-1602.
[3]岳毅刚,李佩英,秦小云.鼻唇沟任意型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2,2(4):259-260.
[4]王鹏,赵丽.皮下蒂鼻唇沟皮瓣在面部急诊外伤修复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1):74.
[5]Parrett BM,Pribaz JJ.An algorithm for treatment of nasal defects[J].Clin Plast Surg,2009,36(3):407-420.
[6]沈頔,樊星,邢新,等.鼻唇沟皮下组织蒂皮瓣在上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185-187.
[7]朱飞,宁金龙,李小静.鼻唇沟“风筝”皮下蒂皮瓣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6,41(3)336-337.
[8]Romaní J,Yébenes M.Repair of surgical defects of the nasal pyramid[J].Actas Dermosifiliogr,2007,98(5):302-311.
[9]邵英,张舵,赵自然,等.侧鼻动脉为蒂的鼻唇沟皮瓣修复鼻缺损[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24(5):55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