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清
一部充满“为人”情怀的课程研究力作
高晓清
刘旭教授的专著《从知本到人本:我国大学课程研究范式变革》,很独特,不仅是因为它关注了“研究”和“范式”两个问题,还因为它的人文情怀:它关注大学课程研究中的终极目标——人及其发展。
确实,大学课程研究长期以来遵循着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正如作者所分析的,那是因为在科学的巨大威力下人们产生科学崇拜的一个结果。事实上,课程论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之前,虽已有一些对于课程问题的探讨或研究,但从整体上讲,大学课程研究包含在教育研究中,研究方法一般是以哲学思辨为主。在西方,直到19世纪末,课程研究都缺乏一种真正的范式。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是20世纪初的事情。其时,科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知识(理论)是被经验事实证明了的,因此它是确定的、可靠的。科学起于中立的、价值无涉的观察、实验和经验事实推导,因此它是客观的、实在的。科学是真理,因为它确定、可靠、客观、实在。科学的优点和它对人类的贡献所带来的美誉,使科学主宰了人们的思维,科学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各学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化”成为社会科学的理想。1918年,博比特(F.Bobbitt)出版《课程》这一被认为是课程研究专门化的里程碑式著作,就具有明显的“科学”色彩,为科学主义进入课程研究并继而促成课程研究知本范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出版更深化了课程研究的知本范式。
我国的大学,作为西学东渐的结果,最初引进的课程是出于实用的需要,于是实用性或工具性地对待科学主义和科学技术知识,拒绝对西方人文精神的接受,造成我国大学课程思维一开始就具有以科学知识为本的特征。尽管那一时期的北京大学,在对大学课程认识上已基本走出清末的“重术轻学”知识本位的范畴,但它对纯粹科学的重视,使得知识成为了课程思维的最本质的角色。课程思维中以知识为本位这一特征,正如专著中所指出的那样,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而进一步深化,以至形成了完整的知本研究范式。我国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政策,莫不以“科学技术、科学知识”为基本内核。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曾明确提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把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1977年9月,国家发出的《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这些国家政策引导着包括教育和课程在内的方方面面。与国家重视科学、重视知识的政策相一致,大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思维都十分重视科学和科学知识,只是不同的时期对科学知识重视的角度和全面性不一样而已。
显然,这种状态是很可怕的。作者指出:“在课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无疑是必要的,但课程作为用来促进人的发展的东西,是否只要有知识与技能就足够了呢?”作者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样一种以知识为本的课程研究范式,首先遮蔽了大学课程的为人性。作者认为,大学课程的根本特性就在于从人出发并根据人的发展逻辑展开又落脚于人的发展——即大学课程具有为了人的发展这样的目的性特性。其次加剧了大学课程价值的冲突。在作者看来,大学课程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有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这两种价值取向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冲突,而知识本位的出现或存在,使得人们在对待课程的价值取向上,更加莫衷一是,增加了协调课程价值取向关系的艰难性。第三,导致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阻断。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作者客观地分析到,大学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具有促进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根本使命;而大学生的素质是一个体、知、德、美多方面的综合体,只注意知识化的教育,是一种片面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要使教育成为教育,课程就必须要重视人。作者热切期待课程研究从知本范式到人本范式的变革。基于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深入细致的考察,作者提出我国大学课程人本研究范式的理想境界,即将“为人”作为大学课程的核心使命。为了实现这一核心使命,要求在大学课程目标、大学课程结构、大学课程实施过程、大学生素质评价等各方面进行研究,重视人的价值,确立人的地位,使大学课程成为“包涵价值、精神、知识、方法等要素在内的意义系统”,从而“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引导着大学生的意义生成和转换并逐渐成人”。这样,大学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的“跑道”,引领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应该说,刘旭教授的专著是一部系统、深刻和独到的难得之作。它从人的本质出发,分析教育的本质与使命;又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分析课程的本质与使命;然后回到人;它批判科学主义,但热爱科学精神,它本身就是一部体现科学精神的力作;它批判唯知识论,但决不轻视知识,它自身就是理性知识的体现。该专著以理性批判的态度,建构主义的文风,表达了教育的时代主题:即强烈的“为人”情怀。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