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越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读一本好书,如同品尝一杯浓茶,越品越有味道。盛新华教授的《逻辑的语言表达研究》一书就是这样一杯越品越有味道的浓茶,也是一桌用心制作的精神大餐。
积数十年教学与科研经验的盛新华教授,以她已有的《逻辑应用原理》、《逻辑与语言交际》、《公关语言艺术》等丰硕成果为基础,像蜜蜂一样,在浩瀚的书海中勤于采集“花粉”,精于“酿制”,终于使更精彩、更厚重的新著《逻辑的语言表达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得以问世。我作为她的同行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向她表示祝贺。
拜读盛新华教授的《研究》后,深感此书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可用“鲜活”、“充实”、“实用”、“适时”八个字来概括。
鲜活,这是作者思想流动的辩证本性的表现,是作者既注意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更注意从现实中吸取精华的表征。
《研究》一书鲜活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视角新颖。逻辑和语言是两门独立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学界已有学者对其联系与区别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如李先焜先生的《语言符号与逻辑》一书主要从宏观上论述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陈宗明先生的《逻辑与语言表达》一书主要论述词项、命题、非陈述句的逻辑问题,而盛新华先生的《研究》一书则从语言如何表达逻辑才是规范的和灵活的,并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对人们正确表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见,作者新颖的研究视角是很有价值的。
《研究》一书鲜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以鲜明的思想观点加上丰富多彩的案例而构成。思想观点鲜明,反映了作者研究功底的深厚,对逻辑和语言、逻辑和思维的关糸,洞若观火,心里明亮。书中的案例都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作者从报刊杂志书籍和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地用心搜集来的,有凭有据有理。因此,所用案例都带有鲜活的泥土气息,加上作者对这些材料认真梳理,明察善辨,精心归纳,从中概括出许多令人信服的新观点。如从经常见于报纸标题的词语多义特别是两个义项同现现象,概括出 “双指”和“返指”两种辞格,为辞格增添了新成员,既丰富了修辞格的内涵,又为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个概念的观点找到了有说服力的论据。
充实是指内容丰富、实实在在,事例能恰当地论证观点,观点能很好地统率事例。
根据我大略统计,全书共有553处以上的摘引,其中,用以论证作者思想观点的是481处,用以强化作者理论观点的是72处。两者的文字,加上对它内容的剖析,要占全书文字五分之三左右,由此形成一道内容充实、五彩缤纷的风景。
作者的思想观点构成《研究》的骨骼,作者采摘的案例构成《研究》的血肉。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会形成鲜活而又美丽的生命,才会吸引与打动读者。由于作者用心剪栽,《研究》一书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呈现给读者的不是骷髅,而是美人。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有固定的格式;而语言在表达逻辑时,常常不按逻辑规则出牌,而是争奇斗艳,出奇制胜,表现出极大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作者考虑到语言表达思维时必须兼顾规范和灵活,因此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的语言表达四章,都分别设立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两节。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作者在论述规范性的同时,均对语言表达中的不规范现象进行了详尽分析,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论述了如何将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与灵活性的语言表达区别开来,并从众多的实例中总结出灵活性语言表达的类别及理据,如词语在表达概念时,有“意指错位”、“拆词注义”、“拆字发挥”等六种超常变异手法。这样就让人们在用语言表达逻辑时有章可循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言的各种要素,使其充满生气,情趣盎然,且又实用。
《研究》一书的出版正逢其时,必将在教育部强调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去年年底,我从消息灵通的学者那里获悉:温家宝总理在教育部呈报给他的“十二五”计划草案作了批示:“我赞成逻辑思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予以重视。”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这是继毛泽东讲话之后,又一位国家领导人谈到逻辑的问题。全国的逻辑学者获悉这一信息后,无不欢欣鼓舞。
毛泽东是我国最高领导人中最有哲学头脑和最有逻辑修养的专家。他在上世纪50年代末对逻辑的评析以及“学点文法与逻辑”的号召,至今记忆犹新、如雷灌耳。自那以后,逻辑曾经鼎沸过也曾低落过,鼎沸到全国的大专院校都开设逻辑课,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介绍逻辑知识的内容,大批干部通过党校培训或自学逻辑,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但1966年以后沉寂了十多年,以致报章杂志书刊不讲逻辑的毛病俯拾即是。从1977年至今,逻辑教学与研究又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全国逻辑学者多次开会论证提高全民逻辑素质的必要性,各类逻辑书籍一出再出。现在,温家宝总理又亲自表态,要重视逻辑思维教育,并责成教育部予以落实。在这个大背景下,《研究》一书作为倡导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最新成果,必然会在“十二五”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机遇是专门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的。《研究》一书的作者正好获得了这次机遇,确实是对她苦心耕耘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