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辨证治疗

2011-04-13 06:06门学民门九章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肢端红肿双下肢

门学民,门九章

(1.大同市门氏中医脉管研究所,山西 大同 0370002; 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发病率日趋增高,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1]。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因素为高血脂、高血压及血液高凝集状态等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内膜下脂质沉积、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终导致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因此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遍及全身动脉及心、脑、肾等脏器[2-3]。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部位主要在髂股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股腘动脉,下肢动脉在本病中比例最高。

1 诊断

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仅表现为下肢略有无力感,趾(指)端皮肤苍白或略紫红,趾(指)甲增厚汗毛稀疏,肢端略觉怕冷,这些症状往往被患者和医生忽视,只有患者出现趾(指)端麻木疼痛,跛行甚至肢端坏疽才被确诊,因此给患者精神和肉体造成极大的痛苦。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潜在的动脉硬化闭塞症人群在增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本病致残率下降。根据1990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诊断标准”对于中后期患者极易做出明确诊断,对于早初期患者可结合血脂、血流变、心功能、眼底检查、主动脉造影以及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来协助诊断。

2 辨证论治

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脱疽”范畴,传统医学认为“瘀血内阻”是本病的病理特点,临床上也多以“活血化瘀”方剂为主,疗效确定,但对于本病的病机却众说纷纭。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变部位为四肢末端,中老年人阴阳气血渐虚,营阴亏虚则脏腑百脉、形体器官失养。阳气亏虚则无力推动、温煦气血以荣四末,致血行迟缓不畅而瘀。肢体血瘀,血流缓慢而不畅,又阻碍气的运行,形成气滞。气滞加重血瘀,血瘀又阻碍气机,二者恶性循环,从而使气血不通。气滞偏重则肢体麻木不舒,血瘀偏重则患处疼痛固定不移,血瘀又可引起津液运行不畅而见局部组织肿胀,最终形成以“气血瘀阻”为特点的实证表现。若患者素体阳虚则表现为四肢怕冷,疼痛剧烈,患处皮肤温度较低,肤色苍白,脉搏减弱或消失等“阳虚寒凝”的表现;若素体阴虚则表现为患肢烧灼样疼痛,喜凉恶热,皮肤温度大致正常,颜色紫红,患肢干燥脱屑或红肿灼热,溃面扩大,脓多黄稠腥臭,疼痛剧烈等“阴虚瘀热”的表现。笔者据此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病机概括为“以虚为本,以瘀为标,寒热为变”,并将本病分为气血瘀阻型、阳虚寒凝型、阴虚瘀热型三种证型。

2.1 气血瘀阻型

气血瘀阻型以肢端麻木或疼痛为主症。气血瘀阻、血行不畅则难以营养四末而出现皮肤粗糙、趾甲增厚、汗毛稀少脱落等缺血性症状,急行后局部缺血更甚以致跛行,休息后缓解。偏气滞者肢端皮肤苍白,偏血瘀者皮肤略紫绀。治以益气活血,方以自拟“活化汤”。

病例:张某,女性,61岁,2005年3月1日就诊。患者自述:双足怕凉1年,小腿困胀麻木,快步行走100 m即跛,足趾疼痛。查体:双下肢皮肤温度偏低,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右足趾甲粗糙增厚,第三趾趾端肿胀。脉沉,舌胖有齿痕。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双下肢腘动脉远端点状钙化斑形成。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脱疽气血瘀阻型。治疗予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用自拟“活化汤”,药物组成:黄芪 30 g,当归 30 g,川芎 12 g,丹参 30 g,赤芍 9 g,生白芍 30 g,红花 10 g,钩藤 15 g,地龙 9 g,生地 15 g,鸡血藤 15 g,三棱 9 g,莪术 9 g,土元 9 g。服药20剂后下肢困胀感略减轻,三趾端仍略肿,于上方中加薏苡仁30 g,益母草15 g继服。60剂后趾端肿胀及疼痛消失,下肢偶有困胀感。其后以上方隔日1剂,30剂后停药,患者下肢困胀感、跛行均消失。

2.2 阳虚寒凝型

阳虚寒凝型是以肢端怕冷,剧烈疼痛为主症。寒性凝滞收引与瘀血互结于肢端,使本已阻滞的脉络更加闭塞不通,表现为肢端缺血性表现加重,皮肤温度偏低,肤色苍白或青紫,肌肉萎缩,足背动脉搏动微弱或消失。寒凝日久,阳气更虚,肢端肌肉组织长期失养而干枯坏死,以冷痛为主者治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与“活化汤”交替服用。若趾端干枯坏死,无分泌物或少量分泌物,无红肿者治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方以“阳和汤”加减与“活化汤”交替服用。

病例:毛某,男性,74岁,2003年9月1日就诊。患者自述:40余天前行走突觉右足疼痛,休息后缓解,10 d后双下肢冷痛加剧,难以行走,服用多种止痛药亦难缓解。查体:双下肢皮温低,双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均未触及。右足趾皮温极低,足大趾、二趾及小趾颜色青紫,足大趾内侧有一瘀斑,未发现分泌物。脉弦紧,舌淡少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双侧股动脉以下散在粥样斑块回声,右腘动脉充盈欠佳,血流缓慢,足背动脉血流显示不清。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阳虚寒凝型。治疗予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与活化汤(药物见上)交替服用,当归四逆汤加味药物组成如下:当归 20 g,桂枝 12 g,生白芍 20 g,细辛 4 g,通草 9 g,炙甘草 6 g,熟附子 6 g,鸡血藤 12 g,红枣 4枚。服上方16剂后双下肢冷痛略有缓解,但右足大趾、二趾及小趾颜色渐黑,大趾跖趾关节处破溃,有少许分泌物,局部无红肿。继服30剂后疼痛缓解,夜间已可睡眠,足部皮肤大量脱屑,右足大趾、二趾及小趾干枯如炭。患者寒凝日久阳气更虚,溃破日久营血亦虚,当治以温阳散寒、活血化瘀。方用阳和汤加减与活化汤交替服用。阳和汤方:熟地30 g,肉桂3 g,鹿角胶 10 g,白芥子 6 g,炮姜 3 g,生甘草 6 g,黄芪30 g,当归15 g。患者交替服用此二方百余剂,右足大趾、二趾及小趾相继从跖趾关节处脱落,溃处愈合。

2.3 阴虚瘀热型

阴虚瘀热型是以肢端红肿溃烂为主症。瘀热互结煎灼津液,可见患肢皮肤紫红干燥,光剥脱屑,趾端红肿破溃。热瘀久则肉腐,肉腐则成脓,局部溃口渐大,腐肉恶臭,脓液黄稠,疼痛难忍,甚则伴有发热寒战,谵语等全身症状。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方以“四妙勇安汤”加味与“活化汤”交替服用。

病例:杨某,男性,60岁,2005年5月27日就诊。患者自述:右足疼痛4个月,足二、三趾破溃40余天,疼痛剧烈难以行走。查体:右足皮肤紫红,脱屑干裂,二、三趾已干黑,跖趾关节周围红肿,皮肤温度略高,挤压有黄稠脓性分泌物,味臭。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均未触及。脉弦数,舌红苔薄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右下肢股腘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并血栓形成,右股深动脉管腔狭窄。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属阴虚瘀热型。治疗予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方以四妙勇安汤加味与活化汤交替服用。四妙勇安汤加味药物组成:金银花30 g,元参30 g,当归30 g,生甘草9 g,公英15 g,黄芪30 g。服药20剂患者疼痛依旧,溃处红肿,脓血较多。上方金银花与元参均加至90 g,活化汤中加入金银花30 g,公英20 g,薏苡仁30 g,益母草20 g。继服20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溃处脓液减少。患者服药200余剂后足二、三趾从跖趾关节处脱落,溃处愈合,疼痛基本消失。

3 结 语

近年来动脉硬化闭塞症逐渐成为周围血管病中的高发病,本病病程长,危害大,预后差,症状多变且常夹杂他病,证型复杂难以明辨,因此掌握其病机规律进行治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总结出本病因“虚”而致“瘀”的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气血瘀阻”为特点的本症,“寒化”、“热化”两种变症,并以此指导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不难看出,临证中此病在寒热变化的基础上往往内有痰饮水湿之邪,外有六淫之邪为乱,使病情更为复杂,故应灵活施辨以求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1]鲁东志,荣文平,周涛,等.黄芪通脉合剂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9):241-246.

[2]栗清亮.中医辨证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硬化症238例[J].四川中医,2006,19(11);16-19.

[3]张桂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闭塞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5,16(5):8-11.

猜你喜欢
肢端红肿双下肢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肢端肥大症并发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肢端肥大症患者糖代谢异常和相关指标分析
肢端肥大症与高血压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乳房红肿可预防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躲避蚊子有方法
请您诊断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