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杂志》与专业理性的新闻学研究传统

2011-04-13 05:37谢鼎新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学报纸

谢鼎新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东方杂志》与专业理性的新闻学研究传统

谢鼎新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从学术史视角考察,中国的新闻学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向外转”:以关注新闻的社会政治功用为中心,并渐成为主导方面;另一个“向内转”,即探讨新闻本体的专业理性传统,于新闻学科建设而言具有基础意义。《东方杂志》中的新闻学研究可作为后者的代表。该刊相关文献的研究涉及新闻学科中的报刊、广播电视、各国新闻事业、新闻教育等众多方面,在新闻学研究的材料、原理、问题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积累。

新闻学;专业理性;东方杂志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被视为中国现代新闻学的开启。对新闻学研究演变的考察可以发现,其研究路径与社会变迁和新闻事业自身发展密切关联,并形成“内、外”两种取向。20世纪中国社会的跌宕起伏,经历种种军事斗争、政治运动的洗礼,新闻学研究也呈现一种激进粗犷的战斗风格,以“向外转”为取向,以关注新闻的社会政治功用为中心,立场鲜明,紧扣时代,叙事宏大,并渐成为研究的主导方面;而与此同时,新闻学研究也始终存在“向内转”的取向,即探讨新闻本体的专业理性传统,以分析把握新闻知识生成和学理逻辑为重点,体现一种平和细腻的学术品格。虽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和场合,这种专业理性研究的传统不在前台,有时甚至被忽略、抑制,但是它对新闻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功不可没,《东方杂志》中的新闻学研究可视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东方杂志》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于 1904年 3月,至 1948年 12月停刊,共出 44卷、816期。该刊为集时事、社科、学术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杂志,享有“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杂志界的重镇”等美称,为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对于新闻学而言,《东方杂志》更是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上海报纸小史》、《新闻学大意》等新闻史论奠基之作,都是依托该刊提供的学术平台得以问世。徐宝璜、戈公振、邵飘萍、任白涛、马星野等一批新闻学开拓者,均在该刊发表过研究成果。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东方杂志》涉及新闻学领域的文章有六十余篇,内容涵盖范围广泛,有报纸杂志的相关论述,又有广播电视的知识介绍;有新闻理论、业务的阐释,又有新闻记者的人物传记介绍等等,这些文献资料构成了中国新闻传播的学术积累基础的重要方面,彰显了专业理性的新闻学研究传统。

一、关于报刊的研究

(一)报刊史研究。中国最早的新闻史研究论著即发表在《东方杂志》上。1917年,地方志专家姚公鹤撰写的《上海报纸小史》长文在《东方杂志》上连载,并收入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闲话》一书中。这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史研究专著。姚氏认为:“报纸滥觞于邸钞,邸钞原始于时政记及起居注,为专门政治上传达消息之用,与书籍自印板而后,公诸社会,其效用尤各别也。”姚氏探讨了上海报纸在全国最为发达的原因,将其解释为三点:一为历史上的地位,上海报是全国的先导;二是交通上的地位,上海水路交汇,传达消息灵便;三是大商埠的地位,上海为全国视线所集。“惟以上三者,第一层取得之历史资格,则上海各报,其初由外人创办,即第二层、第三层之交通商埠,亦何一非外人经营有效之后,而吾国入席其势以谋发展着。”①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东方杂志》第 14卷第 6号。这种由现象、材料、观点结合的探讨,在新闻史研究中具有方法论意义。

中国报刊历史相对久远,在《东方杂志》上,对中国古代报刊的研究也颇丰富。第 15卷第 10号发表的仌絃《报话》一文认为:“溯古而求,今日吾人差可认为类于报纸者,当以罗马之《每日大事记》(Roman Acta Diurna)及中国之《京钞》为最早。”其后还从比较的视野出发,分析了各自的内容特点:“《每日大事记》在古罗马为一种简短公布,中载战讯选举游艺或在及宗教仪式等。……中国之《京钞》或称《邸钞》,外人目之曰Peking Gazette。第载朝谕官事,唐时 (纪元六一八至九○五年)已有之。尤有月刊京报者,二十四页之黄皮书也。”中国著名现代作家、教育家台静农的《南宋小报》则指出“中国旧日所谓邸报者,盖始于唐代”,同时又对戈公振的“汉代说”提出了质疑:“戈公振氏中国报学史,因汉代有邸驿以为尔时已有邸报,出于推想,尚待史实之证明。”此观点已被当今新闻史学界广泛认同。台静农认为,南宋小报“其消息得自于探访,其事实复不尽属子虚,且系私人经营,迥异于官报。观其性质,实近世报章之先导。”同时指出“顾吾国近世报章,直受西洋影响,非承前代小报之绪”,“此于吾国报学史上,亦一有趣味之问题”②台静农:《南宋小报》,《东方杂志》第 39卷第 14号。。这种观点也比较公允。

(二)报刊作用研究。近代中国贫弱与社会闭塞互为因果,而报刊作为传播媒介,对于改变这一状况扮演着重要地位,因此,报刊的社会功用是新闻学研究非常关注的议题。《论报馆之有益于国》一文指出:“国民智则强,国民愚则弱。国民之智,何以智?国民之愚,何以愚?无他,有报馆则民智,无报馆则民愚。”③录自《新闻报》:《论报馆之有益于国》,《东方杂志》第 2卷第 4号。并且举例说明泰西 19世纪以前“民之固塞”、“民之僻陋”如“中国今日之民也”,而“自报馆盛行”后“民智大开,富强无匹”,故得出结论“报馆乃起衰振懦之猛剂,拯危救亡之良方矣”。认为报馆是一个国家的耳目代表,若是一个人的话有耳目就灵明,无耳目就冥闷,一个人冥闷的话那也只是个人的冥闷,但是一个国家冥闷的话,整个国家的人民都要受其害了。可见报馆的权利巨大,从西方各国的实例就能证明,政府只有与报馆保持亲密关系并且“尊重之、保护之、津贴之、优待之”,才能“开民智”、“富强政府”。作者指出,“二十世纪以后之世界,非枪缴之世界,而报馆之世界也”,故“政府欲图存于二十世纪,惟有竭力提倡报馆乃为自强之急策”。该全文为转载之文,其文风和主张与梁启超相似,慷慨激昂,体现了有识之士试图依靠报纸救国的热忱。

(三)报刊编辑研究。著名的新闻学者任白涛和戈公振从不同方面就编辑问题先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任白涛在《地方报之编辑》一文中,强调新闻地方性的问题:“今日我国之地方报,大都滥载中央或全国或世界各地之记事,鲜有以地方为本位者。”④任白涛:《地方报之编辑》,《东方杂志》第 18卷第 17号。他认为地方城镇之报纸与都会报纸不同,都会报纸的编辑方针必须对照全国造成一种“国民的报纸”,而地方城市报纸的编辑方针则不可脱离“地方的”范围以外。作者列举了地方报在收集材料方面与都会报纸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评论和记载这两项,并分别论述所包含的细项内容。这些对如何保持特色、经营好地方媒体不无启示。戈公振在《报馆剪报室之研究》中认为,“我国人对于新闻无兴味,对于国外之新闻尤甚,则一事之突然而起,虽报纸累日连篇以载之,而阅者常不知其原因之所在,是皆平日无预备,临时无参考之故也。”“由此剪报,早于平日预为储蓄,则纲举目张,一检既得。”⑤戈公振:《报馆剪报室之研究》,《东方杂志》第 22卷第 16号。因此报馆创办剪报室尤为重要,对报纸的编辑大有帮助。文中介绍欧美各国剪报室的运作,指出我国报馆限于经济这方面薄弱,需要改变。媒介竞争,内容为王,资料基础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变的主题。

二、关于广播、电视的研究

1920年 11月 2日,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美国匹兹堡的 KDKA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当无线广播还在试验阶段的时候,1920年 8月,《东方杂志》即将其介绍给中国读者,并预言了无线广播在传播音乐和新闻方面的优点:“晚间八时半,为人民音乐跳舞之时间。可由中央无线电局于此时自无线电传出音乐。则跳舞之家,但将受音机开动,音乐立时大作。跳舞者可以应声而舞。不必更雇音乐班矣。”同时“于晨间由中央无线电局将是日所得新闻,发出报告。则家家仅须开动受音机即可亲聆新闻,且可于早餐时且食且听之,较诸披阅报章,便利多矣。”①《无线电传达音乐及新闻》,《东方杂志》第 17卷第 15号。文中还配有“无线电受音机”照片,为国人对广播新媒体的认知,起到眼见为实的效果。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马星野则发表了《世界无线电广播事业之鸟瞰》长文,对世界范围内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总的概括。文中把无电线广播的发明视作继文字语言、印刷术的又一大文明,认为“对于中国,在文化上、教育上、政治上,无线电的功用,是不可限制的”。故作者希望通过对“欧美各国现行无线电播音制度、节目内容、政府态度等等,作个简明之叙述,使因此激励中国智识界对这个新文明利器之兴趣,从而改善及推进中国的广播事业”。作者将世界无线电广播制度归于两类,即私营和公营。私营的极端例子乃是美国,公营的极端例子乃是德国与苏联。在这两者之间,而也可以并入公营制度的则有英国式的半官专营制及中国的公营私营并存制。文章详细比较分析了欧洲和美国无线电广播事业各自特点,认为:欧洲播音的节目质量较佳,水准较高。而美国电台的目的在于取悦于听众,迎合大多数人的爱好,故知识水平不高,同时也提及“因为欧洲无线电广播没有竞争,致技术上之改进,不若美国之迅速”等等。②马星野:《世界无线电广播事业之鸟瞰》,《东方杂志》第 33卷第 1号。文章资料丰富,视野开阔,对于发展中的世界无线电广播事业分析透彻。

1926年,英国科学家“电视之父”贝尔德用扫描盘,完成了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及播送。当时刚毕业于东南大学的沈嘉瑞,于 1927年《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美国电视试验之成功》一文,最早向国人传递了有关电视的信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里的贝尔实验室,发明这种电视的仪器。今年四月七日第一次公开试验,竟然成功将华盛顿与纽约间二百多里的距离,完全打破,使人类逐渐接近,减少许多因距离而发生的隔膜。这是科学研究的贡献,征服自然的成绩,在人类文化史中,诚有莫大的光荣。”③沈嘉瑞:《美国电视试验之成功》,《东方杂志》第 24卷第 17号。1930年,周惠久在《电视及其新进步》中,给电视作了如下阐释:“什么是‘电视’?任何人都知道用电传达语言便叫‘电话’,那么同样,用电传达活动的景像便叫‘电视’”。“电视机已不仅是实验室里的试验器,却已成为市上的商品,电视也不仅是科学家独得欣赏的玩意,实已成了公众的娱乐品。”④周惠久:《电视及其进步》,《东方杂志》第 27卷第 13号。此时电视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东方杂志》及时地向国人介绍这一新媒体的发展动态。

三、欧美各国新闻事业研究

了解世界一直是近现代中国先觉者的追求,《东方杂志》从创刊起,就带着向国人灌输世界知识的明确意图,这其中也包括对外国新闻事业的研究。刊登于第 15卷第 3号的愈之的《欧美新闻事业概况》一文,就当时各国新闻事业作了较为充分地研究。全文分两次连载,上篇为概论,分别论述了“近世新闻纸之地位”、“新闻之搜集及编辑法”、“新闻通讯社之组织”、“新闻纸之营业”四个部分,下篇为欧美各国之新闻事业,主要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俄国、美国这七个国家。文章认为,“伦敦为英国新闻界之中心,抑亦世界新闻界之中心也。凡国际事件,及各国国内发生之事故,一经伦敦报纸揭载,即足引起普世之注意。其中能执世界新闻界之牛耳者,尤以泰晤士报为最。”而法国新闻事业则以巴黎为最发达,“然各报纸多贫困不能自立,须仰局外之赡给。其结果则皆成为私人或政党之机关报。其中立不倚卓有价值之报纸,则不数观焉”。在德国,“德京柏林发行新闻纸之多,足为欧洲诸国之冠。无论何种政党团体,在柏林皆有机关报多种。其中销行最广者,曰《柏林日报》,为温和自由党机关报”。文中提到俄国人思想虽然最为发达,“惟昔时专制君主,多以钳制言论为事,故新闻事业进步较缓”。美国的新闻事业较其他各国,更为发达。“美国出版新闻纸甚多,故其排挤竞争亦较烈。各报纸为营业竞争之故,多不惜支出巨款,以求新闻之改良进步,故其新闻纸,非有大资本,必不能支持至久也”。⑤愈之:《欧美新闻事业概况》,《东方杂志》第 15卷第 3号。

《东方杂志》驻德记者冯列山对欧美新闻事业也有过系统的研究。冯列山 192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32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在慕尼黑大学获新闻学博士学位。他在《东方杂志》撰有《英国的报纸概观》(第 32卷第 8号)、《美国新闻事业的研究 》(第 32卷第 11号)、《法国新闻事业的现状 》(第 32卷第 13号)、《德国新闻纸的研究》(第 32卷第 22号)等文。他在《美国新闻业的研究》中认为“美国的报纸,正同美国的工业一样,是这个时代的宠儿。它不但是已经追上了欧洲,以报纸业的发达夸耀全世界,甚至于连守旧的国家像英国一样,也不能不放弃原有的成见,尽量美国化。”文中提到:“美国报纸销售的方法,大众报纸,特别是图画日报,大部分都由报贩在街头上兜售。至于其余各报,尤其是纽约以外的报纸,多半都有固定的定户。”且美国报纸营业上的收入,并不是依靠读者,大部分都来自于广告。①冯列山:《美国新闻事业的研究》,《东方杂志》第 32卷第 11号。

四、新闻理论研究

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专门的学科专著的问世,是一门学科建立的一个重要指标。1919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徐宝璜的《新闻学》,蔡元培称其为“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②蔡元培:《新闻学》蔡序,余家宏等编注:《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7年版,第 276页。该书原名《新闻学大意》,最早在 1918年《东方杂志》15卷 9至 11期上分期连载,后修定为《新闻学》。《新闻学大意》系统论述了新闻学的原理、知识和技能,具有一门学科的概论或通论性质。具体内容有:新闻学之性质与重要、新闻纸之职务、新闻之定义、新闻之精采、新闻之价值、新闻之采集、新闻之编辑、新闻之题目、新闻纸之社论、新闻纸之广告、新闻社之组织、新闻社之设备、新闻纸之销路、通信社之组织。作者提出并论述了新闻学科的基本范畴,对新闻的定义、新闻学的性质、新闻价值等新闻学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在中国新闻研究史上首次进行了阐发。如新闻的定义:“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新闻者,乃大多数阅报人所注意之最近发生之事也。”作者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新闻价值”进行了论述,认为它关系到“是否为多数阅读者注意之标准”、“注意人数与注意程度深浅之问题”,指出新闻价值与“著名人物之姓名”、“事情之稀奇”、“人命之损失”、“财产之损失”、“著名机关之名称”、“动人情感之事”、“关系阅者之事”等因素密切关联。③徐宝璜:《新闻学大意》,《东方杂志》第 15卷第 9号。这些命题及有关的论述,一方面确定了新闻学的核心概念和术语,勾勒出新闻学研究的范围和式样,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的新闻学研究留有一定的阐释的空间与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新闻学研究得以更加完备。徐宝璜的新闻学研究架构,采取由先介绍原理与后分析实务,理论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相融通的方式,其理论阐释框架体现了新闻的学科特点,又契合中国人实用理性思维的表达习惯,对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形态和走向产生一种范式般的影响。

五、新闻记者与报人研究

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我国最早的新闻通讯记者黄远生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结合自身经历阐释了记者职业素养和技能,即著名的“四能”说。他认为:“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谈,是为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④远生:《忏悔录》,《东方杂志》第 12卷第 11号。另一著名记者邵飘萍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希望通过大学开设新闻学科来培养新闻记者的素能,认为作为一种职业途径,要达到“斯学高深之程度,自非在大学中研究不可。且理想的新闻记者必须政治经济社会诸学皆有甚深之研究,此外尤当有一二专门学科与夫三国以上之言文,再加以多年之实地经验,则庶几乎可与世界名记者相伯仲。”⑤飘萍:《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东方杂志》第 21卷第 6号。

《东方杂志》还发表了一些介绍新闻界人物的文章。陈与龄在《林白水先生传略》中,对著名报人林白水(1873-1926)生平及报业生涯做了介绍。林白水曾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兼学新闻,主编过《中国白话报》、《社会日报》等,1926年,因文字之祸,被军阀张宗昌枪杀。文章提到:“白水既长于文言,复精白话,朗畅曲达,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其见诸报章者,每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及于政局,针针见血,物无遁形。北平之中央公园,夏日晚凉,游人手报纸而诵者,皆《社会日报》也,即平日不喜白话文者,亦独于白水之白话文重视之。”作者对林白水给予了高度评价:“世之知白水者,喜其能文章而已。此不足以尽白水也。”认为他心情耿直,仗义执言“至死不劫于权贵势。噫!亦人杰矣哉!”⑥陈与龄:《林白水先生传略》,《东方杂志》第 32卷第 13号。

《东方杂志》对新闻界人物的关注并不局限于国内。英国现代报业奠基人、《泰晤士报》社长诺斯克里甫(Northcliffe,或译为北岩、诺士克立夫)曾于 1921年来华访问,国内对其关注日渐增多,《东方杂志》也有相关介绍。《新闻大王诺斯克里甫勋爵》一文中表示:“其为人多才能,富活动力,见识尤为超卓,能熟察公众之要求,而预为鼓吹,努力为公善扑减公恶。虽以一人敌世界而不辞。故今日泰晤士报,掌英国无上之权威。凡有不纳其忠告之政府,不问何党何派,孰居首相,未有不受其沿革之批评者。世人谓英国之势力,从前分为国王上议院下议院三部,今则成为国王上下议院与诺斯克里甫对峙之势。非过言也。”①《新闻大王诺斯克里甫勋爵》,《东方杂志》第 17卷第 4号。除了文字内容杂志同时还配有人物照片。在《介绍世界最著名之新闻家诺士克立夫》②陈溥贤:《介绍世界最著名之新闻家诺士克立夫》,《东方杂志》第 18卷第 23号。一文中 (翻译不统一),对诺氏掌管的《泰晤士报》、《每日邮报》、《晚报》等报纸的运作有详细介绍。

19世纪 30年代,美国廉价报纸兴起,这类报纸与之前的政党报纸办报理念不同,走的是大众化的经营路线。《东方杂志》发表了《美国新闻家般纳德氏》,并介绍了《希拉德报》,即现在人们熟悉的美国新闻史中的班内特 (Bennet)与《先驱报》(The Herald)。廉价报纸喜好煽情炒作,文章提到一个案例:“某星期一日之晨,希拉德报刊一新闻,用大号字排印。其中谓昨日中央公园动物陈列所中,有猛兽多头,破槛逃逸。公园中游客被害者五十人。出公园后,纷纷向街道鼠逸。现虽由当道派兵队数千人,分头捕捉,然尚有多数猛兽,在街道鼠散云。此项纪事,占一大张。于是纽约人民,大为惊惶,为父母者,多不敢令其子女入学,恐在街中,为猛虎狰狮所伤。其有事拟外出者,亦多不敢出家门一步。”③《美国新闻家般纳德氏》,《东方杂志》第 16卷第 1号。文章提到该新闻后来发现只是虚构,目的为了提醒动物园修理槛笼,但其引起的反响非同一般,也令国人了解到西方此等新闻的存在。

六、新闻学科教育研究

新闻学科教育关系到新闻人才的培养,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新闻研究者所关注。王璋在《为今日报界进一言》一文中引用英国著名记者列特氏的名言“世界失败之记者,皆因缺乏新闻专门之教育与组织上之练习所致也”来说明新闻学研究的必要。作者认为,“报纸之编辑,与名山之著作不同也。阅报者之情状,与读书者之心理不同也。报社之经营,与他种之营业亦不同也。必如何乃为优良之报纸,必如何可得优良报纸之材料,用何种编辑之法,方可言满天下无口过,以利国而福民。用何种经理之法,方可使社内与社外,交有利益。且报纸发达之国家,其报社组织之内容与成败利钝之沿革,又如何乃可洞悉底蕴,俾资考鑑,此专门新闻学科有不容不研究者也。”④王璋:《为今日报界进一言》,《东方杂志》第 16卷第 5号。邵飘萍发表在《东方杂志》上的《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一文,明确地将“新闻学应列为普通学科”作为副标题。文章开篇中就指出,“新闻与社会及政治关系之重要,已为世界各国之所公认,然以之列为一种学科而加以研究者,犹属近代之事,其尚为完全脱离幼稚之境域,殆可谓为当然者也。”邵氏认为社会的进步与新闻业的发展互为因果,而“以我国之社会,欲以新闻记者为职业,乃有时较他国为难。盖我国之各方面,固未认识新闻记者之地位为如何尊严,政府中人殆尤甚也。欲救其弊,知非提倡新闻学不可矣。”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新闻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之有新闻学,始于一二海外学子之编译,多注重于说明新闻之原理,而方法则较少焉。”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探究新闻的方法必定有所不同编译之书,“仅供有新闻兴味者之参考而已,未有集多数学子以讲授研究者”。指出,“以现在之趋势言之,各公私大学之有文科者,殆皆有添设新闻学之望,而感其缺乏者则为教授之人才。以愚个人之私见,新闻与人生之关系,既如此其密切,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⑤飘萍:《我国新闻学进步之趋势》,《东方杂志》第 21卷第 6号。以上研究是比较早地关注到新闻教育问题,就新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此外,《东方杂志》中还有诸多宣传、广告方面的研究文章。如马星野的《国际通讯网与国际宣传》(第33卷第 17号)、曹锡珍的《论战时宣传》(第 40卷第 19号)、余协中的《宣传的过去与将来》(第 40卷第 21号)、师泉的《广告心理学概论》(第 21卷第 21号)及《广告与道德》(未署名,第 16卷第 2号)等等。

七、《东方杂志》的新闻学研究特点

(一)研究广泛,在资料、原理、问题域等方面有探索性的积累

在研究媒介对象方面,《东方杂志》中的文本触及的不仅是已为人们所熟知的报纸媒体,对广播电视、通讯社也有所涉及,还有广告、出版等的相关论述。在学科内容体系结构方面,有关新闻学科的历史、理论、实务都有过论述,这其中有对国外新闻事业的研究、对中国新闻现状的思考,有宏观的新闻传播体制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有具体的人物介绍,编辑探讨,等等。上述研究,为新闻立学在资料、原理、观点、问题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积累,如中国最早的“邸报”产生于汉代还是唐代的研究,世界各国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演变等等,使得后来的相关研究成为有水之源,同时,也构成了一种“层累”学术关系。作为新闻学领域中各个研究方向的开拓者,这些研究显现了充分的张力,吸引后续的研究跟进,共同建构起新闻的学术空间。

(二)研究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初步确立了学科理论的框架

学术研究水平与研究者素质密切相关。《东方杂志》所处的时代的新闻学研究整体上还没有大面积铺开,属精英先期探索时期。其新闻学研究者的主体构成可分两类:一是具有留学经历的新闻专业人员,他们既受过正规院校教育的熏陶,又有一定新闻实践经历,如徐宝璜、戈公振、邵飘萍、任白涛、马星野、冯列山等。另一类属相关专业的专家,如姚公鹤、台静农等,作为“票友”,他们的研究视野延伸到新闻学领域,其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论证阐释方式,有想象力和启发性,增添了新闻的学术含量。有关广播电视的体制探讨、上海报业繁荣探析,以及“顾吾国近世报章,直受西洋影响,非承前代小报之绪”(台静农)的观点,无不充满着学术意味。《东方杂志》有关新闻理论、新闻史等的研究成果,具有学科的开创价值和奠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中国新闻学的范式。

(三)研究旨趣以问题的内部探寻为出发点,体现自由主义的学术立场

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自由主义从一种社会政治理论,演变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19世纪后期自由主义被介绍到中国,经过西学东渐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自由主义在中国形成一种思潮,并影响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学术主张和精神气质。

《东方杂志》不同于政党性、同仁性的报刊,该刊编者屡次声明他们的宗旨就是要使《东方杂志》成为一个“古今上下”派,遵守兼容并包的原则,思想多元的办刊理念,其所蕴含的就是一种宽容、专业、理性的自由主义精神。《东方杂志》的知识分子群体为“松散的自由主义者”,①参见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 >的公共舆论研究 (1904-1932)》,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如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任白涛等,主张新闻媒介应是公共机构,若仅代表一人或一党,不足云代表舆论。“新闻纸亦社会产品之一种,故亦受社会之支配。”(徐宝璜语)报纸进化顺序,是由“政论本位而为消息本位”(邵飘萍语)。比较而言,《东方杂志》上的新闻学研究与同时期以党报宣传为主体的新闻研究范式不同,其自由主义的立场决定了他们新闻研究的视野,从内部本体探寻,表现出某种更具专业理性的学术旨趣。

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学已俨然成为一门“显学”,虽如此,仍不时遭到“无学”的困扰和“学浅”诟病,问题的由来是,每每和有着深厚学术渊源传统的文史哲等学科一起观照,即暴露出其学理性的孱弱。因此,新闻学基础研究任重道远,宏阔主题的叙事、常规工作的解说是不够的,需要有充实的内涵,需要有包括新闻学研究的专业理性传统在内的学术史整理与提炼,以图建构学科的底蕴来。《东方杂志》的相关新闻学研究,为新闻学研究的材料、原理、问题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积累,提供了早期范本,具有发端意义。

(研究生时晓莉同学对本文有关资料收集多有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G219.29

]A

]1003-4145[2011]04-0030—06

2010-12-16

谢鼎新,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蒋海升)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新闻学报纸
报纸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