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培育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探析

2011-04-13 05:24:13
关键词:市民公民意识

史 全 新

(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市民社会培育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探析

史 全 新

(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研究和借鉴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充分发挥市民社会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有助于建立稳定有效的良性的社会结构,从而使社会的各个领域能平稳运行,协调发展;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有助于达成合理价值理性的共识,而这种共识的形成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有助于使社会风险、冲突与危机得到有效及时的化解;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有助于促进公民文化的形成,增强民众的公民意识,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精神支持。

市民社会;和谐社会;建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使我国社会资源的占有和控制已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个人受组织、身份的限制趋于减弱,寻求自身发展的选择余地不断增加,新的社会力量和角色群体发展壮大,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非营利经济组织日益成为国家不能忽视的社会主体。所有这些,为市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与西方公民社会的发展相比,我国的公民社会还处在形成与发展之中。目前,我国政治领域权力过强,经济领域相对独立,而社会领域相对弱小,没有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领域各司其职、相互影响、相互独立。因此,研究和借鉴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充分发挥市民社会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有助于建立稳定有效的良性的社会结构,从而使社会的各个领域能平稳运行,协调发展

良性的社会结构在宏观上主要是指国家、经济、市民社会三者之间合理互动关系的形成,进而言之,它还包括国家机构之间、市民社会内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建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政府职能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催生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需求。这些变革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分化的进一步加快和新的社会结构要素的不断产生,这势必打破原来的社会稳定结构,使社会阶层间的新的社会鸿沟开始形成。然而目前,我们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并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之市场机制本身的局限性,这就使分化后的社会出现了治理上的“盲区”,从而给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潜在危机。另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也客观上对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这些,都把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推到社会舞台的前台。

第一,随着市民社会的发育,从其体系中离析出来的公共领域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一方面,这种公共领域能够满足日趋分化的社会结构中的多元利益需求,为公民自我服务甚至参政议政提供通道,从而扩大公民治理社会事务的空间,推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信念和利益的建立,使作为民主社会重要价值的自由和多元化价值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公共领域能与政府和市场形成一个三足鼎立而又良性协调的交互关系,在政府和市场都无法有效发挥其职能的时候,它能够动员和支配大量社会资源,及时处理各种公共事务和向社会提供服务,化解因政府和市场失灵可能带来的社会危机,保障社会稳定有序、高效发展。同时,它还有利于降低国家管理成本,缓解政府压力,加快社会整合。

第二,各国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形成社会主体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的社会结构,建立国家、市民社会、市场之间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社会才能更加和谐。随着市民社会的发育和健全,一些非政府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这些新型社会治理主体大大改变了社会的治理结构,使社会行动主体结构的相关度和和谐性不断增强。事实证明,没有社会行动主体与社会结构的和谐,社会和谐就会失去前提和基础。就我国当前市民社会而言,随着一些新型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增加,公民对现行体制的政治认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强,这对于我国今后市民社会的发育成熟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其积极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目前在我国,这些组织的力量还相对薄弱,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游离状态,还无法在本质上形成制衡政府权力、推动民主政治、实行治道变革的社会力量。不过令人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些组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凸显。只要政府和社会加以扶持和培育,其在市民社会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也会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市民社会还是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力量,这种监督有助于政府权力为公共利益服务,防止权力的滥用,从而促进一个廉洁、高效、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好政府的形成。政府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是权力的受托者、执行者和权力的授予者的关系。根据市民社会的要求,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执行者,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履行职责,在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要尽量体现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意志。当然,如果政府都是按照公共利益行事,监督就没有多少必要。但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并不是完全按照公共利益行事的主体,其本身也是有其个体或集团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因此对政府的监督就非常必要。众所周知,由于政府手中掌握着能带来很多资源和利益的公共权力,其行为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影响重大,因此,对政府的监督单靠自律是不完全、不可靠的,必须有一种他律的机制和力量。市民社会的各种组织代表着市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并且对政府的合法性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这些组织有愿望也有能力监督政府,是监督政府的有效主体。

二、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有助于达成合理价值理性的共识,而这种共识的形成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危机感的反映。在各种观念冲突与融合的今天,和谐社会的建构不可能再像传统社会那样,靠伦理化的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配套压抑来实现。这是因为,如果内在的价值与利益冲突不能得到根本的释放,就会出现由权力强加的假话和谎言所形成的众口一词,这样的社会只能形成一种虚假和谐的表象。要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对和谐社会一系列问题加以讨论的社会空间,并通过讨论达成理性的共识。这个允许公众讨论和达成共识的社会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市民社会。

一个由“公民”身份者构成的社会并不是我们所讲的市民社会,我们所讲的市民社会是一个所有人都能发挥公民作用的社会。它必须为每一个人的参与敞开大门,“公民社会由那些在不同程度上自发出现的社团、组织和运动所形成。这些社团、组织和运动关注社会问题在私域生活中的反响,将这些反响放大并集中和传达到公共领域之中。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形成一种社团的网络,对公共领域中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话语机制”[1]。这种话语机制使社会生活处于公共真实之中,而这种公共真实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则是这种公共真实的结果。因此,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是营造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与西方具有历史悠久的政治批判精神相比,中国大众传媒长久以来被国家所控制,成为国家政治传播、意识形态渗透、维持政治权威的工具,公民社会缺少话语权,具有批判意识的理性共识也就难以形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私有经济获得飞速发展,个人自由和权利意识觉醒,市民社会组织广泛兴起,这一系列重大变化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整体转型,推动了我国市民社会的孕育成长,大大拓展了私人领域和社会公共空间,也促进了政府角色转型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自由化、民主化,进而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兴起,市民社会的话语权有了一定的施展空间。与此同时,政府积极推进市民社会的发展,逐步放松了对一些大众传媒的控制,促进了公民对公共政策的民主参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理性共识的形成与发展。当然,跟西方比较完善的市民社会相比较,我国的市民社会还有待于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公民社会的话语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

三、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有助于使社会风险、冲突与危机得到有效及时的化解

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往往意味着现实社会的不和谐。不论是着眼于世界历史的发展阶段,还是从国内国际的现状来看,当代社会都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风险社会,虽然不同地域可能有程度上的差异。就当代中国而言,我国社会不和谐问题日益显现,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加剧。这些问题,是社会加速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这种不和谐现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急剧分化,产生了许多新的阶层。其中,每一个阶层都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利益和需求。而不同阶层的利益之间并不相同,甚至存在着较大矛盾。即使一个阶层内部,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分歧。对于这些矛盾和分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逐步升级为一定领域、一定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态势。凡此种种,必然会带来社会矛盾和问题,造成社会发展中事实上的不协调。三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由过去的温饱型转向多样化。如果这些新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人们的不满情绪就必然产生。此外,人们参政议政的政治诉求不断增强,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增加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四是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目前,我国的改革事业已经进入“深水区”,随着利益受阻群体的增加,改革的难度和各方面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而改革的不断深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带来新的矛盾和冲突。要实现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需要做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工作。市民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的发育和完善,对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有着重要作用。

公民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事件,主要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利用内部发展起来的契约性规则、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对一定范围内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指导,并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辐射和影响;二是收集民众的意见,实现自下而上的沟通和自上而下的传递,以化解社会矛盾和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三是作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中介,可以避免政府直接面对民众,从而使各种矛盾得到一定的缓冲,为政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和应对危机事件提供更大的空间;四是动员社会力量,以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式,实施社会援助,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从而缓解社会矛盾[2]。

四、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完善有助于促进公民文化的形成,增强民众的公民意识,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精神支持

一方面,市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使公民个体获得了政治共同体和市民社会的双重组织生活,从而摆脱王权、神权的附庸和狭隘的群体本位,以及政治社会生活一体化对人的束缚,个性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主体自由得到了充分确认和空前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人从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在国家生活中,公民要积极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而主张其政治权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构成了市民社会的文化,它展现了公民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双重组织生活中的个性与共性、自由和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根本上呈现的是一种主体自由自觉的现代文化。这种公民文化表现为主体自主自律、自由自觉的主体价值取向,平等、开放、横向的权利、利益纽带的有机联结,个性、参与、创造、开拓的行为模式,高度的角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这种公民文化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公民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公民意识本质上是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是以平等、自由为轴心的正义价值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相统一的。

作为一种内驱力和精神支撑,这种文化无疑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公民意识的增强使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更为有效。公民具有强烈的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积极行为,才能将国家权力限制在一定的“边界”内,将国家权力对自身权利的威胁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更好地保障和维护自身权利。第二,公民意识造就的法制观念能够促进普遍有效法治社会秩序的实现。良好的法制社会秩序的实现需要各种努力,它既包括制度性要素的建立和完善,也离不开非制度性要素的参与。这种非制度性要素就表现为公民的法制意识。所谓的公民法制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制度的认识水平、应用法律制度维护自身权利、约束国家权力等主观意志。应该说,当代中国并不缺少成形的、规定细致的法律制度,但它们在运用过程中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缺少法制意识,在缺乏法制意识的环境中,任何完美的法律都只能成为一种装饰。而市民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不同价值判断与制度价值规范的整合,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从而发挥法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只有具备了法制意识,才可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去制约国家权力,维护自身权利,平衡和协调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使法治社会秩序平稳运行。第三,公民意识的反思机制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对现有的社会秩序不断地加以修正,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种动态的发展机制。和谐社会所说的和谐,是动态的和谐而不是僵死的和谐,它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公民意识的反思机制,不断引导着公民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和对现有社会的审视、批判与反思,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不断提供精神支撑。

[1]Jurgen Habermas,Between Facts and Norm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6:367.

[2]冯必扬.社会和谐与第三部门的发展[J].江海学刊,2005(2).

[责任编辑许昌]

D616

A

1000-2359(2011)01-0041-03

史全新(1966-),男,河南武陟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2010-04-16

猜你喜欢
市民公民意识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影剧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设(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