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视野下的中国20世纪文学——评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

2011-04-13 04:18李晓禺
关键词:价值论价值体系世纪

李晓禺,马 雄

(1.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2.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价值论视野下的中国20世纪文学
——评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

李晓禺1,马 雄2

(1.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2.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文章对程金城教授《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的独特价值和学术贡献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论。具体分析了该书的学术史意义,对文学价值论的突破性研究,对20世纪文学史的“重写”和对21世纪文学的启示意义。

程金城;文学价值论;文学价值重建;20世纪文学史

自学术界“失语症”和“话语重建”的话题提出之后,“文学价值体系重建”、“文艺学边界”等问题一度成为讨论的热点。然而,讨论过后,问题依旧。以至于有学者发出了“如何批评,怎样说话?”①谢有顺: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的感叹。在笔者近期看到的几篇关于近期文学批评现状的概述文章②参看:赖大仁:文学精神价值重建的必要与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盖生:对近年文学理论研究的价值盘点和意义反思,《江淮论坛》2005年第5期;李艳,张利群:在反思和探索中寻找批评价值取向迷失的正确出路,《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第6,期;韩伟,宋飞: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中,以上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其实,众声喧哗和批评失语的根本问题是文学价值的缺失和失范。然而,大多数文章流于现状或个案的分析和批评,虽有一些学者对“如何批评,怎样说话?”做了学理上的分析和论述,但少有文学批评的“实绩”。理论层面的热闹无奈地映衬着实践层面的寂寞。

程金城教授的《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正是“实绩”之一。该书以文学价值论为理论基点,从中国文学价值体系入手,以新文学价值生成的机遇和难题为着眼点,对文学价值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和概念范畴等做了深入的探讨,用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体系的三次嬗变史书写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中国20世纪文学史。纵向的勾勒之外,还对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的五种不同类型进行了分析,对文学价值生成、文学价值实现进行了辨析和论述。以论为主,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使本书不仅具有了理论的穿透力,而且具有史的立体感。该书在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系统的书写、文学价值论、中国20世纪文学史的“重写”和21世纪文学价值重建等诸多方面极具启迪意义。

一 首次对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论进行了系统论述

20世纪已经过去,但中国20世纪文学留给我们的问题和争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清晰,有些问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得更具复杂性,一些本来以为“应当如此”的问题现在看来具有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争论性。如何看待中国20世纪文学,如何看待中国20世纪文学在价值系统重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启示是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仍需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过去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和解决,更重要的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启示着我们的当下和未来。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的研究,学术界已有敏泽等人进行过研究,但敏泽等人的研究侧重于文学价值论的基础理论研究,现当代文学价值论只是作为其中的一个章节进行了论述。由于20世纪“是一个价值观念异常多元、价值体系极度复杂、价值冲突格外尖锐的时代”,[1]1对这一世纪文学价值体系重建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程金城的《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的专著。该书首次对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体系的三次嬗变进行了系统论述。同时,该书还以开阔的视野将世界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作为参照系统,在与世界文学、古代文学的纵横比较中确立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意义,以人与文学的价值关系作为焦点和内在线索,探讨中国文学在这个世纪价值取向的变动与价值体系的重构,揭示文学价值现象背后更深层的文化精神因素。

本书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的专著,在书写体例上打破了传统史论的结构和叙述方式,探讨了人对文学的需要及其意识——“内在尺度”和人对文学价值属性和功能的意识——“内在尺度”、创作主题因素与文学价值要素、作家文学与文学价值之维、文学价值生成与中外文化、文学价值实现等深层次问题。该书第一次对20世纪中国社会重大变革与文学价值体系重建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第一次对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的五大类型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体例上的创新和诸多的“第一”首先使本书具有了重大的学术史意义。

二 对文学价值论的突破性研究

文学价值论是古老而年轻的课题,学界已有不少论述,对文学价值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书虽名为《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但其中不乏对文学价值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说(包括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到的文学四阶段说)基本上从宏观上涵盖了从柏拉图到现在的文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四要素文学理论框架对于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他们的理论在宏观上具有了“一般”的同时,却不能解释文学本身何以具有可供文学批评的丰富性和多重性,不能解释文学批评家何以选择不同的批评取向。20世纪各种理论流派的更迭基本上都是以攻击前一流派的弱点为自己理论的立足点,其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人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作者指出,文学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一是主体如何认识理解自身对文学的需要,一是如何理解认识文学在满足人的需要方面的属性和功能。对“需要”的意识与对文学的意识,对主体需要理解的意向与对文学属性理解意向的契合,构成某种文学价值观念的特点,并体现在关于文学构成、文学价值定向、文学价值评价标准诸方面。作者认为,文学价值论的研究,是运用价值论学说、借助系统论的观点,对文学整体的价值要素及其层次和结构特点等的综合、系统的研究。文学价值系统包括文学价值观念系统、文学价值创造系统和文学价值实现系统。三大系统不仅涵盖了四要素说和四阶段理论,更是对认识论文学理论的突破,以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理论避免了已经上演过的各种理论流派各执一端的弊病,而且解释了由于“需要”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文学观和文学批评。整个体系极具严谨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

积极吸收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该书将“生态”系统与“角色”意识吸收到文学价值论系统,将文学视为一个由多种因素制约的动态的生命系统。作者认为,文学的生存状态不取决于某一方面,而取决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状况。这种大文学观强调文学与社会、人的关系,但更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作者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每一具体发展都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这种色彩并不都是一种光彩,并不都意味着文学的进步和它对历史的推动。相反,文学与社会历史这个大角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的不断重复,从另一方面暴露出文学一旦失却独立性之后的无能为力和屈从附庸。”[1]35作者在论述文学价值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同时,明确地引入“时空”和“存在”概念。价值是一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是受具体时空影响和制约的,也就是说,价值是具体时空中的价值,价值是“存在”中的价值。这比笼统地讲价值的“历史性”更有意义和可操作性。“时间和历史过程改变着一切,忽视价值与时间、过程的关系,文学史将会变成一本没有具体价值标准的糊涂账”。[1]12作者在论述文学价值观的变革动因与制约因素时,引用苏联美学家卡冈的过渡型文化学说。作者指出,中国现代的文化形态,正是从一种历史类型(古典型)向另一种类型(现代型)变革的过渡型文化。过渡的过程就是吸收外来营养的过程,是变革的过程,也是新的文化模式生成和嬗变的过程。同时,这也是造成文学价值观念的短期效应和易变的原因之一。

三 对中国20世纪文学史的“重写”

从上个世纪80年代钱理群等人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以来,关于“重写文学史”呼声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过。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许多以“20世纪中国”和“现当代文学通史”等类似名称冠名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但仔细翻看一下这些学术“巨著”,无非是把两本小册子合并成了一部大部头。大致的做法是把贯穿现代、当代的作家的创作和研究放到了一起,把一些文学流派和思潮的上限和下限进行了上溯和推移等。虽有一些著作在某些具体作家、个别作品的研究上吸收了新成果,但往往没有内在的统一性。所谓重写文学史,就是用不同于以前的文学观来重新认识、评价、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史。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新的文学观作为精神线索把现当代文学打通,无论多么厚重的大部头都没有多大的新意和学术史价值。《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可谓是一部以文学价值论为基础,以文学价值体系重建为线索的中国20世纪文学史。该书以文学价值论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学价值体系重建入手,以新文学价值生成的机遇和难题为着眼点,用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体系的三次嬗变史书写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中国20世纪文学史。如何以文学价值系统为精神线索书写波澜壮阔的中国20世纪文学?作者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人之历史”及其发展与文学的关系,是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由于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与人的价值关系、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作者把20世纪中国重大社会变革与中国文学价值体系重建作为叙述的外线索,以文学价值体系的重估到重建为内线索,分别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借制度改革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五四时期“借思想文化为解决问题的途径”、2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借政治斗争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80年代以来逐渐变异的“借市场经济为解决问题的途径”等不同社会意识下文学价值观的重估、重建过程。同时,由于本书史论结合的写作特色,在文学价值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论述上作者辟单章论述,比如第六章“作家之群与文学价值之维”,就不同时期的作家群与文学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史论结合的详尽论述,从世纪初作家群一直写到了当代作家群,在单辟成章的基础上建构了一次20世纪中国文学流派史。再如第八章,作者单章对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的五种主要类型进行了分析,对以鲁迅、茅盾、郭沫若、周作人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领袖和理论指导的不同文学群体进行了分节论述。这种写作特色就像一棵大树,以中国重大社会变革和中国20世纪文学的关系为主干,以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体系的重建为分枝,构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中国20世纪文学史。每一个分支又是不同的流派论、思潮论、作家论等。该书体系严谨,根深叶茂。

同时,本书在一些具体的文史现象和焦点问题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突破,比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纯文学与非文学之争、文学价值观和文学的体裁等问题的研究上都让人耳目一心,再品则发现切中肯綮。

四 对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体系重建的思考

20世纪刚刚从我们身边走过,在我们为20世纪文学中某一思潮、某一流派、某一作家的某一部作品的利弊得失而争得面红耳赤几挥老拳的时候,我们也许更应该深入思考一下20世纪文学的利弊得失有没有规律性和启示性,如果对史的论述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规律性的思考,不能对当下发出启示性的结论,那它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本书最后一章以“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思考”为题,对20世纪文学价值选择的规律和启示意义进行了探讨,对21世纪文学价值重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近年来,学界(不仅仅是文学界)关于“文学价值重建”的讨论热度似乎不亚于上个世纪“重写文学史”所掀起的波澜,但从实际的研究状况来看,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大家发表了命题同为“文学价值重建”而内容实则不同甚至相悖的言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文学价值重建”的不同理解。作者指出,“文学价值体系重建,既是对文学要素的变化,也是对文学结构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是文学介入社会价值系统的功能的变化。”[1]13它包含了相互关联的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对文学自身价值属性和功能意义的重新估价和新的文学价值体系的重新确立。第二层含义,指文学作为精神文化现象和审美意识形态介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重建。作者同时指出,文学自身的价值重建与文学通过审美中介对社会的价值体系重建相互联系,但并不是并列关系。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第一层次的研究而忽视了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或机械地割裂两个层次的关联性。从学理层面廓清了“文学价值体系重建”的内涵后,我们的讨论才有了可供对话的平台,否则只能是自言自语、人云亦云。2009年9月16日《文艺报》为庆祝祖国60华诞举办了“新中国文艺评论60年座谈会”。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当下的文艺批评缺少学理性,学理上的淡漠,使当今评论易患缺钙软骨症;再者是缺少综合性,流行的是个案的、零打碎敲式的评论。[2]如果说当下的文艺批评大多是软骨症和个案研究,那么该书对于21世纪文学价值重建的思考无疑是一剂具有整合功效的钙片。作者指出,价值重建包含以下几个维度。第一,在观念层面建立新的文学价值理念。第二,在学理层面廓清重要的文学价值理论问题。第三,在实践层面作家和批评家应该强化价值意识。第四,在制度层面建立既多元开放又有主导倾向的文学价值系统,鼓励文学的原创意识,包括文学理论的创新,真正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前三个“思考”和作者的三个子系统前后呼应,第四个“思考”和作者引入的“存在”和“时空”相对照。整体思考与批评现状和理论基础相结合,体系严谨,论述严密。

同时,该书还指出,文学价值体系重建,是针对价值缺失和价值失范现象而言的,并不是寻求所谓绝对正确的、唯一的、大一统的价值体系,而是坚持文学属性多样性、价值关系多维性和价值结构开放性前提下的价值体系重建。

《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体系重建的专著,从内容到体例都给我们的研究以重大的启示意义,但这并不是说这是一部“完满”的著作,因为从“存在”和“时空”的角度来看,任何个体都是历史进程中的“中间物”和“过客”。也许该书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文学不仅是人学,更是人所“需要”的文学,如果离开了这个具体的“需要”来谈文学就失去了真正与文学交流的平台和基点。正像作者援引贡布里希所说:“人文科学想要求得自身的生存,它就必须关心价值。这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明显的区别。”[1]212这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以及未来的文学研究。

[1]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舒晋瑜.文艺评论应树立更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N].中华读书报.2009-09-23.

On Cheng Jincheng’sChina’s Literary Value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LI Xiao-yu1,MA Xiong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Lanzhou 730020,China)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comments on the unique value and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f Prof.Cheng Jincheng’sChina’s Literary Value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and expounds on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academic history,its breakthrough in the research of the literary value,as well as its enlightenment for the"rewriting"of the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for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Cheng Jincheng;the theory of literary value;the re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value;a history of the 20th-century literature

I206

A

1674-5310(2011)-05-0147-03

2011-04-03

李晓禺(1981-),男,河南商水人,兰州大学文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人类学研究;马雄(1979-),男,甘肃庆阳人,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胡素萍)

猜你喜欢
价值论价值体系世纪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