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劲松 刘大中
(1,2.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科学系,湖南 长沙 410151)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增加、智力提高等方面的位置不可替代;其次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次人文素质教育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直观感受以及特定意境、事物的感悟和理解,使其身心得到愉悦,精神得到提升;最后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来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思政课、体育课、数学课、实用语言艺术、以及交际礼仪课等课程来共同实现的。
中国现正处于发展自身经济的良好时期,大力并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己经被提上重要日程。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还相对滞后,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形成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专业不太强、人文素质也不高的现象。因此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在对人文素质的认知上,存在着巨大误区。包括很多领导和教师在内,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任务”,而少有精力去抓,造成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和弱化;把人文素质课程看作只是一种文化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相关的就开设,不相关的就尽量少开,甚至不开。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很多系部认为高等数学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把高等数学课程都砍掉不开,使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普遍下降。高职院校的这种纯“工具意识”倾向,将会导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沦为职业培训所,所培养的“人才”只是一件技术工具,是“工具人”或“半个人”,缺乏健全的人格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使学生将来很难真正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一个人文素质缺失的大学生,充其量也只是个人的不幸与悲哀,而若整个国家的精英阶层都缺少人文精神的话,那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甚至是灾难。
(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单调落后。人文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人,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大学生理解普遍的人性、感悟人生的哲理、追求美好的精神境界尤为重要。现在高职院校中有关人文素质的教育还以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为主,局限于人文知识的宣讲和介绍,缺乏师生间的充分沟通和广泛对话。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手段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多。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但从许多高职院校来看,人文素质课上课教室一直无多媒体,人文素质课老师还大多在使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单一、呆板的教学手段严重影响了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少职业特点。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高职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例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未能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社团趋同化,缺乏职业特色。学生的活动主要以文体活动为主,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
(四)部分高职学生缺失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在教育体系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职院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高职院校校园中的人文精神面对浓厚的商业气氛的考验和侵蚀显得不堪一击,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主导着大学生的自我选择。很多高职大学生认为人文课程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对学习人文素质课程缺乏积极性,造成高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质成为不被大学生关注的边缘性话题,已是不争的事实。
(一)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形成人格的过程。人文素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素质,它在教育过程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四书·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高职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达到崇高的思想精神境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也指出:“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及个人能终身学习。”高职院校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重在进行精神引领和人格教化,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和作用,使其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真正成为支撑“人”的一撇一捺,使学生能脚踏实地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人文素质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学会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实际,应该大力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在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高职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教育,使人文素质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用人单位、贴近现实;在教学方法上,多采取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启发教学、情感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自由发言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就业。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员育人机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全过程,把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需求作为出发点,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学校各职能部门应当密切配合,构建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制,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实施。教务部门统一负责并规划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理论建设等工作;系部负责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人文素质教育学术讲座;宣传部负责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舆论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大学精神的凝练和教育等工作;学生工作部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团委负责组织实施第二课堂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后勤部门负责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和场馆建设;财务部门负责筹措专项资金、提供经费支持;图书馆则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文献保障。只有这样,通过有效整合校内人文素质教育的各类资源,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始终处于有组织、有计划、协调运行的状态,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管理与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也才能更好地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四)营造富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功能作用,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立足于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通过“音乐欣赏、歌咏比赛、英语角、辩论赛”等形式,举办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质;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健美的体魄;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与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另外,学校也要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交流活动,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沟通,让校园文化源活水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努力营造蕴涵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的人文修养和学院的文化品位;大力加强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在校园景观的建设和绿化美化过程中,精心规划设计,充分注入文化和艺术含量,使校园建设达到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美丽的校园景观,涌动着追求新知、催人奋进的人文氛围;卫生整洁、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熏陶着学生,将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通过视觉识别系统表现出来。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浸润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丰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本身是复杂、多元、长期的,但人文素质教育也是有规律性的,它是一种综合教育和系统工程。它的实施是全方位、立体、开放性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当前,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潘劲松.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研究[J]. 文教资料,2010(7).
[2] 龚鹏程. 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媛媛,黄安云. 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文学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