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15”火灾事故后美国部分报纸一周“舆情”管窥

2011-09-25 13:05:58薛中军
关键词:火灾事故高楼公共安全

薛中军 陈 琳

(1,2. 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 200072)

公共系指社会的、公有公用的意思。[1]435安全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含义。[1]7那么推及开来,社会公共安全指数是指人们共同享有的没有危险、威胁、事故的公有公用设施环境等安全状况的比率或程度,它可能关系到恐怖事件、暴力事件、瘟疫传染病、政治骚乱、经济(通胀)危机、食品粮油(水)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社会公共安全问题。2010年上海“11·15”火灾事故,再一次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公共安全方面。在上海“11·15”火灾事故发生后,笔者对美国几家主要报纸的报道进行了为时一周的跟踪观察,旨在为有关方面提供某种借鉴和参考。

一、美国主要报纸一周报道话语分析

上海“11·15”火灾事件发生后, 2010年11月16日(美国当地时间为15日)美国《纽约时报》旋即发表题为《上海火灾死亡问责》的报道,[2]大意为:大火起因于无证焊接工违章操作,4名焊接工已被拘留。该重大事故造成至少53人死亡,90多人受伤,是中国近年来最重大火灾事故之一。该报道还说,大多数中国居民楼没有装置自动喷淋灭火设施,此次火灾事故发生楼是否安装此类设施尚不知晓。这一重大火灾事故引起申城居民不安,因为大多数人是居住在高层楼房。笔者注意到,与国内各媒体报道不同的是,这条报道重点用语集中如下:installing energy-saving insulation(安装节能保温材料)、lack sprinkler system(缺少自动喷淋装置)、unlicensed welders(无上岗资格证的电焊工)等。

第二天,《纽约时报》又发表一篇题为《政府面临公众质疑:全国建设高潮是否为此类事故再发埋下祸端?》的报道。[3]报道中不乏大量攻讦责难语词,大意为:政府迅速抑制民怨,抛出了高层住宅发生此类事故无可避免的托辞,并允诺将高度重视民调结果。专家透露,上海没有强制规定居民住宅内需安装自动喷水防火装置,而且上海2000万居民中大多数住在高层建筑里。8名涉案人员已被刑拘,国务院发文称将彻查此案,并下令制定强有力的防火措施。然而,一些批评者认为,火灾的根源在于中国如火如荼大力发展建设时缺乏规范的安全标准。报道中还说,现今很多工程师认为绝大多数城市建筑质量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重大问题仍旧存在。2004年某报告指出,10位建筑工人中有9位没有受过相关培训。诸多报道披露偷工减料、建材伪劣、从业人员腐败等问题。中国的消防设施赶不上高楼大厦不断攀高的步伐。此次火灾发生后,消防水栓只能够到失火楼的中间楼层,2009年央视新大楼火灾时亦出现此类现象。另外,2009年6月,上海某施工地因违规挖掘地下车库,导致临近13层楼地下塌陷,整体倒塌。类似惨案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学校坍塌最多,2007年湖南大桥垮塌等。该报道为掩盖明显的某些偏见,最后援引《人民日报》观点称:高层建筑着火,消防人员很有可能无能为力,如同“9·11”事件中美国救援人员束手无策一样。该报道重点用语有:disregard for safety(漠视安全)、more rigorous fire prevention measures(更加严格的防火安全措施)、lack of safety standards(安全标准缺失)、an absence of earthquake- or fire-safety rules(缺乏地震或火灾安全条例)、training(培训)、shoddy materials(假冒伪劣材料)等。

此后,《纽约时报》每日都有与中国媒体报道类似的报道发布,内容细节有所变化。比如被拘留电焊工由4人变为8人,火灾死亡人数由53人上升为58人,但文中责难语气别无二致。重点用语主要有:illegal use of unlicensed subcontractors(非法任用无专业资质的分包商)、poor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疏于施工现场管理)、lax local safety supervision(松懈的部门安全监管)、the use of highly flammable materials(使用高度易燃材料)等。[4]

2010年11月21日,《纽约时报》又登载上海“11·15”火灾事故死难者亲人悼“头七”的相关报道,大意为:“11·15”重大事故中丧生的58位死难者的头七日,数千市民赶到火灾事发楼前祭拜死难者,警方和志愿者一同维持现场秩序。文中还称:为尽快抚慰民众焦虑,有关部门已刑拘包括项目监理、建设经理、物业管理在内的12人。该报道的重点用语主要有:lax oversight(疏于监管)、illegal work practices(非法施工)、fire-control(消防安全)、safety inspections(安全监督)、lax safety practices(安全措施松散)等。[5]

此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也不曾间断报道。2010年11月16日(当地时间)该媒体发表了上海“11·15”火灾的图片报道,[6]其它文字报道内容与《纽约时报》基本一致。不同的是,该报报道多次提及专家观点:在美国,很多大城市都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标准,并要求新建高层建筑内需安装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但约拥有15,000幢高楼的上海却没有订立相关政策。受灾者说,火灾事故楼内没有安装自动喷淋装置。这一装置对减缓火势蔓延、帮助人们逃生方面有很大作用。《国际先驱论坛》还有报道称:中国房地产业兴盛,开发商争抢拿地,快建快销,尽管许多工程师们认为近些年来建筑质量有所提高,但不少问题依然存在。该报道重点词语是:the safety of high-rise apartment buildings(高层公寓建筑安全)、stringent fire-safety codes(严格的消防安全规范)、residential buildings(住宅)等。[6]

《今日美国》在2010年11月19日至21日期间的报道,与美国其它媒体报道内容基本一致,重点词语主要有prevent and curb(防控)、stricter controls(更加严控)、implement full safety measures(全面落实安全指标)、insulation(保温材料)、emergency escape doors(紧急逃生门)、fire prevention(火灾预防)、raise public awareness about fire safety(提升民众公共安全防火意识)等。[7]其中报道重点为:这一重大事故直接暴露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建筑工程赶进度、偷工减料、监查机制腐败等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已下令在全国范围进行防火设施安全大检查,并承诺将加大审查力度,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但建筑行业内人员认为,只有严格贯彻法规条例,才能避免此类事故。

此间,《今日美国》还在报道中反复强调:民众心有余悸,望有关部门对建筑工程加强管理,定期彻查逃生通道及其他设施,并尽快推广公共安全教育。对此,公共安全防火部门官员认为,在中国目前国情下,以上措施到位尚不现实。《华尔街日报》将上海“11·15”火灾发生一周综述排在第二页的Asia专题版的“What’s News”栏题下,[8]即“简讯”、“新闻概要”,或译为“新闻浏览”,以50个左右的词进行相关报道。此外,《全球时报》发表的报道大意为:“11·15”重大火灾事故激起人们的反思。其重点词语主要有:smoke detector(烟感器)、escape route(逃生通道)、warming beacon(警示铃)等。[9]

二、“以史为鉴”的反思与督促

事实上,美国高层建筑防火、救火长效机制的实施建立,与美国百年内两次巨型火灾密切相关。1911年,美国华盛顿广场大楼内衣厂起火,伤亡、损失惨重。当时,媒体接连不断的报道蕴藏批评意旨,不仅唤醒美国人防火意识,而且督促美国防火法规陆续出台。[10]其中反复出现的重点用词主要有:fire prevention(防火)、legislation(立法)、safety(安全)、workwoman(女工)等。在媒体报道的督促下,1912年美国立法规定,在7层以上超过200名工作人员的楼层必须安装自动防火喷淋装置。而在任何一个超过两层、雇员超过25名的工作场所,都必须安装自动火警系统。正因有很多严格规定,毫无预警的“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有1.5万多人从世贸大楼中逃生,两栋110层高的大楼基本实现有序撤离,堪称现代史上之最。而且,自从2001年“9·11”世贸双子塔被恐怖分子袭击后,美国再次加强了高层建筑防火避险措施的法律法规及执行细化。本来,“9·11”之前,美国各级政府对高楼的防火要求就有了非常严格的规定,其中包括烟雾警报器设置,逃生门位置、数量、距离,中央警报装置的定期更换等。此后,美国对高楼安全防火进行全部重检,从严从速要求做好安全防范,对高层建筑的火灾防范细化到室内烟灰垃圾桶的设计。[11]

美国记者Justin Ward在对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报道中这样写道:“初到中国时,我惊奇地发现在美国住宅里常见的烟雾监测器,在中国很多新建的高楼里却很少见。这一简易、价廉的设备能在第一时间防控火灾。美国民众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教导要经常检查火灾监测器电器,确保时刻保持检测状态。”[9]美国扑救高楼火灾的经验表明,真正能为商用或住宅用高楼提供安全保障的措施,就是安装自动喷淋灭火装置,以及一个供及时排走自动灭火装置灭火时产生的烟雾的排烟系统。因此,Justin Ward还在报道中这样写道:凡是高层民用建筑都必须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装置、紧急照明设备、紧急排烟设备和安全疏散设施。美国楼宇施工除一些必要的审批环节外,还必须到所在区消防部门报批,像上海这样一边动焊枪一边住人的情况绝不会获批。美国很多高楼内会安排防火安全专职负责人,监管安全条例落实情况。

近年来,为提升防火安全指数,美国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是白宫公寓都禁止使用可燃性材料。从室内柜(台)到床垫、床俱等,都要求由阻燃材料制成。因此,这篇报道还特别提到,美国的法律规定老人和孩子的床具、衣饰必须是阻燃的。美国加州政府在2004年通过了床垫新的阻燃规格标准。因为床垫着火时会变成一个火球,它使人们从火灾中逃生的时间几乎为零。[12]

三、“舆情”管窥“缺位”认知

纵观上述美国报纸的报道,不论报道时效、报道平衡把握的情况如何,其中臆断倾向性话语总量的百分比都比较高。

表 REPORT STATISTICS

可见,美国主要报纸关于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部分报道虽有一定客观性,但也不乏故意攻讦和偏激的无端指责,更多有臆断倾向。比如《全球时报》就有这样的话语: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加强建筑防火安全标准,却难以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和责任制,使任何法规条例都成了一纸空文。[9]不难发现,《全球时报》这样的报道存在明显的武断,而且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当然,综合美国主要报纸部分报道的“舆情”,反思中国现存的火灾防范措施“缺位”的现实也是有益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警示主要有:公共安全设施是否到位;相关法规是否健全;执行力度是否适宜到位;居民火灾避险常识是否普及;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是否接受过正规培训及安全教育;家居用品是否具有一定阻燃性,等等。与此同时,美国报纸介绍的美国高层防火及逃生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专门公共防火安全电梯、缩放式滑道、缓降器、避难层,每个住户都安装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及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家用床铺采用耐火阻燃材料,建筑维修采用耐火、阻燃尼龙材料和高强度金属圈骨架,同时普及各种防火逃生自救方法,比如试温、避烟、避火、走楼梯、爬行等。

美国媒体还非常注意强调提高消防人员的事前行为能力,强化消防救灾时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提高消防设备装备的科技含量等等。比如,消防车的升高能力,消防管子的举高、远射能力,等等。诚如美国记者所指出的,美国很多大城市都制定了严格的防火安全标准,并要求新建高层建筑内安装自动喷淋灭火装置等。但约拥有15,000幢高楼的上海却没有订立相关政策。[13]从媒体角度而言,督促高层注重楼宇防火设备设施,呼吁救援技术不断提高,强化公民自救能力等,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笔者认为,媒体更需要督促高楼防火上升到法律层面。美国的相关法规对美国建筑防火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参考借鉴。总之,媒体督促提升社会公共安全指数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这不仅需要媒体敢于担当责任与义务,更需要每个新闻人做个有“心”人。因为不能不面对的事实是,当代受众获取信息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同时欲望指数的随意性也越来越高。[14]对上海“11·15”火灾痛定思痛,就应该因地制宜,按照中国国情制定更加完善并得到立法执行的高层建筑防火措施。只有如此,中国高层建筑包括普通民用建筑防火才会得到坚实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的公共安全指数才会得到提升,由电焊工违规操作而引发的上海“11·15”火灾事故悲剧才不会重演。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David Barboza. Workers Detained as Toll Hits 53 in Shanghai fire[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1-16(4).

[3] David Barboza & Michael Wines. Fire Trips Alarms About china’s Building Boom; censors Respond[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1-17(6).

[4]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1-16(6)~2010-11-20(6).

[5] Michael Martina. Thousands Mourn Victims of Shanghai Apartment Blaze[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1-21(3-4).

[6]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Deadly Shanghai Blaze[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10-11-16(3).

[7] Calum Macleod. Shanghai Fire Highlights Construction Safety Issues[N]. USA Today, 2010-11-19(5)~2010-11-21(5).

[8] What’s News”[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2010-11-16(2)~2010-11-21(2).

[9] Justin Ward. Authorities Discover No Smoke without Fire[N]. Global Times, 2010-11-19(11).

[10] Break News[N]. The New York Times, 1911-3-26(1).

[11] 毛玉西. 美国高楼“立体防火”[N]. 北京晚报,2010-11-18(24).

[12]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Deadly Shanghai Blaze[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10-11-16(3).

[13]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 2010-11-16(3-4)~2010-11-21(3-4).

[14] John Morton. Transforming a Newspaper[J]. AJR, 2006(April/May): 76.

猜你喜欢
火灾事故高楼公共安全
靖江市启动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
一起亡人火灾事故原因的认定
水上消防(2022年2期)2022-07-22 08:44:30
劈木头,盖高楼
高楼万丈平地起
黄河之声(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8
对烟头引发火灾事故的调查
水上消防(2020年1期)2020-07-24 09:26:08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看到新高楼啦
莫名的火灾事故
儿童时代(2019年2期)2019-03-21 06:32:32
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引发的思考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9:20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推理与公共安全结合的理论研究
电子测试(2018年18期)2018-11-14 02: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