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桂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美国高等教育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和高等教育质量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和学术界享有盛名。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变革,美国的大学已从昔日种类单一、学科较少的精英教育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面向广大求学者的大型学术基地。其现代高等教育结构是多层次的,形式是多样化的,而且显示了向终生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教育适应政治与经济需要、工农业和科技发展的变革以及社会生活各种要求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历史研究和现状分析,探讨其对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改革和调整的借鉴意义,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改革。
美国大学起源于殖民地时期创建的一种学院。英国殖民者为了“把古老的英国的传统移植到北美的荒野”,于1663年在北美殖民地建立了第一所学院,即后来的哈佛学院;到1776年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以前,共建了9所学院。[1]这些学院称为文理学院,当时美国上层阶级很欣赏希腊的博雅教育,文理学院就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产物,但它当时并不是像现在的学院和大学,而是中学。这些学院在其后的发展中,没有向中等学校的发展,而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需要,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发展,成为具有美国特色的、在国际教育上居于领先地位的大学。19世纪,这种文理学院迅速向美国西部发展。到了1900年,美国已有900多个文理学院,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稳定类型。
大学在美国建立比较晚。第一所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于1876年。此时,有许多学院转变为大学。耶鲁于19世纪50年代开始了研究生教育,于1861年授予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哈佛于19世纪70年代建立了研究生系。随后,许多学院改组合并,扩建成为私立大学。各州的公立大学也于18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建立起来,但数目很少,只是到19世纪末,由于发展工农业的需要,美国制定了莫里尔法案,对大学赠予土地或拨给相当的款项帮助其办学,从此,公立大学做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巩固下来。这时,美国就形成了一种两级的高等教育制度,即在大学教育后再进修研究生教育。
此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提出的迫切要求,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教结构。它被称为四年制社区学院,包括高中的后两年和学院或大学的头两年。在二战刚结束时,由于难以安排退伍军人的工作,曾出现了一个推行这种结构的运动,在加利福尼亚州曾建立过八个这种四年制社区学院。不久以后,由于这种教育不适合美国的实际情况,就放弃了这种教育结构。
美国另一种社区学院(又称初级学院)是一种一至二年短学制的高等教育机构。二战后,由于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人员,初级学院飞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是社区学院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了减轻大批青年和妇女强烈要求升学、就业的压力,平均每周便有一所新的社区学院产生。到1980年秋季,全美有社区学院1231所(其中公立1049所),占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校学生已达480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40%。社区学院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
在不断适应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形成了具有三个不同层次水平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即社区学院、文理学院或综合大学的本科生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
(一)第一级是社区学院。主要承担四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转学教育。这是为有志于到大学继续学习三四年级课程的高中毕业生开设的教育,相当于法国的预科教育。结业时通过考试,则获得副学士学位,然后转入大学三年级学习。转学教育原是社区学院的主要任务,但由于为社区服务的内容逐渐增多,学校的社区性越来越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机会较多,所以转学教育的比重相对减少,逐渐以职业技术教育位重点。二是职业技术教育。这是社区学院教育的重点。它的培养目标是半专业技术人员或半专业熟练劳动人员。他们接受两年中等以上的教育,有初步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如何运用现代化器械、工具和实验设备,能在复杂的生产岗位上工作。由于学校规模小且时间短,因此专业和课程的设置灵活多样,完全根据社区经济和社区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而设,并由工商业企业审定。由于美国的科技发展迅速,所以社区学院的课程不断革新和调整。由于专业课程多为社区所迫切需要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率较高。三是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这主要是为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修某些课程。选学课程的规定和学习时间的长短非常灵活,可以全日学习,也可业余学习,学习的课程完全根据学员自己的需要。四是补救性教育。这类教育主要是为学习上困难较多或者受教育不够的人设置的。
(二)第二级是文理学院或综合大学的本科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一般的中级科学、学术和专业技术人才。学院和大学教给学生广阔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其对某一学科领域的兴趣和掌握有关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其创造性、想象力及探索力。不同学校本科生教育的质量不同,有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质量较高,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的大学的本科生教育水平不高,学生很少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本科生教育一般为四年。前两年强调打好基础,其中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及其它基础课程。后两年强调理论及专业课程,如要取得教师的资格,应加学一年教育课程。本科教育结束时,通过考试,有的写学位论文或作毕业设计,取得学士学位。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在于使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宽厚,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创新和更换工种较为有利。但是一般毕业生到工厂工作时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适应具体的工作。
(三)研究生教育阶段。这主要是一种专业教育,分为两级:前一级是经过一至二年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取得硕士学位;后一级是经过硕士后的三至四年学习和研究工作,通过全面考试,写出博士论文,进行答辩后,获得博士学位或哲学博士学位。这一级培养的是高级科学人才、高级学术人才、高级专业人才。他们一般具有独立承担科学研究或工厂里能承担技术开发工作。
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美国的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适合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人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美国的科技力量一直领先于世界,这与他们的高等教育是分不开。只有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合理,才能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各种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是在借鉴苏联教育的模式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一次长期的调整。到1998年扩招以前,高等教育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完善。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在层次结构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
(一)比例不合理。本科层次的规模仍然偏大且呈继续扩大的趋势,造成本科层次生师比过大,生均教育质量下降,导致就业和研究生入学压力的加大,影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为缓解就业压力,国家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使研究生的教育任务加重。每个导师负责的研究生人数急剧增加,甚至极个别导师指导的博士生达到100多,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结构划分不明晰。首先,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划分过细,且界限不清。中等教育有高中、职业高中、中专。高等教育有大专和本科。中专教育中有的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形成了中学后教育,与大专层次的教育产生一定重叠。其次,大专层次的教育在培养规格上趋向本科,是把本科课程压缩了的本科教育,因此培养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上不如本科扎实,在职业技术上面又替代不了中专生。在工作中,既没有中专生的技术,又没有本科生的潜力大,没有体现专科教育的特点,因此就业很难。第三,本科与专科层次划分不清。许多本科院校中,专科生比例较大,且存在鼓励专升本的现象。第四,教学与科研在教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分类不明晰。许多教学型院校也提出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3]
(一)办学层次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目前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7%。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同时,也使教育的对象、目标和结构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了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使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趋势。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扩招、高职等发展迅速,大专层次则显露萎缩之端倪,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不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在追求高层次、研究型或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加强各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一线技术力量薄弱、匮乏,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的办学层次还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出路问题。教育只有适应、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中最大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是要扩招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而是要加大专科职业教育的力度。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专科教育,美国社区学院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作出重要的贡献。社区学院开设的课程注重实验实习课,培养出大批高等技术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学生毕业后很受社会欢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正逐渐由精英教育阶段快速向大众化阶段迈进,高层次人才数量剧增。而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不能一下子为如此众多的高级人才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可能造成新的人才浪费。实际上,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我国当前社会需求增长最快的并不是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人才,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高级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避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本科研究生的“人才高消费”。[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需求量最大的是高层次熟练技术工人,一些在国内建立加工基地的跨国公司也将需要大批高级熟练技术工人。实践证明,社会对高层次熟练技术工人需求的增长,远超过对高级研发人才的需求增长,因此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上应注重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合理调配层次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不要盲目增加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招生,一哄而上,要客观科学地制定各个层次的发展目标,合理进行层次划分,趁着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适当加快发展本科层次的教育,努力建设若干所国际一流大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 别敦荣. 美国大学学术管理发展历程及启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1998(2).
[2] 符娟明. 比较高等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 孙毅颖. 对高等教育结构问题的几点认识[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5).
[4] 唐永泽.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就业导向 坚持健康发展高职教育[J]. 中国高等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