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吾 山西省动物检验监督所
闫益波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制定了多项发展奶牛养殖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了雁门关畜牧生态经济区建设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2010年山西省奶牛存栏超过32 万头,其中适繁母牛存栏1.65 万头。由此可见,山西省奶牛产业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但是山西省大部分养殖业,特别是奶牛养殖多为传统的小规模养殖方式,这种传统的小规模生产方式,生产不规范,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婴幼儿奶粉事件”为奶牛养殖业敲响了警钟。因此,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转变生产方式,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标准化的健康养殖是唯一有效途径。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人、财、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于畜禽生产性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畜禽疫病,特别是畜禽重大疫病的有效防控,对实现标准化健康养殖,对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战略的实施,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其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农业结构调整要加大畜牧业的发展力度,畜牧业生产将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山西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也相应制定了5~10 年内把山西建成“畜牧大省、畜牧强省”的宏伟战略,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的“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工程”,使山西省的畜牧业在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山西省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8 万t、86 万t和110 万t,比2005年分别增长41%、51%和48%。
纵观山西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虽然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惊人,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内蒙、河南、河北、陕西等邻近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肉类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4 kg,差距比2005年进一步拉大;全国有19 个省(市、区)的奶类生产比山西增长快;蛋类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2 kg。另外,诸如畜牧业总产值、单产水平以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畜产品质量及畜产品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都呈现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这就需要山西省的畜牧业在今后的几年中,加快发展速度,实现又好又快的总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进行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标准化健康养殖,提高科技含量是唯一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山西省按照中央提出的“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的总体要求,作出了建设山西畜牧强省的决定和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为推进全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发展规模养殖,扶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建设畜产品优势区域,探索生态畜牧业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山西省畜牧业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发展,其养殖方式已从零星分散饲养逐步转变为规模化养殖、专业化养殖,规模养殖和小区化健康养殖已初具规模。山西省畜牧兽医统计资料表明,山西省自2006年以来,规模化养殖进入了快速通道。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5%,比2007年提高18 个百分点。近年来山西省加快促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转变,统筹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中央现代农业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各类资金,在全省重点建设了一批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2010年底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达到2 800 多个。为进一步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山西省政府2010年提出在全省实施“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要求到“十二五”末,全省要建设1 000 个规模较大、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符合环保要求的现代化养殖示范园区,1 万个规模适度、人畜分离、效益良好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并将在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根据规划,到2015年山西省畜产品总量要实现翻一番,规模化养殖比重占到总养殖量的70%以上。规模养殖的发展,将为进一步提升山西省畜牧业生产能力,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发挥重要作用。
为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山西省积极鼓励各类工商资本、民营资本投资现代畜牧业,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管理意识较强的和科技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引领广大农民养殖户和生产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使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及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近年来,山西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吸引省内外龙头企业,省内煤焦民营企业转向投资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加工、畜禽养殖,使畜牧业的企业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到2009年,全省已发展各类养殖、加工企业9 000 余个,扶持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100 余个,涌现了山阴古城、永济粟海、文水大象、平遥牛肉集团、平遥龙海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了山西省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
二是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不断涌现。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养殖户、加工企业、经营能人根据生产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成立了养殖合作社、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使畜牧业生产走上了有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道路。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已发展各种畜禽养殖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近700个,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是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畜产品优势区产地市场、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实现了畜牧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拉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全省畜产品生产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区域布局,提出并实施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工程,加快了全省畜牧业协调发展和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朔州、太原为主产区的乳品生产优势区,以晋中和运城为主产区的肉牛生产优势区,以太行山和晋西北为主产区的肉羊生产优势区,吕梁山沿黄河24 县为核心的绒山羊产业带,以太原盆地、上党盆地为核心的猪鸡生产优势区。优势区域的形成,为山西省畜牧业生产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也为畜牧业各产业、全省不同地区畜牧业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防止畜禽粪便污水严重污染农村生态环境,危及人民身体健康,防止因牛羊过度放牧,破坏生态植被,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山西省省委、省政府颁布了“禁牧令”,并积极推广环保生态型养殖,使养殖业既实现了快速发展,又使环境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山西省畜牧业走上了生态环保型发展道路。一是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引导中小型规模养殖户向小区养殖转变,使养殖业生产区与村民居住区分离,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的卫生环境。二是推广沼气工程。在大型养殖企业、专业养殖场,如奶牛场、养猪场等实施沼气工程,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达到降低养殖场污染,生产清洁能源,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三是发展舍饲养殖和半舍饲养殖。这样有效地保护了天然草地等自然植被,为恢复自然植被,再造秀美山川新山西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民增收,畜牧业发展开创了一条具有山西省特色的生态养殖发展道路。
虽然山西省在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畜牧业又快又好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纵观几年的发展历程,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8 个方面。
在畜牧生产方式转变上,目前国家和各省市政府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在小区建设、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环境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名优特畜产品开发、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等方面也缺少具体的规定。在生产方式转变上,各地畜牧业发展不平衡,畜牧产业间发展不平衡,建设标准不一致,扶持重点和对象不相同,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使现代畜牧业建设受到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畜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畜牧业的产业地位、发展速度与其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建设的贡献相比,极不相称。而且畜牧业的投入大部分用于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全省近四分之三的县市区因缺少资金扶持使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以开展,规模养殖户(场)和企业生产设施不能改造,生产工艺及技术不能更新,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中南部畜产品主产区的建设和太行山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畜牧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在发展规模养殖,建设养殖小区和专业养殖场过程中,基本上能够引进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生产工艺和新技术新成果,使新建的小区、专业养殖场走上了符合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规范养殖道路。但在一些市县,由于缺乏小区建设的经验和先进的生产理念,尚未研究出完整系统的现代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因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场和养殖小区(园区)养殖变成了简单的集中养殖。由于缺乏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服务常常不能到位,生产的产品混杂多样、质量低下、效益不理想,严重地影响了全省畜牧业由传统的散养放牧到养殖小区、园区和专业养殖场的转变和发展进程。
随着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的稳步推进,畜牧业规模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场养殖、专业村和专业乡养殖迅速发展,为山西省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打造了新的平台。但畜禽养殖,既是变废为宝、生产优质畜产品的过程,也是向周围环境排放废弃物的过程。随着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虽然对畜禽养殖场粪尿处理已有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如有机肥生产技术、沼气生产技术,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只有少数大型养殖场能达到环保型生产,大部分养殖场只能做到简单的堆放处理,使粪便污水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虽然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仍不适应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场养殖快速发展的需要。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为基层畜牧业快速发展服务时,在品种改良、技术推广、信息服务、防疫保障、饲养管理等方面很难提供系列化、全面配套和及时的服务。特别是新建小区、养殖大户、专业养殖场,在没有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的情况下,虽然在饲养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但因饲养品种落后、生产工艺落后,生产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造成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佳,很难抵御市场风险、防疫风险和自然风险,严重影响了规模养殖的健康发展。
在养殖小区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尽管一些小区的建设和运行依托于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养殖企业和村委会进行管理,但由于小区普遍实行分户管理,大部分农户和养殖小区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很难在饲养品种、生产工艺、饲草料贮备、生产产品等方面实现统一。因此,小区养殖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参差不齐,小区内的养殖户常常在市场需求旺盛、生乳价格较高时积极进入小区养殖,在市场需求低迷时又退出小区养殖,使小区圈舍设备和一些生产设施闲置,严重影响了小区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在养殖小区和专业养殖场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和省里对小区圈舍建设、生产设施配套、生产工艺、饲养管理、防疫卫生、生产产品等缺乏统一和明确的标准,加之一些地方在园区建设上缺乏经验,使小区存在着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不配套,饲养的品种和生产工艺不配套,饲养的规模和经营管理不配套,生产的产品和市场需求不配套等问题,出现了“养殖小区建设的多,正常运行的少;农户进入的多,真正赚到钱的少”的现象。有的小区和农户甚至因生产投入多,产出效益低,出现赔本甚至倒闭的现象,使一些农户对小区养殖产生了疑问,影响了小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山西省涌现出相当一部分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在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组织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山西省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较弱,缺乏自己的拳头产品、知名品牌和稳定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弱。加之,一些龙头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往往市场的波动使其自身难保,有的甚至把市场风险转嫁到广大养殖户头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龙头企业这种生产经营不稳定的状况,造成了畜牧业生产的不稳定,也影响了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稳定推进。在大部分市县还存在龙头大、基地小,有龙头、没基地,或有基地、没龙头的情况,龙头与基地脱节,农户养殖与市场脱节,畜产品生产与加工脱节,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农户各自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畜牧业内部各个环节如畜禽养殖、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基地建设等不能协调发展,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现代畜牧业,必须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扶持政策,加快对畜牧业发展的引导、管理和扶持。在畜牧业养殖小区建设上,各级政府要根据国家政策,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解决好畜牧建设用地问题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生产设施配套、畜禽品种更新、生产技术推广、重大疫病防控、畜禽产品销售、畜禽污染物处理等方面针对不同养殖场情况进行扶持,把养殖小区建设和运行纳入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全省畜牧业发展的全局来看,各级政府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在畜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扶持畜牧业发展,加大对规模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园区)、专业养殖企业(场),畜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销中介组织,畜产品销售市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畜产品优势产区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山西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社会化服务能力、畜产品加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山西省畜牧业生产实践证明,发展畜禽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园区)、专业养殖场(企业)、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畜产品优势区是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山西省要稳步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持续提升畜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和发展水平,离不开政府的投入支持,银行的贷款扶持,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建设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参与。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适当调整现有资金投向,向支持以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为代表的规模养殖倾斜,加大对小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山西省应制定专门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山西省投资建场(厂),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加工能力。同时,应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养殖大户和民间资本,采取合作生产、股份制经营等形式兴办养殖小区、专业养殖公司,组织和带领广大农民发展集约化养殖,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名优特新产品,进一步加快山西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进程。
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是确保畜牧业产业安全、畜产品安全和全社会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环节,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畜牧业,实现畜牧业集约化饲养、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山西省的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能力有限,很不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从畜牧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手,高度深化畜牧业发展,扶持基层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山西省在动物防疫保护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扩展服务功能和范围,以满足畜牧业快速发展对政府和社会提出的多样化、系列化服务的要求。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发展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经纪人、民间技术服务组织、生产和加工企业、专业市场,鼓励和支持这些社会服务组织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销售产品,提供市场信息,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组织和个人灵活、自由、高效的服务作用,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畜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随着畜禽规模养殖和小区养殖的蓬勃发展,畜禽粪尿处理和环保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畜禽粪尿污染已成为继化肥、农药等化学品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之后的又一污染来源。因此,发展生态环保型养殖,减少和消除畜禽粪尿污染水质、空气和土壤,避免粪尿中病原微生物造成人畜共患疾病的交叉感染,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的必要措施。在发展生态环保型养殖上,一要扶持耕地种草、圈舍养殖等现代农牧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生产体系建设,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形成“粮食多→饲料多→畜禽多→肥料多→粮食多”的良性循环,促进农村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二要实施沼气工程,为畜禽养殖小区、专业养殖场科学无害化处理畜禽粪尿,开发生物能源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使畜禽养殖小区、专业养殖场的粪尿等废弃物得到科学开发,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清洁能源和种植业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
现代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要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将饲养管理、疫病防控、无害化处理、环境调控等先进技术进行优化集成、组装整合、配套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显示度。本研究探索建立三大技术体系,以保障山西省畜牧业实现又快又好和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贡献率,在科学研究和动物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实施方面主要围绕4 个方面进行:
一是,提高优种覆盖率,充分发挥优种畜禽的遗传特性,增加优质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二是,科学饲养管理。采用先进的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使用中草药、酶制剂和生物制剂等高效饲料添加剂,通过科学饲料配方、精准饲养、直线育肥等现代饲养管理,达到提高畜禽繁殖力、饲料报酬、日增重、产蛋率、产肉率等生产性能的目标。
三是,采用环境调控技术,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密度等,做到经常打扫,保持牛场特别是牛舍的清洁、干燥。
四是,减少畜禽养殖场和小区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防止动物疫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规模养殖场应经有关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审批并验收合格,颁发《动物防疫合格证》后,方可投入使用。规模养殖场法人为动物防疫工作主要责任人,应认真组织做好各项动物防疫制度的落实工作。商品畜(禽)实行全进全出或实行分单元全进全出制饲养管理。规模养殖场严格按照规定的畜(禽)免疫程序进行疫苗免疫,生产区内禁养其他动物,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时,应从非疫区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的种畜(禽)场或繁育场引进经检疫合格的畜(禽)。畜(禽)引进后,应在隔离舍隔离观察2 周以上,健康者方可进入健康舍饲养。患病畜(禽)应及时送隔离舍,进行隔离诊治或处理。
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消毒规程进行场地消毒。生活区,包括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月大消毒1 次。生产区正门消毒池,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2 次,保持有效浓度。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必须彻底消毒,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更衣室每周末消毒1 次,工作服在清洗时消毒。
规模养殖场应严格按照动物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应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无害化措施以尽量减少损失,保护环境,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源为原则,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一般为高温、深埋和销毁。采取深埋的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在感染的饲养场内或附近,远离居民区、水源、泄洪区和交通要道,对污染的饲料、排泄物和杂物等物品,也应喷洒消毒剂后与尸体共同深埋。无法采取深埋方法处理时,采用焚烧处理,焚烧时应符合环境要求,对畜禽粪便要采用生物发酵、沼气技术等进行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