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育江 李志骞(陕西省奶牛中心)
近年来,陕西省把奶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按照“把思路抓成典型,把典型提升为模式,把模式规范成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以方案落实项目”的思路,加大资金扶持、狠抓良种繁育、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奶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弄清全省奶业发展现状,笔者深入到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市,对奶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陕西省具有发展奶业的传统习惯和良好的自然条件。200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奶业的发展,许多地区将发展奶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重点扶持,稳步推进,全省奶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2009年底,全省奶牛存栏53.8万头,牛奶产量186.5万吨,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均居全国第6位。全省奶山羊存栏173万只,羊奶产量40万吨,奶山羊存栏数和产奶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陕西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奶源基地。
通过不断的优化奶业区域布局,陕西省已经形成了以关中5市1区为重点生产区域的奶业产业带。关中地区奶牛存栏和牛奶总产量均占全省奶牛存栏的94%。全省共有牛奶收购站969个。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目前陕西省奶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优势主产区明显。通过不断优化奶业区域布局,陕西省已经形成了以关中5市1区为重点生产区域的奶业产业带,奶牛存栏和牛奶总产量均占全省奶牛存栏的94%。奶牛存栏量居前四位的市依次为咸阳19.7万头、宝鸡17.7万头、西安11.2万头、渭南9.1万头。全省有3个县区奶牛存栏超过5万头,分别是临潼6.3万头、陇县5.4万头、泾阳5.4万头。奶山羊存栏数占全省的96%。全省有3个县区奶山羊存栏达10万只以上,分别是富平县28万只、泾阳县18万只、临潼区12万只。
2.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奶牛养殖方式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挤奶方式由手工挤奶为主向机械化挤奶转变。2009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奶牛养殖小区558个,存栏5头以上的奶牛的养殖场户发展到10507个,奶牛存栏17.0万头,占总存栏的32.6%。
3.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奶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主产区市县乡、奶牛大村基本都建立了协会。协会积极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职能,在产品销售、饲料供应、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产业化稳步推进。全省有乳品加工企业89家,其中规模以上42家,年鲜奶加工能力300万吨,全年乳制品产量104.1万吨、液态奶产量70.9万吨,奶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西部地区第一位;液态奶产量居全国第六位,西部地区第二位。乳制品省内销量占总产量的65%。西安银桥集团、宝鸡惠民、和氏乳业已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培育了“秦俑”、“和氏”、“惠民”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知名品牌。
5.奶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不断提高。根据对部分奶牛养殖场户调查统计,按日产奶20千克计算,1头产奶牛的养殖效益包括:
牛奶价格,牛奶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3.3元/千克左右。
奶牛价格,1头育成奶牛目前市场价在8000元左右,初生母牛犊2000元左右、公牛犊500元左右。
饲料价格,2010年以来,玉米价格在1.9元/千克左右,麸皮1.55元/千克左右,浓缩料在2.7元/千克左右。
6.养殖户养殖奶牛的效益。据匡算,每头奶牛年鲜奶收入、产仔收入共21380元。饲料、青贮、防疫、母牛折旧共计11223元。在忽略水、电费用和不计人工费用的情况下,农民每饲养1头奶牛年毛收入可达8907元。
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近4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7%。关中地区30个奶牛基地县,奶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一些地区奶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惟一途径。临潼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4%,奶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57.8%,人均奶业收入27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2%。
7.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了有力地促进奶业发展,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政策。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中规定,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建设饲养小区的设施用地视为农业用地,极大地方便了养殖场的建设。二是进口奶牛补贴政策。3年内省财政投资2亿元,扶持养殖场户引进国外高产奶牛5万头,每头良种奶牛补贴4000元;部分市县也出台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如宝鸡市每头补贴4000元。三是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补贴政策。2010年国家发改委安排陕西省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补贴资金2000万元,对存栏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按饲养数量分别给予50万~150万元的补助。同时,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开展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县建设,市县也出台相应政策,予以补贴。四是机械补贴。对挤奶机械、生鲜乳贮存罐等实行购买补贴。挤奶机最高可补贴12万元,生鲜乳贮存罐最高可补贴4.6万元。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奶业的发展。
1.奶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乳品加工企业普遍处在小规模、低水平、老产品、小市场层面上,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除“秦俑”外,在全国再没有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特别是奶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加工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缺乏有效衔接,多数企业与奶牛户仍是产品买卖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调节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2.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机制不适应奶业发展的要求。奶品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奶产业科技化程度低,奶牛、奶山羊的良种培育与推广的力度不大,养殖小区建设进程不快,影响奶业发展和奶畜生产水平提高。
3.饲养管理水平低。全省年产奶4吨以下的低产牛占牛群的40%左右。个体产奶水平不高是导致农户养牛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同时,精料喂量高、青贮饲料质量差、青干草饲粮搭配不合理,饲养管理和配种技术不高,由于管理粗放,导致奶牛营养不良、屡配不孕、产后瘫痪、产奶量低下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奶牛养殖效益的提高。
1.广泛宣传动员,促进乳品消费。由于奶制品相关事件的连续发生,民众对国内奶品质量产生怀疑,奶品消费市场出现萎缩。建议组织有关媒体,对乳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开展系列报道,大力普及奶类营养知识,正确宣传陕西省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培育消费者对民族乳品尤其是陕西省乳品的信心,引导城乡居民扩大乳品消费,促进奶业生产。
2.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增强奶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实施陕西省高产奶牛引进工程,加强良种推广,抓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工作,逐步淘汰低产牛。二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大力发展规模化奶牛场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引导和组织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奶农进入小区,实行统一供料、统一配种、统一防疫、统一挤奶和销售,不断提升生产水平。配套完善机械化挤奶站,逐步取消人工挤奶方式,提高牛奶质量。三是全面推广良种、良舍、良料、良养、防疫和环境控制六大高产奶牛综合配套技术,普及苜蓿干草、玉米青贮等优质粗料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
3.落实出台政策,保障奶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扶持食品加工企业。鼓励食品加工企业使用省内品牌奶粉,扩大陕西省奶粉销售。二是认真实施后备奶牛补贴。积极开展奶牛良种登记和建档工作,认真落实国家后备奶牛补贴项目,调动奶牛生产积极性,杜绝奶农过度淘汰奶牛,稳定优质后备母牛群,确保产业持续发展。三是扩大政策性奶牛保险覆盖面,减少奶牛养殖风险。四是参照国家粮食、猪肉储备政策,建立国家奶粉储备政策,以平抑奶价、稳定市场,防止奶业大起大落。五是解决好养殖用地问题,养殖小区、挤奶站用地都应视为农业用地,并免征有关费用。
4.支持奶业合作社,提高生产组织化。一是扶持奶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产品认证、市场营销服务和质量标准制定、会员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合作社在行业自律、信息技术支持、维权服务等方面作用,提高奶农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二是建立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由政府协调、合作社牵头、奶牛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四方组成原料奶价格协调委员会,确定合理的原料奶指导价,保护奶农利益。三是尽快建立健全省、市、县原料奶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全面开展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鼓励奶农通过生产优质原料奶获取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