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低碳经济的关联性探析

2011-04-13 05:40张成虎甘肃省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业 2011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畜牧业畜禽

文|张成虎(甘肃省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畜牧业从远古至今,虽然时间跨度很长,但其生产方式的进步性转变却只有三步:自然养殖(家户式),规模化养殖(场户式),生态化养殖(循环式)。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既有社会整体生产力发展的外在影响,也有自身生产扩张和融合时代经济发展环境的内在需求。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畜牧业生产方式不得不伴同经济增长模式、人畜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而转变,其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现代的养殖生产,生产出被社会接受、质量安全可靠、无公害的畜产品;通过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化生产模式产生较高的养殖经济效益;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最终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历程

1.自然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生产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生存生产方式,甚至早于农业生产。远在中国文字没有创造之前,中国畜牧业就已萌芽。相传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伏羲氏发明了结网的方法,用网捕猎和捕鱼,同时也开始驯养鸟兽,从此中国便开始有了初期的畜牧业。伏羲氏也就成为中国畜牧业的始祖。殷商时期,从“卜辞”文字上看,马、牛、羊、鸡、犬、猪六畜已经成为家畜,用途也极其广泛,除了服御、食用而外,还用作牺牲,每次在祭祀时所用的牛羊都有三、四百具之多。这说明殷、商时代是中国古代畜牧业较繁盛的时期。到了汉代,已经有了畜种改良的生产。延至清朝,畜牧业主要围绕马匹、耕牛、羊开展生产,以自然草食为饲料,从生产本质上讲,还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方式,特点就是: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粗放式养殖方式,不存在养殖技术的应用;和农业、家庭手工业结合,很少进行商贸交流。

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出现,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畜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社会生产活动开始出现分工,畜牧业也逐渐脱离种植业,形成新的生产类型。广大农村畜禽养殖户已经从思想、观念、行动上改变了传统的模式,由单一的生产自足到追求收入增加,从传统养殖到经济养殖,实现了畜禽产品的市场属性转变。专业型、规模型的养殖方式得到了发展,畜牧业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规模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及产生的问题。规模化养殖,通常也称集约化养殖、现代养殖、科学化养殖等,其突出特征是养殖畜禽数量的增加和脱离种植业生产。规模化生产方式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使畜牧业产量和产值连续增长,对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在资源、环境、生产成本等方面的负效应,其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是养殖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短缺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养殖业用地与耕地、水资源等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近20年来,我国禽畜养殖业年均增长9.9%,带来了大量的养殖废物。

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早在2006年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就在一份题为《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报告指出,畜牧业占用了总农业用地的70%,地球陆地面积的30%;畜牧业用水占了全球人类水消耗的8%还多,而且是水污染的一个最大行业来源;动物排泄物、抗生素和荷尔蒙,皮革厂的化学品、饲料作物使用的化肥和杀虫剂、腐蚀牧场的沉积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渠道。

3.生态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球的破坏以及生活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化是人类各种生产方式,包括畜牧业生产方式必须进行再次转变的根由。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进化的机制,这也是人类生产活动认识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生态化生产方式正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循环、自平衡、自适应机制而进行的一种转变。表现在生态化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上,就是要运用自然系统的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组织可循环养殖生产体系,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自然和谐、自然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整体根本性:生态化生产方式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的生产活动,是将人类与自然重新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本能,体现的是自然界的整体效应,而不是某个单一的生产系统。

系统生态性:生态化生产方式表现为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对生产系统、消费系统以及资源环境系统的统一整合,一方面发展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另一方面将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搁置于自然界的生态位置,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定性。

循环再利用性:生态化生产方式突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流动转化。生态畜牧业体系讲究尽可能适量或较少的外部投入,通过立体种养殖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使农业和畜牧业的产品、废弃物尽可能在系统中反复循环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循环性。

二、畜牧业生产与低碳经济的关联性

现代畜牧业生产与低碳经济定义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明显存在矛盾。畜牧业的高能耗、高污染可见前述,在碳排放上属于排碳大户。

1.畜牧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科学界以及各国政府一致认为,全球变暖现象90%源于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包括能源使用、交通运输、生活、农业等。

2.畜牧业生产的温室效应与碳排放。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聚集在大气中,阻碍地表热量向地外散发,长期作用的结果会导致地球升温。联合国在清洁发展机制中规定了6种温室气体:CO2、CH4、N2O、HFCs、PFCs、SF6。畜牧业温室气体主要是通过畜禽呼吸、排气、粪便、土地使用等途径排放,其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按等量二氧化碳测量占全球总量的18%,超过全球交通运输业排放量,位居第二。同时还占全球9%的二氧化碳、65%的一氧化二氮(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96倍)、37%甲烷(动物消化的必然产物,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0倍)等气体的排放量。

三、畜牧业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畜牧业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另一方面是积极向生态化生产方式转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生产手段,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循环畜牧业经济。我国人地矛盾突出,畜牧业生产资源短缺,生产污染严重,必须着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按照“畜牧业资源-畜产品-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机制和途径,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牧草或秸秆-草食家畜-蘑菇-蚯蚓-鸡-猪-鱼-农林”、“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农林”、“秸秆、牧草-草食家畜-沼气-农林”、“畜-沼气-鱼-农林”等生产方式,一方面是减少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本身的碳排放,提高资源再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煤、油、燃气、化肥和农药等的生产与使用,这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内容。

2.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畜牧业低碳经济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统一,既涉及到养殖业、种植业的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也涉及到与其他经济行业结构协调、循环支撑的结构优化。一要大力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增存并举发展草食动物,稳步发展节粮型养殖业,支持鼓励发展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野生、水生动物,发展外延性扩大再生产、外向型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二要调整大农业结构。要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循环畜牧业为重点,努力促进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果业和谐发展。要大力发展饲料作物和粮饲兼用作物,大力推广应用轮、间、套、增、混作技术,采用桑饲、粮饲、果饲、林饲等种养模式,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或粮、经、饲、林、果等多元结构,增加饲料种植面积,扩大草食畜禽比重,实现以草代粮、以草变毛、以草变奶、以草生蛋、以草换肉、以花换蜜的绿色目标。三要多元化开发节地型、资源循环利用型饲料,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多向循环式产业结构,形成资源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的产业支撑体系。

3.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济。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与传统畜牧业相结合,实现畜牧业可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产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和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是养殖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环保技术、能源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农-林-牧-渔”模型,种养结合,相得益彰,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综合生产效益。其特点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畜禽安全饲养和畜禽产品安全生产为目标,使粪便等废弃物生态净化利用。建设生态畜牧业,一要科学增效。紧紧围绕优质、高产、高效原则,加大畜禽品种改良,推广应用肉牛肉羊短期育肥技术、农作物秸秆氨化养牛羊以及饲料青贮养畜(禽)等实用技术、零排放的生态发酵床养猪法,强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二要综合开发利用畜牧业的废水、废物,生产有机肥、沼气、水生饲料以及鱼饲料等副产品,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畜牧业、生态畜牧业。三要改革饲养方式。要逐步改革工厂化饲养方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因地制宜地推广生态化饲养方式,提高畜禽的无公害处理水平和抗病能力,减少疫病风险,降低防疫成本,解决疫病、药残、动物福利等食品安全问题和畜产品的贸易壁垒问题。

猜你喜欢
生态化畜牧业畜禽
映像畜牧业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