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丽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200241)
两河流域原始楔形文字是指在古代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之间流行的在楔形文字出现之前使用的一种较为原始的文字。①文中原始楔形文字均简称为原始楔文。这种文字被认为是迄今已经发现的人类文字中使用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根据考古发掘,原始楔文文献于20世纪30年代及以后相继发现于古代苏美尔的乌鲁克(URU K)城第四层、第三层和北方古城基什附近的捷姆迭特·那色(Jemdet Nasr)遗址。因捷姆迭特
·那色遗址与乌鲁克第三层在时间上有交叉,学术界一般把捷姆迭特·那色遗址和乌鲁克第三层称为乌鲁克三期,乌鲁克第四层称为乌鲁克四期,统称为“乌鲁克时期”,并把这个时期的文字统称为“原始楔形文字”。[1](P177)这个文字阶段反映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本文讨论的原始楔文也就是这个阶段使用的文字。
原始楔文的初造字在造字机制上以仿拟机制为主,通过模仿客观事物来造字。文中我们将对原始楔文仿拟的类型、特征和仿拟机制对原始楔文初造字符号体态的影响作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原始楔文字符均选自《来自乌鲁克的古代文本字符表》,[2]原始楔文泥板材料来自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Cuneiform 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简称CDL I。
仿拟是对所表达事物形象的再现,这种再现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模仿可以是对所表达事物的直接仿拟,也可以是对该事物既有模型的再仿拟,即对所表达事物的间接仿拟。分为直接仿拟和间接仿拟。
(一)直接仿拟
原始楔文的直接仿拟可细分为以下类别:
1、整体仿拟和局部仿拟
2、单体仿拟和聚体仿拟
(二)间接仿拟
间接仿拟通常会是对一些客观不存在的假想之物的仿拟。可能在表示假想事物的字符产生之前,生活中已出现了这类虚拟事物的原始艺术模型。这些艺术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字符则可能是对艺术模型的仿拟,与所表达的虚拟事物之间是间接的仿拟关系,其中介就是这些代表虚拟事物的原始艺术模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虚拟事物→原始艺术模型→字符。
(图三:伊南娜和她的标志——两个悬空的门柱。[3](P87))
1、仿拟所记录的词多为名物词,且反映日常生活的范围较广
原始楔文有大量通过直接仿拟所表达的对象而产生的字符,且通过仿拟这种方式所造的字符主要是记录名物词,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即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近”,既包括人体的各部位如耳、目、手等,也包括人们日常使用的器物,如镰刀、容器、舟等;“远”,既包括动植物如猪、狮、禾等,也包括山川河流和自然现象,如土、雨、云等。有反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然,也有反映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等。可见,字符的产生是源于生活的,客观真实的事物为初造字的创造提供了材料,是仿拟机制得以形成和广泛使用的源泉,也使这部分初造字显得直观性很强,易辨识。
2、仿拟的具体方式较为多样
原始楔文仿拟初造字的形式都较为丰富,有整体仿拟与局部仿拟、单体仿拟与聚体仿拟、附加仿拟等。反映出该民族人们造字之初的仿拟客观事物的思维习惯。用多种手段来更加准确地表意。除这些对事物的直接仿拟外,也有对事物的间接仿拟。
3、从符号体态上看,具有较强的图画性特征
由于仿拟带来文字的直观性,使文字呈现出图画性特征。原始楔文中有描摩事物极为细致的字符。如燕、瓶架等。4、仿拟的初造字字符都能反映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原始楔文仿拟的初造字大多能反映出人们日常观察事物的多角度,从多角度取象使字符更富于生动和形象性。
通过仿拟所产生的字符很容易辨识出当时造字者的观察角度,字符清晰地保留了观察事物的痕迹。观察角度的不同影响着字符的形状,字符的形状也透射出观察角度。二者是相互关联的。如:
(1)平视观察事物:包括正面和侧面之形。
5、仿拟的初造字中几何图形很丰富
大多字符由一组几何图形组成。这些几何图有规则的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扇形、菱形。还有不规则的图形。也有的字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几何图形的组合。其笔画:其一笔较短,通常我们汉字中的一笔,在原始楔文中是要由好几笔连续刻写而成。本来可以一气呵成的一笔,书吏却要分作几次书写。感觉一笔是断续连接而成。特别到乌鲁克三期的字符这种特征更明显。而更早一点的乌鲁克四期的字符有的还是笔画较长,笔划呈曲线形的圆笔划,图画特征更加显著。
6、字符量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王元鹿先生指出:“‘文字量的规范化程度’即文字符号的形体在纵向与横向长度的比值上是否划一,各个文字符号的大小是否划一”[4](P26)是衡量文字外形特征的重要指标。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这种文字仿拟的初造字的量的规范化程度。
我们任意选取一块乌鲁克四期的泥板:
(CDL INo.P000758正面)②此编号为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创始工程(Cuneifo rm 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中文献材料的编号。下同。
三个仿拟的初造字虽然笔画简洁,但很明显有图画特征,在文献中不仅大小比例不一致,字符在文中所占比例最大,所占比例最小。而且字符之间间距比较随意,排列不整齐。各字符本身的纵横比例也不一致。
原始楔文早期仿拟的初造字在具体文献使用中表现为各字符间大小比例不等,且排列也不整齐,字符本身的纵横比例也很不一致。由此可见原始楔文中仿拟的初造字在字符量的规范化程度方面还不高。
初造字的仿拟机制主要是对事物的模仿。既然是模仿,可能是很真实地再现事物原貌,包括对事物细节的描摹;也可能是很粗略地勾勒事物的外在轮廓及主要区别特征。总之,通过仿拟所产生的字符始终摆脱不了象形的符号特征。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仿拟对初造字符号体态的影响。
(一)易与图画混同
王元鹿先生认为早期文字与原始图画之间存在模糊性。[4](P58-59)这种模糊性在文字造字之初最为明显,特别又反映在通过仿拟机制所造的初造字上。
(CDL INo.P000961泥板反面)
在部分原始楔文文献中,如果字符不是与表示数字的符号写在一起,则很难将字符与图画区分开来。如:和为表示数字的符号,和分别表示棕榈树和肥尾羊,其中是仿拟的初造字,在不知其意义的情况下,完全可能将其视为图画。
还有的文献中有明显故意作画的痕迹,如:
泥板正面是表示管理人员官职的词汇表,反面则是一个人侧立的形象。如果泥板是记录经济帐目的文献,反面则是正面数目的总计。但这是一个词汇表,背面本可以不用做任何记录,书吏则饶有兴致地画了一个动态的人。
(CDL INo.P000487)
可见,原始楔文中某些通过仿拟的初造字字符图画性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保留,甚至有时很难与图画区分开。有时也因为刻写者的兴趣也会存在书画夹杂的现象。
(二)易产生较多“或体”④“所谓或体,便是同一个字,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写法。”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P171。
原始楔文中初造字有大量是通过直接仿拟表达的对象而获得的,同一个字也有很多种写法,几乎每个字都有或体。或体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同一字符的笔画不固定、字符方向不定。
1、同一字符的笔画不固定
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笔画数不一定;二是有些相邻笔画可分写或连写。
(1)笔画数不定(2)同一笔划可分写或分写的笔画合成一笔
2、字符书写方向不定
(三)易产生同形字
因为现实生活中本有些外形相近的事物,通过仿拟机制产生的某些初造字可能互相同形或形近。如席、网与房屋,金属条与绳,轭与弓。
(四)易趋向简化
文字系统中初造字产生之始,就已出现明显的简化过程:简化的字符较为明显的主要是直接仿拟实物的初造字。由于仿拟机制产生的初造字字符都是像所代表事物之形,初造时会遵循原物面貌,字符自然会更为复杂。但一经被大量使用后,书写的速度要求将复杂的象形变成简单的象形,这样推动和加速了文字的简化。原始楔文仿拟的初造字有明显简化的趋势。
甚至在乌鲁克四期的同一期中也已出现简化的字符。
原始楔文仿拟的初造字从四期到三期的简化,主要表现在事物次要特征的减少和笔画数的减少,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变化,那就是笔画逐渐由曲变直,由双笔变单笔。为后来真正楔形文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原始楔文仿拟有直接仿拟和间接仿拟,直接仿拟又可细分为整体仿拟和局部仿拟、单体仿拟和聚体仿拟、附加仿拟等。通过仿拟所获得的初造字主要是记录名物词,字符在符号体态上表现出较强的图画性特征,并能较为清晰地反映造字者对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且在字符量的规范化程度方面不高。
通过仿拟所产生的初造字,在符号体态上也必然受到这种造字机制的影响。对原始楔文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易与图画混同,二是易产生较多“或体”,三是易产生同形字,四是易趋向简化。
原始楔文初造字并非只有仿拟一种造字机制,但它却是主要的,并且反映了早期文字产生之始的一些普遍特征。
[1]刘文鹏,吴宇虹,李铁匠.古代西亚北非文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M.W.Green,Hans J.Nissen.Zeichenliste Der A rchaischen Texte Aus Uruk[M].Berlin,1987.
[3]塞缪尔·诺亚·克莱默著,苏耀成译.文明摇篮[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4]王元鹿.比较文字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