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蕴智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安徽蚌埠吴郢乡双墩村,普查到一处淮河流域独具文化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1986年、1991年和1992年,安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在遗址东南侧凹沟内被填埋的文化堆积层中,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表意功能的陶器刻画符号,其年代大约距今有7300-7100年左右。[1](P414)
1989年,徐大立先生在吴郢乡双墩遗址试掘工作的基础上,发表了第一批出土于该遗址的陶器符号资料。[2]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关注到这批符号,并撰文对新披露的146例59种双墩刻画符号做有摹记(见图一)。[3][4]
图1 双墩遗址1986年发掘所见陶器符号
2008年,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双墩遗址发掘报告。该报告比较详尽地登记、描述了633件出土于该遗址的陶器符号信息,并刊布了其中成形较好的照片、拓片和摹本资料。①这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到双墩符号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面貌及其特征(参见图二)。
图2 双墩文化刻画符号图例
双墩遗址在上述三次发掘中共计出土陶器刻画符号600余例,其发现数量之多,这在以往的史前遗址中是少见的。从考古类型学上考察,双墩遗址地处淮河流域中游地区,是一处独具文化内涵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双墩符号在时代上略晚于出自中原地区的裴里岗文化贾湖符号,但在时代上比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等类型的陶器符号都要更早一些,而且彼此的文化面貌各不相同。
从载体上考察,双墩符号皆刻画在陶器上。而且绝大多数双墩符号都刻画或压画在双墩先民试用过的陶碗的外底部圈足内,只有少数符号刻画在陶豆圈足内或其他平底器的底部等部位。也就是说,双墩符号主要是刻画在实用陶器外底部这样的隐蔽位置,它们的作用不在于装饰,而是被赋予了具有特定的记事和表达概念的功能。
从刻划痕迹上看,双墩符号大都是在陶坯烧制前刻画或压画上去的,也有少数刻痕较浅,或呈不规整状,乃在晾干的坯胎上或烧制成器后所刻。另外还见有少量似用剔刻或模印方法在陶坯上形成的阳文符号。双墩遗存中还存在有陶坯干透前后分别刻画的现象,即先把某种独立的符号作为主纹或底纹刻好后,再将另一种符号叠压补刻上去而成形。该遗址出土的骨锥、角锥和有锋利刃口的骨片,可能是刻画时所使用的工具。
在构形特征上,双墩符号大致可分为象形、几何形和组合形等多种结体方式。其中的象形符号共计110例,这方面包括有鱼、猪、鹿等动物形和植物形的符号,②双墩遗址1991-1992年发掘出土象形符号59例,1986年出土象形符号51例。参见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五章第322页和第184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它们最具双墩文化特色。其余更多的是以三角形、菱形、半方框形、十字形、网格形、弧圈形等为主的符号,这些几何形的符号重见比例较高,而且有繁简之别,表明在当时的先民中有比较广泛的认知程度(参见图二)。
双墩符号的结体看上去比以往各地出土所见到的史前刻画符号更为复杂多样。其中有些属于简单抽象的记事或记数符号(如图一·1、7、10、11、12、15、36等例),但更多的符号则独具特征。其造型取材广泛,刻画技法娴熟,线条方圆兼施而富有变化。通过一些较为复杂的符号,还表现了如编织、渔猎等具有生活意义的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原始文化的风貌。
应该注意的是,双墩符号中已出现了部件组合式的构形,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符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赋予一定的特指意义。如上图一·40就可分别与图一·8、12、33和与图一·2、7相组合,图一·41、42则是两种使用若干符号固定组合的例子。这样的繁复结构在各地出土的史前符号中是不多见的。总的说来,双墩符号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构形系统,具备了构成文字的某些基本要素及其特征。其在结体上与目前所见新石器时代中后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各类远古符号相比,都是比较先进的。
就双墩符号的性质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地域性的具有特定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双墩符号看成是一种地域性的原始文字。这类符号主要应用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游地区,而且在双墩文化期达到繁荣阶段。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分析,双墩文化符号和黄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符号、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符号、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符号、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符号渊源各不相同,但又都是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富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远古符号类型。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开拓了新的思路。今天看来,发明中华文字的人物远远不止一个仓颉,我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过程也并不是一条单纯的主线。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徐大立.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陶器刻划初论[A].文物研究(第5辑)[C].合肥:黄山书社,1989.247-255.
[3]王蕴智.远古陶器符号摹记·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N].书法报,1994-03-16(2).
[4]王蕴智.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J].华夏考古, 199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