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独特的教师教育体系
——民国时期山西教师教育特色概览

2011-04-12 16:02:54申国昌贺秀叶许小平
关键词:讲习所师范学校师范教育

申国昌,申 雄,贺秀叶,许小平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风格独特的教师教育体系
——民国时期山西教师教育特色概览

申国昌,申 雄,贺秀叶,许小平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省在全国率先施行义务教育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国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为了建成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山西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加大了对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聘任一流师资,提高师范生的待遇,规范教学与管理工作,真正达到了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的目的,从而形成了民国时期富有特色的山西教师教育体系,进而有效地保证了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民国时期;山西;教师教育;特色

山西省全方位、有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建立,是从1918年颁布规程施行义务教育之后,逐步开始形成和完善的。山西师范教育体系,不仅学校种类齐全,而且富有特色。既有全国普遍设立的省立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师范学校、简易师范学校、特别师范科、简易师范科等办学形式,而且有阎锡山自己创造的一些史无前例的师资培养形式,如国民师范学校、师范讲习所、模范示教等。这些独特的师范教育形式,引起了全国教育界的关注和好评,“如山西之有国民师范学校、师范讲习所、模范示教等,皆为中国部章所无,实为能实行主试验之教训”。[1](P19)陶行知也评价道:“将来实行义务教育,自必从推广师范学校入手。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的办法,很可参考。”[2](P395)正是受到20年代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办学模式的启发,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办起了专为乡村小学培养师资的晓庄师范,在山西国民师范和南京晓庄师范的共同影响下,1933年教育部才在《师范学校规程》中提出:“以养成乡村小学师资为主旨之师范学校,得称乡村师范学校。”[3](P18)可见,山西国民师范教育和模范示教,不仅为当时国民学校解决了师资问题,而且为丰富师范教育理论提供了办学先导,为近现代师范教育史增添了新的色泽。

一、师范教育格局:异彩纷呈

1918-1922年,是山西省师范学校不断增加、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时期。就学校数量来讲,1918年全省师范学校数量为8所,比上年增加2所,1919年达到11所,1922年为13所,从此直到抗战前,省立师范学校数目趋于稳定;就学生数量而言,1919年猛增到3772人,比上年增长了89.5%,1920年学生数达到了民国时期的最高峰4705人,此后基本保持幅度不大的逐年递增;就经费投入来看,1918年比上年增加了29.2%,1919年经费巨增至519760元,这是1930年以前投资最多的一年。主要原因是这一年国民师范学校成立,当年该校的经费投入高达245717元,[4](P548)此后保持稳步递增。山西师范学校的各种类型列举如下:

省立师范学校:全省共有省立师范学校6所,即第一至第六师范学校,分别在太原、运城、大同、长治、代县、临汾。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省立师范中规模最大的学校,从1912年至1924年共招收学生24个班,平均每年招2个班,按平均每班50名学生计,12年之中约培养学生1200名左右,经费最多的1920年达到68996元,校训为“端品、励学、耐劳、率直”。[2](P98)省立第二师范是山西第二所最早建立而且规模仅次于一师的学校,起初为全省培养人才,后来随着师范学校数量的增多,变成主要为晋南地区造就师资。省立第三师范设在大同,成立于1913年,1926年增设专修科,1928年改为三三制。到1932年学生数为187人,经费达29636元,教学设备条件良好,教学方法适当,注重实习。[6](P63)省立第五师范1919年成立于代县,1932年学生数已达267人,年经费24878元,学校设施齐备,教学条件“已敷需要,布置亦属整洁”。[6](P56)总之,省立师范学校是民国早期山西师范教育的主力,经费都由省款拨付,办学条件尚好,教学质量较好,为保证国民教育和中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女子师范学校:1914-1922年间,山西省先后成立6所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于1914年由省立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更名,20年代学生数已达300多人,开设课程与师范学校大致相同,仅增加了家事、裁缝、手工等课,学校管理严格,教学方法多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1920年成立于大同,原名兰池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改为省立,1932年学生达到145人,年经费9797,该校规模不大,但“校舍之建筑容量、布置,均堪适用”,[6](P65)1934年停办,改设初中。据中华教育改进社调查,1922年山西女子师范学校数为5所(第六女子师范学校成立于调查之后),女生数为813人,居全国第一位,是广东193人的4.2倍,是江西108人的7.5倍,是陕西50人的16.3倍。[7](P193)可见,当时山西的女子师范教育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乡村师范学校:1928年6月,山西省颁布《山西各县二年制与三年制师范学校规程》,该规程规定:各县为补充初级小学教员之不足尽力设立二年制或三年制师范学校;学校经费由地方公款支付;校长必须由高等师范院校毕业者充任;教员必须是初级师范学校以上毕业者;招生条件为中学肄业、高小毕业或初小教员;学生免收学费并按地方经济状况酌给膳费;开设课程有:党义、公民、国语、算术、自然、艺术、史地、体育、教育入门、心理学初步、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儿童心理学、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乡村教育、儿童训育、实习等。[8](P14-18)从此,山西省进入了师范教育的辉煌时期,学校数量迅速增长,到1930年,山西省共拥有县级乡村师范学校30多所,每年可毕业学生1200余人,并规定凡初级小学在100所以上之县,必须设立此类师范学校,[9]这样就极大地满足了乡村小学的师资需求。在山西乡村师范学校遍地设立并取得了较大成绩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才于1930年颁布的《实施义务教育初步计划案》和1933年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要求各省、县设立乡村师范学校,这个计划案比山西省的《各县二年制与三年制师范学校规程》晚了两年。1931年8月,省教育厅又令各县师范学校应加授开设农林学科知识,以便促进乡村国民学校增设农业知识教育的需要。之后,各县师范学校在开办过程中逐渐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农村教学的需要。正如晏阳初所说:“乡村师范学校,注重训练乡村教育和建设人才,内容趋向于实际,与乡村社会合拍。”[10](P186)1932年在长治成立的上党联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王中青校长大胆地取消了物产证券和按劳分配课,添设了社会发展史;取消了杜威的教育学课,增设了乡村教育课;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农村参观与调查;该校国语教师赵树理在教学中就善于自选题材,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11](P301)

简易师范与特别师范:这是为缓减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紧张局面而设立的两种补救性的师资培训机构。主要以县办为主,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为四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一年;毕业后充任简易小学和短期小学教员。如河津县于1930年就设立了简易师范班,附设在县立高小,学制二年,1932年就有20多人毕业分配到农村初小任教。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规程》,为了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将这两种办学形式正式纳入到师范教育体系之中。为了规范课程设置,山西省教育厅于同年10月,颁布了《各类师范学校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及自习时数》,规定简师学员每天必须上课9小时,每周54学时。特别师范实行分组教学,每组至少要有20人;按劳作组、艺术组、商业组等教学,各组开设的课程除基础课相同外,各有侧重。[12](P17)此后,山西省大部分县设立了简易师范和特别师范,以解决当地农村的师资问题。尤其是抗战后,各地为了尽快恢复初级小学,简易师范和特别师范于40年代初,再次迅速发展起来,有的县设立数所,如洪洞县就设立了两所简易师范学校;榆次县除了设立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外,还在县中和县立高小附设特别师范班和简易师范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师资问题。

二、乡村师范之先声:国民师范学校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民国时期阎锡山倡导创办的一所专门为国民学校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从1919年开办到1936年停办,在山西教育史上存在了18年,为山西各县教育培养了近两万名合格师资。由于该校在全国尚属首例,因此,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与普通师范不同的一些特点:

第一,国民师范学校是由阎锡山精心策划和全力支持兴办起来的。该校完全是应山西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而设立,1918年开始实施普及义务教育计划,为了广造师资,于1919年在“兼省长阎锡山的建议下,[6](P50)经省议会通过,于当年3月开始筹备,6月份即招收新生,正式开学。阎锡山对国民师范的重视还表现在:一方面,委任自己一生最欣赏的心腹搭档赵戴文兼任校长,并给予巨大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还经常到校视察,如1920年4月,他到校为学生作了题为“人欲为人生之根本,去欲为成从之根本”的讲演,“发扬理性即可制止人欲”,[13](P361)要求学生心存为国为民的教育志向,扼制不良的习惯与行为,一心求学增长学问,以便日后为成就合格师资打好基础。正是由于山西首席行政长官对该校倾注的关注和支持,才使得国民师范学校成为20、30年代山西师范教育的龙头。

第二,投入经费充足,建筑规模宏大。初选校址,就征地181亩,全校建有学生宿舍420间,教室43座,实验室3座,图书馆12间,礼堂11间,教职员宿舍93间,接待室25间,餐厅处44间,浴室5座36间,总计有房屋840余间,还建有占地44亩的操场,总计投资245717元。[4](P548)据统计,1923年资产金额为253144元,当年岁入经费为150600元。[14](P159)到1932年,省财政投入178596元(法币)。各种教学用具、体育用品、实验仪器等较为齐全。[6](P52)这样的规模与设施,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第三,大量培养适合农村教育需求的师资。为了保障各县义务教育的顺利推进,国民师范学校一开始就设计每年招生1200人,建校20年后就可满足全省105个县的小学师资需求。1919年的编制为26个班,教职员79人,计划每年招收1260人,其中向105县每县招10名,另从天津和保定招收291名,11月又招体育专修科73名,学习年限为二年,实际上1919年共招生1570人,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学校。

第四,开办多种层次的师范教育。1919年设置的专业有国民师范科(二年制)、二部师范科(一年制)、体育专修科(二年制);1920年开设完全师范科(五年制)、职业科(二年制);1921年又将考试不及格、不能按时毕业的编入补习科,补习一学期后即可毕业。据《山西省第八次教育统计》,1923年国民师范科共有4个班,155名学生;完全科共有25个班,820名学生;补习科1班36名学生,职业科1班44名学生,共计学生1055人。

第五,实行独特的学生管理体制。在学生管理中,1919年实行队长制,1名队长负责2个班。1920年改为训育员制,1921年又改为班主任教员制。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如教室规则、学舍规则、图书阅览规则、器械规则等,尽管规章制度严格,但在具体管理中“能于消极的严格管理中,寓积极的指导生活之意,用意良佳,学生态度谨朴,纪律整齐,绝无浮奢气习,足证训育之得宜”。[6](P53)此外,学生待遇优厚,不仅免收学费,而且还免费提供食宿、讲义、制服。因而,招收的大都是贫寒子家庭出身的学业精良的子弟,如徐向前、薄一波、李雪峰、程子华等我党杰出的领导人均是该校的毕业生。

三、阎锡山首倡的师训模式:模范示教

这是阎锡山首倡的山西独有的一种师资培育方式,1918年11月,阎锡山由京返晋途经晋北时,本着“教育为万事之根本、万事之起点”的认识,顺便对晋北各县作了教育考察,当他看到多数国民学校采用一人兼顾数校的循环教学方式,深受启发,回太原后,为了解决施行义务教育过程中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就提出了模范示教的师资培育模式。“山西现在可以为师资之人才,合前清童生以及现在之毕业生,总而计之尚缺一半。只好发降格以求那程度不够之教员,此等程度不够之教员,出任师资必至无益于人民,于是想出一个模范示教的办法,此种模范示教,即是要以一千人破成一万人用,补助此一般程度不够教员所不及”。[15](P29)当年就在省城成立了模范示教养成所,以培育这种能力较强、水平较高、精力充沛的国民学校师资,以期达到“以一个人管十多个学校”的效果。到1919年底模范示教养成所已办了4期,每期1个班,总投资29543元,在校生共有1179人,已毕业人数达1109人,[16](P8)并及时派往各县国民学校任教。还颁布了《山西省各县模范示教养成所规程》,规定各县按学区划分示教范围,每学区设模范示教员若干人,每人负责十多所学校;其职责为对各校进行代授和示范各科,以规范的教学方式来影响和带动那些没有经过正轨师范教育的农村教员,并指导各校教员进行规范教学,定期与各校教员集中研讨教学方法之改进。这种师资培训方式,既不需要花钱,又不耽误初等小学教学,的确是一种适合当时教育状况、较为理想的师资培训和教员管理的好方法。因此,受到了全国教育界的一致好评。

四、师范讲习所:乡村师资救急之良方

师范讲习所是从清末的师范传习所演变过来的,民初将之改为小学教员讲习所,1915年改称师范讲习所。山西省从1917年就设立省立师范讲习所,学制为1年,主要是为了快速培养义务教育师资,当年招生193人,1918年招生227人,1919年两个学期又先后招生1217人和623人,两年共计在校生2067人,当年毕业生有1988人。1918年,在阎锡山的要求下,全省105个县均设立了县立师范讲习所,到1919年,每县1所,共计105所,全省县立师范讲习所累计岁入经费为115276元,大部分县是1所设立1班,学制为1年或半年,全省共计有112个教学班,学生数为4668人,当年毕业生为1634人。学生人数最多的县有临汾、襄陵、陵川、曲沃等县,均为100人,90人以上的县还有霍县、平定、安邑,其余绝大部分县为50人;经费投入最多的县是新绛、阳曲、五台,均在2400元以上,岁入经费在1500元以上的县有榆次、太谷、岚岢、孝义、阳城、陵川、襄陵、临汾、永济、安邑等25县。[16](P40-51)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1918年山西省教育厅制定了《山西省各县设立师范讲习所办法》,规定:第一,各县应设师范讲习所1处,各所至少先办1班,毕业后继续添招,以足敷县内义务教育所需教员之数为度。第二,讲习所应设主任教员1人,需具有以下资格:高等师范及优级师范毕业者、师范本科第一部及第二部毕业曾任教员1年以上者、中等以上学校毕业曾任职教员3年以上者。第三,教?员聘任,由县知事遴选合格人员,呈报教育厅委任。第四,学生资格:曾充小学教员学识优化者、高小学校毕业年在18岁以上者、中等学校毕业或曾在中等学校肄业者。第五,讲习所学制为1年或半年。一年毕业者,准充国民学校教员并得于之年内暂缓检定;半年毕业者,准充任代用教员或国民学校教员并有受试验检定之资格。第六,开设课程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各科教授法、学校管理学、学校卫生、复式教学法、算术、理化、博物、伦理、手工、唱歌、游戏、体育等,并在附近国民学校实习。第七,经费由各县自行筹划。[17](P15)学生全部免费就读,而且还每月发给伙食费3元(大洋),每人发给制服一套。

师范讲习所为当时正在施行的义务教育,提供了大批的师资,尽管教育质量不能与师范学校毕业生相比,但毕竟在师资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解决了燃眉之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全省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到1927年国民学校的师资问题已经不太突出,因此山西省调整了政策,师资培育从以前数量的增加转为质量的提高,为此,省教育行政部门下令要求停办旧有师范讲习所,从此师范讲习所数量大大下降,到1930年只剩37所。[18](P64)山西省师范讲习所的最大特点:一是全省各县普遍设立,而且入学与毕业人数多,实属名副其实;二是行政机关从上到下,形成共识,全力以赴保障此项教育顺利开展;三是实施了较为完美的教学与管理机制,有效地保证了教育的质量。

总之,正因为民国时期山西师范教育抓得扎实有效,因此,不仅培养了数量可观的一批师资力量,而且造就了质量较高的教师队伍,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山西义务教育乃至其他各类教育的成功实施,为全国教师教育树立了良好的楷模和榜样。

[1](美)杜 威.教育上的试验态度[J].教育杂志,1919(12):34-36.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师范学校规程[J],山西教育公报,1933(50).

[4]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梁永寿.抗战前的太原师范学校[J].山西文史资料,1989(1):65-67.

[6]教育部督学视察山西省教育报告[R].山西省教育厅,1933.

[7]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A].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8]山西各县二年制与三年制师范学校规程[J].山西教育公报,1928(252).

[9]山西教育发展纪实[N].中央日报,1931-4-2.

[10]宋恩荣.晏阳初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1]山西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3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2]山西省教育厅.各类师范学校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及自习时数[J].山西教育公报,1933(74).

[13]编委会.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第一辑)[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

[14]山西省第八次教育统计[Z].太原:山西省政府统计处,1926.

[15]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第4册)[M].太原: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处,1937.

[16]山西省第1次学校系统以外教育统计[Z].太原:山西省公署统计处,1918.

[17]各县设立师范讲习所办法[A].山西教育计划进行各案[C].1918.

[18]黄述连.最近考察山西义务教育报告[A].义务教育特刊汇编[C].南京:江苏省筹备义务教育联合会办理处,1930.

〔编辑 郭剑卿〕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Running Schoolabout Shanxi Pedagogical Education in Republic of China

SHEN Guo-chang,SHEN Xiong,HE Xiu-ye,XU Xiao-ping
(Institut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79)

In 1920s and 1930s,Shanxi Provincemet firstly the question of teachers shortage in all national schools in the process that took lead in the country to execute compulsory education.In order to complete a quality higher teacher troop,Shanxi Province developed largely teachers education,enlarged funds investment dynamics for pedagogical education,improved the condition of running school,appointed the first-class teachers,improved the treatment of pedagogical students and standardized teaching and supervisory work.The goalwas that truly enhanced pedagogical education quality,formed characteristic Shanxi teachers education system in Republic of China times,and then effectively had guaranteed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be executed smoothly.

Republic of China;Shanxi;teachers education;characteristic

G529.6

A

1674-0882(2011)04-0071-05

2011-05-11

第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003488);第4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090460967)

申国昌(1967-),山西山阴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区域教育史。

猜你喜欢
讲习所师范学校师范教育
基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红色精神的文创产品设计
包装工程(2023年18期)2023-09-27 09:24:30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
大革命时期苍梧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52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新时代农民 (市民) 讲习所工作大事记
当代贵州(2018年25期)2018-11-18 11:41:09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学录
延安文学(2016年5期)2016-08-19 04: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