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珊珊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从而导致了农村只余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在这些弱势群体中,孩子的遭遇算得上是最值得同情的。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留在户籍所在地,并需要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1]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家庭教育。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缺少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活、安全、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留守儿童的身边,出于补偿的心理,父母在回家探亲之际,总是给儿童物质补偿,缺少精神的交流。[2]而儿童在农村的暂时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对隔代的孩子普遍存在溺爱心理,有求必应,对其生活不进行约束;和父母同辈的亲戚则是想只要管温饱就行,也是任其发展。
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身边潜藏着很大的安全隐患。1.留守儿童由于年幼不懂得是非观念,容易被教唆违法或者犯罪。2.由于农村没有或者鲜少有适合儿童的娱乐设施,导致一些儿童流连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如池塘边。3.容易受到他人的伤害。最近发生在安徽省的案例就很有代表性。人贩子了解到某些家庭孩子的父母到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情况下,往往破门而人,抱起孩子就跑,而老人的防范、防护能力弱,无法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留守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3]
留守儿童的心理还属于成长期,因为缺乏父母教导,道德情况每况愈下。由下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较差,由此引起的不良行为也经常发生。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表现如下:
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13.7%
有抽烟等不良行为的27.7%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的28.9%
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的15.4%[4]
未成年的留守儿童处于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难以与父母沟通情感心理,找不到情感宣泄的对象,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易形成人格障碍、心理疾病。通过对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一年以上的35%,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2.7 %,非常想念父母的占78.9%。留守儿童常表现出情绪紊乱、多疑、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情绪烦躁、有失落感、不愿与人交际、封闭自己,有时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甚至有暴力倾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问题。[5]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就会忽视儿童各个阶段的教育。本来农村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相较于城市父母来说就不占据优势,而且在教育硬件设施的分配上农村更是少于城市,农村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城市孩子很多。再加上父母远离,使孩子脱离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无心致力于学习;孩子玩心又重,课后没大人的相应监督,就可能玩物丧志、难以自拔。[6]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7]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城市低,祖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本文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离家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能已弱化到令人惊叹的程度。
虽然留守儿童的家长大部分是为了提高家庭的整体生活水平才进城务工的,却忽略给予儿童应有的家庭教育。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最先是通过对父母的模仿,学会建立关系,发展道德观念和语言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化。父母外出打工是人为的隔断亲子关系,阻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生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而使儿童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在家长疏于管教和得不到合适的学习和帮助下,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行为,这样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接受国家义务教育方面没有提供良好的帮助。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家庭则是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我国的农村家庭,在父母离家的情况下,家庭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孩子和父母的亲情关系淡化,有的 “名存实亡”。部分孩子只会在缺钱的时候才想起自己的父母,使亲情也带上了功利色彩。有的家长节假日回家后见孩子的行为不如自己想象之中的美好,便动辄打骂,言语粗俗,在子女面前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家长形象,长此以往孩子将被潜移默化。父母远离家中,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是非观教育,与社会上的不良事物接触过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能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成长、家庭兴衰,而且也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入城市,城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却依然处于城市 “边缘”地带这种尴尬的境地。
农民工大多来自贫穷落后的山区,带着改变原有生活的目的,不远万里来到陌生的城市。由于贫穷,他们只能住在简陋的宿舍、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更有甚者为了节省开支而每日往返于城郊之间。繁重的体力劳作和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迫使农民工没有正常的休闲娱乐时间,他们只能从牙缝中省钱、节衣缩食以养家糊口。[8]
此外,城乡间各自的管理体制及社会公共服务,不能迅速地满足大量流动人口的需求。社会保障基础的薄弱及城乡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外出务工农民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得将孩子留守在农村。即使有的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作为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他们的健康成长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居住的环境条件差,卫生和健康状况很难得到保证;在公立学校遭遇歧视,难以与城市儿童平等相处;父母忙着赚钱,与孩子的交往少;屡受不良少年欺诲,身心受到伤害等。虽然我国越来越关注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解决流动儿童 “受教育难”的问题,如确立了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而且对于民办民工子弟小学也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扶持,部分社会爱心企业也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让更多民工子女享受到了城市经济发展为教育事业带来的果实,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动儿童队伍,“杯水车薪”般的帮助依然让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9]这样就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进退维谷,需要依据现实情况来谋求新的出路。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根源。没有本地的户口,使得农民工很难找到稳定、体面的工作。他们大多做一些脏、苦、累的活,还经常受到就业歧视和工资歧视,无法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就医难、学费高、养老难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工。再加上城市的生活成本相比农村高出很多,居住环境却远不如农村的家,致使很多农民工踏上返乡创业之路。
我国政府对农民工回乡创业采取因势利导、积极支持、完善服务的方针。农民工回乡创业要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和办事手续,并且需要政府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改善金融服务,提供信贷支持,强化对农民工的教育,全面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大力宣传农民工回乡创业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回乡创业的好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创业精神,增强回乡创业农民工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光荣感。引导全社会尊重、关爱和扶持创业,吸引更多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新型农村做出贡献。从而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基础。[10]
同时农民工回乡后,在创业之余,也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上可孝敬父母,下可养育子女。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学会了技术和管理才能,这给他们以后教育子女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他们懂得从内心去关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亲情,在课余也能享受父母的教育,从此走上健康幸福的人生之路。留守儿童不留守,就不会再变得内向、孤僻与冷漠,会和别的同龄人和睦相处,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且,农民工回乡创业能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解决农村富余的劳动力。通过对农村人口进行培训,能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创业成功后还能使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为孩子购买更好的一些学习硬件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以减少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起跑线上的差距。
[1]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32-34.
[2]许旭.关注 “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J].湖南广播大学学报,2006(1):37-39.
[3]孙霞.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科学教育家,2008(3):16.
[4]欣盈盈.湖南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EB/OL]. (2010-08-29) [2010-11-30].http://wenku.baidu.com/view/6d59dff8941ea76e58fa04a5.html.
[5]徐梅.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7(5):153-155.
[6]张冬蕾.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疏导探究[J].汉中科技,2010(1):66-67.
[7]王付欣,李旭.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11-14.
[8]工人日报.城市农民工吃住现状调查:窘境背后不该是无奈[EB/OL].(2009-12-02)[2010-09-17].http://news.sohu.com/20091202/n268631505.shtml.
[9]陶康乐.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现状研究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8):5-8.
[10]changqingwenhu.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EB/OL].(2010-09-17)[2010-12-30].http://wenku.baidu.com/view/d6d4798583d049649b6658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