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宁德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2011-04-12 08:02:50黄旺生朱文华
关键词:宁德市文明农业

黄旺生,朱文华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宁德市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必须理清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有机系统中的一员;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人要靠自然界来生活,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可能性;人与自然之间应和谐共处。

农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纽带,是人类有效利用生物有机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本身进行的一种生产活动。农业发展受限于自然生态系统,然而人类在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上却能使自然系统的结构更加完善,功能趋于合理化。[2]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人们依照自然的规律进行生产生活的道德行为,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农业发展方式则是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效益的一种手段,二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朝有利于生态建设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改变落后的农业发展方式才能扭转因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局面,才能解决生产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总之,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会有高级的农业发展方式,而善待自然的发展方式必然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生态文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村容整洁”、“乡村文明”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它符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求把农业生产从以往粗放型、高消耗型、高污染型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生态技术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在今后五年内各级政府要把中央提出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去,加快 “两型”社会的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关乎农村发展的大局,涉及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马克思生态观认为,人是通过劳动和周围的自然发生关系;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按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有利于人类方向发展。[3]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各项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物质增长和环境的稳定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使得中央制定的一些农村发展政策受到阻碍,因此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赋予党的历史任务,只有农业稳定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稳固党的执政领导,确保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稳步推进。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业部长韩长赋在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思考研究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毫不松懈抓好当前工作,确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加快推进 “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4]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仅强调眼前利益,应该注重可持续性,这不仅是时代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目前全国1.19多亿公顷耕地灌溉面积却不到一半,全国农业总用水量占了社会总用水的2/3,有效利用率却不足40%;有2.49亿农户户均耕地仅0.486公顷,土地流转效率慢,效益难以提高,大量土地资源被破坏浪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学用品滥用情况严重威胁到农产品的出口,1978~2009全国化肥使用量提高五倍,利用率仅在30%~40%,农药化肥超标已严重影响农作物经济。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在人民对精神文明和生活环境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 “排他性、封闭性”转为 “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就包含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善待自然,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宁德市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从广义上说,它是以 “生态产业”为主要的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以 “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5]远古时代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的影响力较小,自然系统趋于一个平衡状态,该时间段被称为人类历史的 “白色文明”阶段。但是如今人类开发自然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生态资源的掠夺程度不断加大,使得一些地区的生态安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自然资源掠夺现象在农村地区十分严重,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人民生活污染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这段时间被称为 “黑色文明”阶段,并据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将使人类文明遭受毁灭性灾难。实际上农业生产过程,必然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因子组成及相互间的营养关系结构和生物因子与非生物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构,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重大改变。

以宁德市为例,该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菌草、茶叶、水产为主导的农村产业链,但是该市农业发展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资源消耗型农业发展方式仍在农村占重要位置。该市的古田县是全国知名食用菌产地,每年香菇生产都在一亿公斤左右,造成县内阔叶林数量急剧下降,同时也造成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大量流失。据统计古田县每年大约要流失土壤有机质0.48万吨,0.036万吨,磷0.002万吨,钾0.0023万吨。[6]二是:海产养殖造成海洋环境的污染。海上养殖缺乏规划,渔户在养殖过程中投放了大量的饵料,药品残余以及鱼类排泄物造成海水污染,鱼病蔓延。三是农民群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识薄弱。为了追求高产,一些农户盲目施肥、施药,搞粗放型农业方式使得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影响食品安全。

宁德市部分农业发展方式的不科学性究其原因主要有:(1)领导干部和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质在于广大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能否正确认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只有提高了主体意识才能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才能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有政策支持和资金保证,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使得农村地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缺乏资金支持。 (3)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不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体制推及面不广,大部分农户还是维持原有的传统落后生产方式。(4)农业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监管。长期以来农业过程中滥用药、乱施肥的现象一直存在,而相关部门往往忽视了监管力度。(5)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宁德市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必然导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缺乏科技力量的保证。以闽东大米草污染为例,由于缺乏有效科学治理技术,米草问题一直困扰闽东沿海农村滩涂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转变宁德市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人类必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合理规划,盲目掠夺和开发资源将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即维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而这一个合理的范围就是要求我们及时把现有的依靠破坏生态环境获取物质利益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到着重保持生态平衡的农业发展方式上来,以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式维持生态平衡。宁德市在转变农业发展的策略中必须明确自身的优势状况,抓住优势,以特色资源的发展为契入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朝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该市应从发展绿色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转变生产方式的意识等方面着手解决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

(一)营造生态文明的氛围,提高主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主席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号召全社会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明确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宁德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大力营造生态文明氛围,努力提高人民群众主体意识,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从根本上转变决策者与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建设生态文明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更高层次来说是实现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上高度和谐统一。改变农村原有的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首先该市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宣传活动,鼓励农民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投入到新兴的农业生产中去。如种植花卉、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有机绿色食品等。其次该市应通过各种扶持政策引导农民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道路,通过政府的决策分析以文件的形式下达各级乡镇政府,再由各级乡镇政府相关领导干部挂钩督办相应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工作,通过层层落实,加强领导组织协调能力,让生态友善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开花结果。最后政府还应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对于一些开展新兴农业生产方式的农户给予经济补助,用于购买农具、种料以及在土地承包上给予农民适当的政策优惠和经济补贴,使农民群众看到政府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决心。以人为本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调动全民广泛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只有依靠全体人民才能促进农村发展,带来环境改善、社会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

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因此宁德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道路上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既要确立自身优势,也要清醒认识到不足,在已有海西发展规划下,该市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营造绿色文明的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建设区。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政府决策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发展绿色经济的长远思考是农业发展的一大弊端。其实在当今的生态战略下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带动农村脱贫致富,分析宁德市的农业特色资源的分布情况就可以知道该市适合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该市具有良好的特色资源基础。该市在构筑闽东南高优农业和沿海蓝色产业等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的过程中,突出特色资源的优势,重点培养 “畜牧、水产、林产、园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产业和花卉等重点特色农产品及优势品种,为把宁德市农业系统纳入健康的发展轨道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其次是该市正处于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期。在振兴海峡西岸东北翼经济的发展机遇中,该市拥有得天独厚政策扶持优势,特别是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等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宁德市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环境。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前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宁德市在农业经济体系中需要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近年来该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循环经济是指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它指农业活动按照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将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发展,最终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宁德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上必须注重在农村地区实行循环生产的农业模式。比如该市的红门里村利用 “猪→沼→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良好的效益,该村人均年收入增长700~800元。该市的省级生态环境优美乡镇赤溪镇平均每年共产生秸秆480万公斤,经过“秸秆→蘑菇→茶叶”循环利用后,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该镇还积极推广 “猪→沼→果→渔”,利用畜禽粪便制沼气,提供能源、沼渣。沼渣回田为农作物供给养分,循环经济理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起到农业生产与环境整治相统一的作用。采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农业生产是赤溪镇在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中的突出举措,并且成效快。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7]这里足见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党的执政理念提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环境问题与人民生产生活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它的本质在于在生产中坚持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大原则。相信通过在农业生产中推行以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的农业发展方式,宁德市一定能涌现出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从而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可直接参考的经验。

(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服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历史唯物主义观指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表现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新农村生态文明的深层次涵义不仅是村容,更是 “人容”。农村生态文明除了 “村容整洁”还有 “乡村文明”,其中就包括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8]处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就有包含法律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指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为人们正确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要注重物质支持还应把握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以法律规范发展。社会法制建设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有力保证,它使人们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的强制性和在其保障下的稳定环境将大大加快宁德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步伐。首先该市应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控,对于一些重大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加强评估和监测,防止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生态破坏。在农业开发过程也要定期进行检查,防止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项目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该市还应突出防控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一些流通于市场的农用药品加强监控,避免高剧毒、高污染的农用化学用品进入农业生产体系中。针对海洋污染问题,该市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在海洋开发的高污染区域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最后通过法规制度引导自然开发者走上环境友好型的生产道路。

(五)以科技带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 “科学是生产力”的观点,它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用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头脑,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通过改进发明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三是深化对劳动对象的改造。[9]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局势下,邓小平同志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旗帜鲜明的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具有超前性、先进性等特点,它是先进生产力的直接标志,它是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带来了工业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具有促进生态改善的重要意义。宁德市必须充分意识到科技的力量,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塑造科技兴农的良好氛围,让科技改变发展道路,促进农业与环境协调统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对新农村社会生产力提出了直接的要求,农村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先进生产力体系,从根本上巩固农村可持续发展物质基础。[10]生态文明是对创新型、环境友好型生产力的文明诉求,它强调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生态建设,它是一项全新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开拓与发展。在实践中要支持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加快先进型、环保型农业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切实转变落后农业发展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容置疑的。新兴的科技在带动农民致富的道路上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尤其是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上必须要以科技带动为主,让广大农民看到科技兴农的成果。各地政府要加强与省属农林院校的合作,加强农林院校以及科研单位的人才下乡指导,输送相关政府农业工作者学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例如宁德市与福建农林大学对接了 “优质马铃薯品种丰产、生态栽培技术”;与福建农科院对接开发了“优质果蕉品种丰产,生态栽培技术”、“红肉蜜柚栽培技术”,经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引进,促进农村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实践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颠扑不破的道理,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上都应把科技带动作为工作重点。要想打破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以生态科技力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

结语: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1]因此宁德市在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必须加强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提高主题意识、推广生态农业、加强监管力度、科技兴农等措施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服务海西建设。

[1]李克强.阐述十二五规划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6(17).

[2]周淑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5):65.

[3]唐小城,刘延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启示 [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4):18-19.

[4]韩长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0-10-27(5).

[5]朱芳琴.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和谐农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6):1.

[6]曾从盛.福建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60.

[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4-04-05(2).

[8]马步广.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路径[M].黑龙江史志,2009(215):2.

[9]马克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10]黄和文.论发展生态文明的先进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9(19):3(特刊).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报告)[EB/OL].(2007-10-25)[2010-08-20].http://news.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宁德市文明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同享好时光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海峡姐妹(2020年10期)2020-10-28 08:08:06
漫说文明
宁德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