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011-04-12 07:12:49周淑利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实效性德育工作习惯

卢 静, 周淑利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承德 067000)

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卢 静, 周淑利

(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承德 067000)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核心作用。德育决定着教育人的发展方向,体现着教育的本质特征。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学校工作中应把德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加强渗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作者主要从德育队伍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生养成教育、德育常规及开拓课堂教学渠道等几个方面对此问题加以论述。

学校;德育;实效性

德育要解决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做人交往的准则态度问题。德育决定着教育人的发展方向,体现着教育的本质特征。德育强调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民族精神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廉洁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核心作用。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学校工作中应把德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加强渗透,要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一、树立师表良好形象,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应以“关注细节,健康育人”为目标,实施“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德育工作思路,使每一位教师牢牢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德育就是质量,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素质,没有德育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的教育质量观,牢牢树立“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教育价值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为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创造人文德育、生活德育和生态德育,丰富德育工作内容,拓展德育工作途径。尤其是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为人师表,以德感人。教师在校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是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关键。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要求弱化约束、分化甄别功能,强化育人功能,优秀的班级文化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班级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人性化的班级布置

教室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人性化的班级布置是前提,创设充满生活气息的班级文化离不开教室基本设施建设和教室的布置与设计。各班要在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文化园地,如“黑板报”、“评比栏”、“佳作园地”、“图书角”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园地设计和装饰。小园地无疑美化了教室,更展示着同学们的风采、才艺、特长,对班内每个同学都有激励。

(二)多样化的活动

学生的求知欲强,向往和追求一种多维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主体生活,班主任一定要把实践的空间,创造的空间给学生,鼓励他们开展健康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班主任在组织班会时,根据班会主题,可以安排学生表演话剧。学生通过表演,明白了本来只在书本上的生硬的道理。这样的德育教育,是深入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

三、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学生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学校的风气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学生养成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孔子曾经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光靠教师的“管”是不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重大作用,它能促进人的素质的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从小培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如: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素质基础,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教育的不同内容,可以发挥学校、班主任、少先队等不同类型组织的作用,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真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品行习惯养成教育

良好的品行习惯是保证良好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品行习惯的同学,就目无纪律,不讲卫生,破坏了整个学校的学习环境。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行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习惯呢?教师要平时通过讲读、开展活动、征文比赛等等,组织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同时,以小见大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习惯。

四、抓好德育常规,提高德育效度

(一)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起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可以举办家长学校,每学期通过制定家长学校的教学计划,系统地安排好课程,组织相应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有效作用。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及子女的动态,指导家长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让家长对学生多鼓励,多指导,少批评,少指责,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家访,增进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信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校园网站

新课程对德育提出了新要求,德育必须有新思路,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网络德育,革新那些毫无时代感、远离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改革那些封闭式、说教式、枯燥乏味的德育方法,变革那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作用的德育途径,能够提高德育实效。例如:通过校内演播系统和校园网络及时地把握国内政治、经济、科技等重大新闻,迅速地、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形势教育。

(三)有效利用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要抓住升旗仪式这个教育契机,国旗下讲话要做到有计划,成系统,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把学生对国旗的尊重,对升旗的向往变成努力学习,为国效力的自觉行动,真正起到教育学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开拓课堂教学渠道,注重学科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目标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前苏联革命家加里宁曾提出:“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公民情感的科目。”可见,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通过教学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在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结合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从各科教材的教学性质、特点出发,自觉地、有机地把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发展至今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引起德育工作的重大变革。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所以,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

G041

A

1005-1554(2011)01-0094-02

2010-12-10

卢静(1963-),男,辽宁省凤城人,承德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实效性德育工作习惯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上课好习惯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