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楠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礼仪教育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当代中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礼仪需求,高校应当积极开展礼仪教育,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的礼仪常识,促进其人格的成长和健全,使其成为新一代的高素质公民。
礼仪教育源于礼仪。 所谓礼仪,“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1]。 无论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礼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2]。
礼仪的形成离不开礼仪教育。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指培养和训练人们良好、 规范的举止行为,以提高道德水准、交际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教育。 礼仪教育就其本质属性而言, 并一种不是闲暇教育、绅士教育,而是一种修养品德、健全人格的教育,是文明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接受和践行的教育。 作为现代社会高层次的受教育群体,大学生更应接受良好的礼仪教育。
中国在历史上是著名的“礼仪之邦”。 中国传统社会很注重礼仪、重视礼仪教育,各个朝代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礼仪规定,如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朋友之礼等等,要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必须严格遵守。 这些礼仪曾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文明更迭,传统礼仪受到很大冲击,新的礼仪体系又未能及时建构(上世纪80 年代我国虽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但是并未由此建立严格的礼仪规范),以至当下国人的礼仪失范问题频繁出现,礼仪教育不足问题已经凸现出来。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一不足必须得到有效的弥补。
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礼仪教育主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改善其人际关系、并有助于制约不良言行、净化校园风气。 综合以上特点,可以总结出礼仪教育的如下现代育人功能。
(1)有助于品德的完善。 礼仪与道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1]。因此,孔子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3]。 礼仪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讲礼仪的人,品德是不完善的。 而没有礼仪教育的引导、培养和训练,良好、规范的举止行为是很难养成的。可以说,礼仪教育对于以个人品德的完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养成。 所谓公民意识,就是指单一个体公民作为在国家这个社会共同体之中的一员, 对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所抱有的一种基本看法。 有层次地延伸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在校园内部构建起现代文明礼仪教育的开放型模式,可以使大学生们培养起公民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明确个人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逐渐完善自己的公民意识。
(3)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时至今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礼仪则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 这种规范是人们在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促使大学生以讲文明、讲礼仪为美,大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又能够为今后培养起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增添蓬勃的活力。
(4)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4]。 从现代校园礼仪教育大的层面延伸来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对礼仪教育本身的一种深化。
对于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来说,尤其应当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个人修养、锻炼个人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明礼仪生活状态。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带有时代的鲜明痕迹。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悄然进入以“90 后”大学生为主体时代。 调查显示:“90 后”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注重人格培养和事业追求,乐观自信、乐于助人,容易接受新事物,注重专业学习和人际交往,想法更务实,学习风气较好,成长观念更加符合现代社会标准,个性更独立,乐于表现自我,但网络依赖性更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消费较为盲目,缺乏理性自控能力和消费计划[4]。 总的说来,作为一个社会新生群体,当代大学生是素质较高、可塑性很强的一代。
当代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大学是他们即将步入社会的最重要的一站。 他们努力适应校园生活,向往美好未来,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比较明确,发展规划比较务实,这都是值得称许的地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礼仪素养方面,他们身上却存在着不少缺憾,经常暴露出许多不文明的言行,如,在自习室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侵犯他人隐私,对待老师和同学没有礼貌、乱扔垃圾、吸烟、酗酒、墙上涂鸦,在课桌上乱刻乱划、在公共场合行为不雅、使用不文明的口头语言、擅自使用他人物品、随意践踏草坪、公交车上不让座、不注意宿舍卫生、上课时吃东西等等。 很明显,带着这样的文明礼仪缺憾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 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 利用在校学习期间接受礼仪教育、践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一种十分迫切的需求。 教育者应通过有效的礼仪教育手段,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修养,使他们克服礼仪素养方面的缺憾,成长为具有良好文明礼仪素养的新一代高素质公民。
礼仪教育作为面向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的一门社会课,承接着传承祖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秀的传统美德的重任。 从现阶段对各地共计50 所各类高校的在校大学生2000 份礼仪常识的调查报告中可知,当代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较为薄弱[5]。 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使当代大学生明确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现阶段各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目标。
关于礼仪教育的准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与人为善、谅解宽容,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表现为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同情弱者、扶危济困、维护公德、爱护环境。
毫无疑问,大学生礼仪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但是,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校还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从多方面强化礼仪教育。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培养良好习惯。 坚持举行校周会,总结各班开展礼仪活动情况,利用周会课、品德与生活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礼仪行为的教育,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从以前高中时期的“要我这样做”转变为今天的“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日常行为逐渐转化为学生的自觉习惯。
(2)加大宣传力度。 发挥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表彰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当代大学生。 大力宣传现代礼仪教育的内容,让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当代大学生,有一个不断提高自身礼仪常识的新平台。
(3)抓好校园建设。 学校应当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 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而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由客观条件上达到礼仪教育的目的。
礼仪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作,不容忽视。 教师只有把言传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切实的作用。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 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高校教师要在讲求礼仪方面树立良好的榜样。
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学习榜样之一,应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 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说错了、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致歉。 这样的细节虽然看似微小,却能够体现出真诚、平等的精神和对学生的尊重,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推进文明建设,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尺。 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7]。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针对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本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教育。 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对当代大学生礼仪的教育。 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1] 胡 凯. 礼仪教育_ 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 现代教育科学,2006(1):44-47.
[2] 合作编辑者. 百度百科:礼仪[DB/OL]. [2011-06-25].http://baike.baidu.com/view/69841.htm
[3] 论语:为政[C]//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54.
[4] 合作编辑者. 百度百科:人文精神[DB/OL]. [2011-06-25].http://baike.baidu.com/view/50585.htm
[4] 邓然,尹启华,邹唐喜,等. 90 后大学生群体特征调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 (3):88-90.
[5] 王慧玲,用礼仪教育打造儒雅公民[J]. 班主任之友,2007(3)7-10。
[6] 论语. 子路[C]//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1980:143.
[7] 楚天. 世界文豪歌德妙语大全: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DB/OL]. [2011-06-25]. http://lqp59.blog. 163.com/blog/static/47230371201102410161599/.